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武軼飛
《北京青年報》的雄起成就了崔恩卿的英名,如果認可崔是“報業英雄時代的最后一個英雄”,那么他職業生涯的最后一幕著實顯得悲壯。幾乎是與崔恩卿的離去同步,北京市場上一份都市報《北京娛樂信報》墜入危情時刻,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出場托盤,新一輪資產重組艱難啟動。黯然棄舍《北京娛樂信報》社長之位半年有余,中國報業傳奇人物崔恩卿的
退休生活并不舒坦,針對他的審計尚無官方結論,諸種流言蜚語仍在坊間恣肆瘋長。
誰該對《北京娛樂信報》過億元的高額負債與虧損負責?事業未竟,扼腕喟嘆,一應過往又當如何評說?未能善始善終的崔恩卿向《商界名家》自揭內情。
“限制出境?沒這一說吧!”
《商界名家》:雖然你離開《北京娛樂信報》已有9個多月,但關于你個人的傳言依然不少,比如有的說你被限制出境等等不一而足,你如何看待如此這般的“毀譽”?空穴來風還是事出有因?
崔恩卿:限制出境?我還第一次聽說,沒這一說吧。我一無所知。去年4月14日我從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位上退休,當年10月18日辭去《北京娛樂信報》社長一職。這期間發生了“匿名信事件”,有人通過匿名信方式向上級反映我的所謂問題,但至今為止上級組織沒有人找我“正式談話”,匿名信的內容我不得而知,但我反對這種方式。就在我退休之后,星美出版集團旗下的《香港成報》邀請我出任董事局主席、代行政總裁,當時我表態不負責具體事務。這期間我沒有去過香港,限制出境的說法是不是這么來的?我不清楚。至于你說到毀譽的問題,我很難表態,因為我身在旋渦之中。前些日子,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呂浩材先生生病住院我去探望,說到“匿名信事件”,他對我說“別放心上”。我把這四個字拼成了一首“藏頭詩”,一抒心結:別樣風雨起狂瀾、放舟揚帆只等閑;心潮逐浪驚飛鳥、上天摘星一揮間。第一我相信組織,第二我相信市場,第三我相信業界同仁。我不上網,外界怎么傳播,不理會,與我無關。我也不想在這里傳遞任何泛情緒化的恩怨。
《商界名家》:你離職后初步審計顯示,《北京娛樂信報》存在著高額負債、高虧損,你是前任社長,這算不算失職?你個人是否做好了承擔責任的準備?
崔恩卿:聊可自慰的是,做這份報紙我真的拼盡全力了。我有夢想,夢要一點點去圓。回顧人生、總結人生,如果還有機會出來做事,一定吸取經驗教訓把事情做得更好。離開《信報》,我有兩點遺憾:一、報社沒有轉化為公司制運營,沒有如愿走完一個完整的5年周期;二、沒能用實際行動回報股東。可以說,這是我終身的遺憾,不可能再彌補了。早先我們有個5年期規劃:前兩年是大投入期,虧損控制在7000萬元左右,第三年力爭持平,到2004年年底應該有2000萬的純利,2005年產生5000萬元的純利,這一切都實現的話,進入平穩發展期。然而2004年年初開始“匿名信事件”突然發生了,去年4月,我在報社社委會上講話:《北京娛樂信報》開始進入人事危機,如果信任危機真正來臨我們將不可避免地步入下滑通道。去年11月,上級決定對我進行離職審計,審計期間莫名其妙地爆出《信報》虧損1.9億元的說法,對此我沒有出面解釋。我離任時,賬面顯示虧損6700萬元。在我的頭腦中,虧損額度不會有1.9億那么多,但負債估計在1個億左右,其中貸款6000萬元,賒欠印刷廠紙錢4000多萬。今年3月18日,我看到了審計初稿,審計的初步結論是《信報》虧損1.1億元左右,我在上面加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建議復核審計。
到目前為止,審計還在進行,最終結果還沒出來。關于審計,組織上沒有就此找我談過話,我不好表態。審計本身我毫無異議,只是覺得審計的時間稍長了些,這樣對我本人,對報社的發展都不太好。還有,對經濟、對財務,我并不特別精通,比如一些財務的處理也不一定一點問題沒有,我不敢給自己打這個保票,所以審計出的問題該我承擔的我承擔。我是個敢于承擔責任的人,就像1996年因為一篇涉及有關企業的報道,我承擔了法人責任離開北京青年報社,當年的心情可用撕心裂肺來形容,但我無怨無悔,從未申訴。
二次報業實踐,
落個“晚節不保”?
《商界名家》:可以說你的報業情結非常濃重,內心之中似乎總是遐想著通過創辦一份全新的都市類紙媒復制《北京青年報》的輝煌。但人算不如天算,二次報業實踐讓你落得個“晚節不保”?
