楊瀾:一個文化理想主義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9日 18:03 《商務周刊》雜志 | |||||||||
從一個北京的鄰家女孩兒到今天中國職業女性的成功典范,楊瀾這些年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幾個月前,她剛剛辭去陽光媒體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而且將其在陽光集團股份的51%無償捐贈社會,成立了非盈利機構“陽光文化基金會”,以促進文化傳播和社會公益事業。楊瀾說,作為陽光文化基金會主席,她今后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這一事業中來。 去美國留學前,我在《正大綜藝》正好做到了第200期。
我想出國學習的原因并不復雜,當時的工作環境和壓力,都讓我處于一個不斷重復自己的過程,很多的晚會節目,很多的社會活動,如此這般。我不愿意過重復的生活,覺得年輕的時候應該做更多的事情,見更大的世界。還有一點,我的興趣不在綜藝類節目上,我更喜歡文化和新聞類節目,所以希望到國外去看看。 正大集團的總裁謝國民先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1993年年底謝先生到北京來,我們一起吃飯,他問我:“你準備永遠這么做下去?有沒有想過向其他方面發展?有沒有想過再過十年八年,自己該怎么辦?有沒有想過出國留學什么的?” 我半開玩笑地說:“我去留學的話,《正大綜藝》豈不是沒有主持人了?”謝先生的話讓我終生難忘,他很認真地回答我說:“我覺得一個節目沒有一個人重要。” 1994年1月,我順利地到美國留學,在紐約大學學了3個月的電影制作后,正式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及公共事務學院攻讀國際傳媒。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習生活很有意思,除了本專業課程,我還到新聞、電影等學院去聽課。哥大具有濃厚的學術氣氛,對我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我在哥大的生活說不上艱苦,其中不乏難忘的經歷。有一次我寫論文寫到半夜兩點鐘,好不容易敲完了,沒來得及存盤,那臺286電腦就死機了。我當時大腦一片空白,急得哭起來,因為早晨9點就要交上去。我記得宿舍周圍很安靜,除了自己的哭聲,只有宿舍管道里的老鼠在爬來爬去。但沒有辦法,最后還是擦干眼淚,一直熬到了早晨7點多,把論文重新完成。 哥大的學習使我收獲頗多,開放的學習環境使我開闊了視野,更親身接觸到了許多成功的傳媒人和先進的傳媒理念。業余時間,我與上海東方電視臺聯合制作了《楊瀾視線》,一個關于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專題節目。這是我第一次以獨立的眼光看世界,同時擔當策劃、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我希望借此實現從一個娛樂節目主持人向復合型傳媒人才的過渡。 拿到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碩士學位后,當時美國幾家主流傳媒機構希望我留在美國工作。而且我的先生吳征1986年就到了美國,在美國有不錯的事業,已經適應了美國的生活。但我還是希望回到中國,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從事人文領域的留學生與學理工科的留學生不同,他們通過自然科學這種國際語言很容易在國外立足,而我們做文化和新聞的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根基,很難在另一個不屬于自己的文化氛圍里發揮。說白了,我事業的根在中國,這是一種天然的情感聯系和血脈傳承,很簡單。 1997年,我回到國內。當時鳳凰衛視中文臺剛剛成立,我便加盟其中。1998年1月,《楊瀾工作室》正式開播,把欄目與主持人的名字緊緊捆綁在一起,應該是中國電視媒體較早的嘗試。鳳凰給了我很大的空間,我是主持人兼制片人,自己做選題,自己負責預算,對我來說這都是非常好的綜合鍛煉,對我以后從事《楊瀾訪談錄》等大型訪談節目都有深刻影響。 1999年,我離開了鳳凰。當然那段時間并沒有做家庭主婦,而是在籌備一個屬于自己的傳播平臺。我一直希望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傳播平臺,以承載我的文化理想。2000年8月8日,陽光衛視正式開播,這是當時大中華區第一家華語歷史人文主題頻道。 但4年中,陽光衛視遭遇了很多困難和變故。我自己很喜歡紀錄片,電視雖是快餐文化,但在紀錄人類文化和人類心靈的歷程方面應該有它的功用。國外同類的電視節目主要靠收費盈利,我們最初也判斷中國的收費電視很快就會發展起來,但是現在看來,這個判斷錯了。 回過頭看,很難用“后悔”來簡單地形容,只是覺得愧對那些與我們站在一起的投資者。這種心理壓力一直沒有減輕過。但是電視主題文化頻道的概念隨后大量出現,這是趨勢。陽光衛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這段經歷,讓我成熟多了,我后來也在反思,我到底是不是一個商人的料,我是不是太理想主義了。在后來管理陽光媒體投資集團的時候,我吸取了經營陽光衛視的很多教訓,更多地遵循商業的規律,改變了經營的思路,比如投資多元化,分擔投資風險,同時投資新媒體,與網絡媒體進行廣泛的合作。 幾個月前,我辭去了陽光媒體投資集團主席的職位。我只是覺得,自己在商業上并沒有激情,我歸根到底還是想做文化事業,我喜歡的還是文化傳播和新聞,這可以說是一種回歸吧。 我現在是陽光文化基金會的主席,我希望通過基金會,更多地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促進中國的慈善事業和環保事業。我現在還擔任著中國慈善總會的形象大使,希望在這方面能做點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