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鋼:以清潔能源振興中國汽車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9日 08:50 《商務周刊》雜志 | |||||||||
被稱為“海歸校長”的同濟大學校長萬鋼2000年底就開始在中國從事潔凈能源轎車的開發。在此之前,他有著在德國學習5年,在奧迪德國總部工作10年的經歷。經過4年努力,2005年年底,中國潔凈能源汽車的第一步——混合動力汽車將開始進入產業化推廣階段。對步履艱難的中國汽車業來說,這或許是個跨越性發展的開始。 我是1979年進入同濟大學讀研究生的,1981年畢業后在學校工作了兩年多。后來德國
1990年年底,我進入奧迪公司工作,到2000年年底離開奧迪回國。奧迪有個政策,凡是員工升職就必須調換部門,而且要離原來的領域越遠越好。這10年間我在奧迪開發部工作了5年,生產部工作兩年,總規劃部三年,還從事了一段戰略規劃,幾乎接觸了汽車企業的各個環節。 在德國工作的時候,我是中國留學生團體的積極參與者。當時教育部呂福源副部長特別邀請我帶一個德國汽車工業的博士工程師代表團回國考察汽車工業。1999年,我帶團歸國,正趕上討論中國汽車怎樣發展的問題。我認為中國不是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雖然汽車市場才剛剛起步,但起步后碰到的第一個問題肯定就是能源問題;其次,中國所謂的“大城市”都是人口集中的城市,很多城市都屬于凹地型,汽車的尾氣排放對環境有很大影響。我們考察了很多地方,從天津到上海再到北京,越來越感覺上述問題已經很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提出了中國汽車發展最重要的還是節能環保,要開發清潔能源汽車的建議。另外,中國汽車發展要走自己的道路。在傳統汽車領域,各大跨國公司的技術已經發展到非常高的水平,如果中國從零開始做內燃機汽車,務必會碰到一些知識產權的問題,只有在新領域進行汽車開發才能規避這些問題。這既是中國汽車業戰略發展的機遇,也是一種必須。 當時歐洲也在做清潔能源的汽車,但我覺得與其在德國做,不如回自己的國家做。德國汽車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高峰,在中國卻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回來前沒有先在國內簽任何的工作合同,也沒有任何公司開出高薪聘請我,我認為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2000年12月23日是西方一年工作的最后一天,我在奧迪公司開了告別宴會,24號晚上我帶著科技部和母校同濟大學的邀請就坐飛機回國來了。我也希望現在的留學生在回國前能夠有一定的海外工作經驗。國外把專業知識分得太細,在國外學習后往往會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但缺乏全方位操作的能力。從“海歸”到“海待”再到“海創”,是一條自然的路子,當“海待”實際是在學習留學經歷最缺乏的社會經驗,政府要幫助他們度過這一難關。 我從普通教授開始,從工程中心主任、汽車院院長、校長助理、副校長,到2004年擔任同濟大學校長。 2001年的時候,科技部啟動了863電動汽車重大專項,我擔任專項的總體組長。到今天我們已經努力了4年多,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最近北京國際清潔能源汽車展上,展出的我國電動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產品,80%以上是專項的成果。任何一個新技術剛剛開始應用達不到批量生產時,都是有風險的,科技出了成果,就非常需要政府推出相應政策促進產業化。電動汽車2000年就已經是國際汽車業的熱點,包含三個車型:一是使用清潔電池的純電動汽車,二是混合動力汽車,三是面向未來的燃料電池汽車。從電動汽車來看,我們當時起步就已經比跨國汽車公司晚了將近10年,但到了今天,世界上提這個話題必有中國。 我相信,2-3年間混合動力汽車會成為市場的主力車型。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生產燃料電池的汽車,通過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可以實現動力驅動電池和驅動電機的大規模產業化,接著燃料電池的生產就會發展很快。中國燃料電池汽車會走到世界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