崔恩卿:2000年,正是北京市文聯下決心發展報業的起始之年。作為曾經滄海的一介報人,我義不容辭地走到了前沿。創辦《北京娛樂信報》,業內有人笑稱我是“打虎上山”,也有人說是“新天方夜譚”,還有人斷言“自墜深淵”。我的回答是“隨遇而安度華年、陰差陽錯續報緣”。報業情結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報業艱險,何以立足?1994年自畫自像:豎子無謀、無以高求;心中有數、有所追求;揚長避短、風雨同舟;立而不折、胸有成竹。既是自我勉勵、也是自我提醒。
事業終結的方式方法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無比珍惜晚節,我也不認為自己輸了。前兩天一位朋友給我發來手機短信,說我是性格悲劇。我即興給他回復了一首打油詩——聽君一言開心扉、莫怨天地徒傷悲;舉步遺跡皆如是、慎言慎行免是非。我承認,到今天的地步有性格決定命運的成分,方方面面關系的溝通我做的不夠。做的不夠就容易產生誤會,誤會多了就是矛盾,比如說我不尊重領導之類的說法。其實,2003年退出來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當年基本收支平衡。有朋友好幾次建議我及時抽身,見好就收,我總覺得還沒有全面贏利,還不能向投資方交卷,還需拼一把老命。復制《北京青年報》的輝煌,這我還真沒那么想過,我做《北京娛樂信報》,唯一的夢想就是做成功,為北京市文聯貢獻一份可創造利潤的報紙。盡管不見得一定爭取沖進前三名,但一定要有做成功的雄心壯志。什么是成功?簡單地說,良性循環,具備自我造血功能。
就常規來言,辦一份都市類日報,資金投入以5000萬元計,可《北京娛樂信報》初始的啟動資金一共就690萬元。資金嚴重不足,強啟動風險可想而知。只能是高負債,拿投資人的錢辦報。要說負債率,2000年初創期間最高,超過60%,第三年在廣告回收緩慢的前提下,基本靠負債維持現金流,可以說,《北京娛樂信報》走過的前四年完全是超常的高負債狀態運轉。我承認,那時的負債率已經不屬良性,那時候我常說我們是在唱空城計,是在背水一戰,一點不夸張。負債經營是企業發展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種管理藝術和經營謀略。現在回過頭來看,上世紀90年代北京青年報社的“籌資史”也是高風險融資運作史。
高風險讓人如履薄冰,我個人始終承受著三大壓力:市場的壓力、社會的壓力、內部的壓力。在我看來,2001年8月才是《北京娛樂信報》真正熱啟市場的開始,北京廣電集團出資2500萬元,本質上說是雪中送炭,我說它是“火上澆油”。此前的9個多月,我們是低調入市,《京華時報》裹挾北大青鳥的5000萬資金是強勢入市,資金上相差巨大。若論出身,《北京娛樂信報》就出身在一個貧寒家庭,和競爭對手相比不存在棋輸一著。我曾經看到過清華大學編纂的《中國傳媒發展報告》,里面列示了北京最受歡迎的報紙,依次是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京華時報、北京娛樂信報。這起碼說明了一個問題,《北京娛樂信報》在聲名上已經進入京城都市類報紙的第一方陣,盡管廣告額還差得比較遠。抱小不服輸,一份先天不足的報紙本來完全有可能進入京城報業第一陣營,它的缺憾是,在經營管理上還有欠缺。團隊辦報、辦給大眾,到現在為止,我對《北京娛樂信報》還是充滿信心。人雖離開,心存牽掛與祝福。
“回歸”北京青年報
只是輿論一廂情愿
《商界名家》:2000年創刊的那天起,崔恩卿的名字就與《北京娛樂信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外界看來,你是《北京娛樂信報》的一面旗幟。說得絕對點,一張報紙全系于你一人。這其實也是很大的潛在風險。你有沒有提前考慮過自己的退出?從而使報社實現平穩過渡。
崔恩卿:利益需求是剛性的,私人感情是次要的,一張報紙的廣告不可能完全寄托在我身上,絕對不可能。最早,我本不想出現在第一線,當時的人事安排里有執行社長這個職位。后來,報社的現實情況以及資本的力量,把我推上了社長的位置。有人說我沒有“心計”,我確實沒有認真地提前考慮過自己的退出,完全是一副“老牛已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架勢。在內心里我為自己設定的退出年份是2005年,可不曾想這一天提前到來了。2004年4月我從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位上退下來,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我隨時將從《北京娛樂信報》出局,這是我以前沒有想到過的問題。這期間,主管、主辦兩方開始爭奪報紙的控制權,各種矛盾糾纏在一起,在經營層面出現了嚴重的混亂。當然也不排除我個人的一些失誤,比如用人方面等等,都會影響上下左右的穩定。
