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財富·人物 > 正文
 

理性走出去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5日 09:38 經濟視點報

  經濟視點報:相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韓、日海外并購式的海外擴張,目前,國內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還應注意些什么?

  李鴻昌:韓、日當時的情況沒有現在復雜,除了他們精于管理之外,還有很多客觀因素。加之它們早期就加入自由貿易市場,融入國際市場,所以擴張速度很快。

  中國真正融入世界市場是從加入WTO以后。所以,企業“走出去”將會遇到一些問題。特別是在企業“走出去”并購之時,不單是看企業擁有多少資源,而且要看企業運用資源的能力。投資國看重你過去的經營業績,但更看重你未來能否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另一方面,企業必須要優化市場控制權,提高對國際市場的駕馭能力,即得客戶者得天下。

  經濟視點報:國內一些處于競爭不利地位的企業能“走出去”嗎?

  李鴻昌:不能說在國內不行,到國外也一定不行。但也不能說其“走出去”就一定行。企業自身必須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看看哪里的市場最適合自己,同時,還要研究自己的技術和管理是否符合目標國等。

  經濟視點報:幾年前,河南的一家電池廠在本地基本上經營不下去了,但它把企業開到非洲后,成了當地的一個品牌企業。您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

  李鴻昌:對于這種企業應從兩方面去看:第一,看該企業是不是存在管理、經營等問題。如有問題,它到哪里辦廠都不行,這需要其從自身抓起,提高其管理和經營水平。

  第二,如果該企業的產品已經是“夕陽”產品,我們通常的方法就是讓其馬上轉產,這樣企業才能起死回生。

  經濟視點報:國內企業“走出去”時,會遇到許多貿易壁壘,這將降低企業的

競爭力。例如前一段美國和歐洲對我國的
紡織品
進行了反傾銷調查,河南紡織品出口就受到了很大影響。那么,這時河南的企業該怎么做呢?

  李鴻昌:對于貿易壁壘要分情況去看,第一種是合理的貿易壁壘,即這種貿易壁壘是符合WTO組織規定的;而另一種壁壘是違反WTO組織的規定、人為設置的壁壘。

  企業遇到前一種貿易壁壘,如國外一些國家的衛生檢疫和質量認證,如果國內企業的產品達不到要求時,就不要“走出去”,先從企業自身入手,提高技術水平,改善自己的產品。

  如果企業遇到的是第二種貿易壁壘,就像美國對我國紡織品的限制那樣。這時我們就要爭取符合規定的進入。

  但是,當一個企業還沒有“走出去”時,對這些可能是不清楚的,所以,這方面需要政府幫助。尤其是當企業“走出去”后,遇到了不合理的貿易壁壘時,就要爭取政府的支持,采取法律手段去解決,通過WTO組織進行裁決。

  所以,企業要“走出去”,就要對走進去的國家進行綜合的考慮,即研究目標國的投資環境,包括它們的治安環境、法律環境、貿易壁壘等外貿環境。然后,感覺合適就堅決進入,把自己的市場

蛋糕做得大一些,否則就要果斷抽身。

  “走出去”也需有自知之明

  經濟視點報:曾經出現國內同類企業一窩蜂地“走出去”,且進入同一國家的同一城市,這種現象好嗎?

  李鴻昌:如果到海外同一個地方去的是國內企業,就不要一窩蜂,否則,將造成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受害的是所有企業。所以,國內企業應通過某種協調,避免此類現象,或聯合“走出去”開拓市場,攜手與國外企業競爭。

  經濟視點報:一些企業在國外做一些貿易,開了一家工廠,就聲稱自己是跨國公司。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李鴻昌:一些公司這樣說,只是在夸大宣傳,實際作為真正的跨國公司,第一,其產品應是世界很多市場所需要的,即企業要生產的產品或將來要生產的產品具有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

  第二,企業要掌握世界相對領先或關鍵的技術。技術領先了,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站住腳。如果微軟的技術只是一時領先,那么,也就不可能有現在的境界了。

  第三,企業的管理還要國際化。如果管理達不到,就會出現思維撞車,能用新的管理理念淘汰他們的管理這是可以的,如果不行,失敗是必然的。

  第四,經濟(資本)成長要快,成長與技術領先是有關的。

  只有具備了這些才能成為真正的跨國公司。所以,我認為,我們國內的許多企業要成為跨國公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正因為如此,對于你前面所說的這類企業,沉下心來做事,大力增強企業競爭力,比宣揚所謂的跨國公司更實際,也更重要。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