退休之后心情上是時起時伏,一言難盡,多數時候閉門謝客在家里畫畫陶冶情操、磨練性格,盡量從情緒中擺脫出來。我給自己題了首打油詩:豎子無謀心自明、不圖烏紗不圖名;心追彩虹凌云渡、志在江河湖海中。我還自訂了三條紀律:第一,不再辦報,身邊的絕大多數朋友,包括家里人全都反對我再辦報;第二,可當顧問、不領薪金;第三,條件成熟之下如果真再出山辦報,那真是一種情結的驅使,不知自己吃幾碗干飯。
《商界名家》:面對報業廣告收入的全行業大面積急劇下滑,有的報業老總放言,“都市報的冬天提前來到了。”《北京娛樂信報》的變故似乎成了這個判斷的佐證。
崔恩卿:客觀地說,《北京娛樂信報》從她創生的那一天開始,內容架構上有其先天不足,報名中的“娛樂”二字橫豎拿不掉,而且硬性規定文化娛樂的新聞總量不少于40%,好似捆綁了手腳進入市場。打個比方,男足、女足同場競技,女足肯定處于下風。2004年年底以來,《北京娛樂信報》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被逐漸拉大,已經遠離了貼身競爭的實戰狀態。與去年同期相比,《北京娛樂信報》的廣告收入至少減少了4000多萬元,大多流向了同城的競爭對手。每天照常出報,但北京信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隨即處于停擺狀態,一場人事變故,竟至如此,對于這個局面我很痛心。事實上,離開之前,在我的主持下已經基本談妥了一樁融資,融資方是華億傳媒,以8000萬元占股32%,成為第二大股東,但可惜的是,隨著我的離開,功虧一簣,融資方案徹底擱淺。如果這8000萬元及時到位的話,將從根本上穩定《北京娛樂信報》的現金流。華億傳媒的資金一落定,報社就能解套,順勢加大投資力度提升發行量,與競爭對手的較量當是另外一副景象。
《北京娛樂信報》的重組情況我不得而知,所以無權評說,俗話說“金九銀十”,如果9月份的廣告能超過2000萬,那將是重大利好刺激。如果9月份廣告額低于2000萬,前景不妙。關于冬天的論斷有一定道理。我的觀點,都市報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成為報業改革的主流力量,隨著報業改革的繼續推進,都市報將穩定前進。我預計,今后5年,周報形態的都市報紙有可能大行其道。我從不諱言《京華時報》的成功,管理層他們有穩固的“鐵三角”,《北京娛樂信報》的高層總在變動,不夠穩定。這些年來,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是我頭腦中的一個標板,不是具化到某位人身上,而是對報業集團市場化運作成果充滿尊敬。所謂“都市報的冬天提前來到了”,我寧愿將此看做是一種盤整、休整,同時也應該看到,利潤平均化是大勢所趨。5年過去了,我還是這樣的判斷:中國報業的改革本質上不是資本的“組合”,而是“產品”的改造,進而到運營機制的改造。
《商界名家》:小報形態、大報風范,是《北京娛樂信報》確定的辦報宗旨,但經過5年的發展,報紙的形態依然是“小報”,而大報的風范也僅僅停留于口號。5年來,資本的面孔變換模樣出現,過于頻繁的資本調整對一家報紙未必是好事情。
崔恩卿:我歷來主張多鼓勁,給人理想,甚至不惜使用瞞天過海之計,沒必要把所有的真實情況如實告訴你的屬下。回想5年前的創業經歷,如同過獨木橋,橋下激流涌動,這獨木橋過還是不過?要是告訴大家這個獨木橋很窄小,隨時可能掉下懸崖,誰還敢過?隱瞞實情,蒙上眼睛手拉手喊著號子往前闖,一咬牙興許就過去了。就這么簡單。
2000年《北京娛樂信報》創刊之時,我的確想過,最理想的狀態是北京青年報社出資,那個想法在我腦海里有過短暫停留,但最終我沒有去找以前的同事。外界不知的一個實際情況是,5年來3次重大的融資多是資本方多是主動登門,因為在引資方面我不是內行。姜昆的昆朋網城是最早的合作方,300萬元持有41%的股份,姜昆看中“娛樂”二字,其實我的本意是做成綜合性日報。后來,北京廣電集團2500萬成為大股東,其間,中信文化、華億傳媒也有可能成為股東之一。潛意識里,我一廂情愿地希望《北京娛樂信報》走向北青傳媒,但那畢竟是個善良的愿望而已。2004年,香港上市前夕北京青年報來人找我談控股合作,當時北京廣電集團是大股東,這事情我覺得敏感,也就沒往下深談。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又一個遺憾。
編輯/黃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