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我們成了大多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6日 15:59 《財經時報》 | |||||||||
鮮艷 從商業與文化的角度,春熙路之于成都人的意義,有點像“第五大道”之于紐約人;香榭麗舍大街之于巴黎人;再近一點點,就是王府井大街之于北京人、南京路之于上海人。為什么呢?因為它集中和生動地刻錄了成都人的世俗生活、精神氣質、消費觀乃至這座城市的商業史。
當你周末或者其他空余時間,漫步在成都春熙路,你會發現這條街的行人與北京、上海商業街行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們總顯得那么步伐舒緩而怡然。他們喜歡消費,但他們不是一種簡單的物質消費,更多的是在消費一種生活。 這就是成都人,一群喜歡曬太陽、打麻將、逛商場的優良市民,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正以一種超快的速度在運轉,每個人的時間都被切割成若干片段,他們更知道,人生苦短,難得逍遙。 走在春熙路的大街,看著那些還殘存的老式建筑以及悠閑的人潮,我突然想知道,在很多年前,誰是這里的主持?這條街經歷了哪些勾連的歷史鏡象?那時的成都人又在以一種什么眼光打量它…… 春熙路的歷史最早是由四川軍閥楊森拉開的,說起來,他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復雜人物。他既有討袁護國,炮擊英艦,保護朱德、陳毅、胡志明的正義舉動,又有勾結吳佩孚破壞革命、制造“平江慘案”,追隨蔣介石打內戰的斑斑劣跡。他性格暴烈、好色成性,連娶12個老婆,膝下子女43人。開始,他只是想以建街的方式來為自己樹碑立傳,春熙路曾經叫“森威路”,是以他“森威將軍”命名的。 后來,成都的文化人不干了,可能這個名字非常不符合成都人的文化性格,于是,一位前清舉人便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取:“熙來攘往,如登春臺”,以此體現商業繁華、百姓熙來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這時,“森威路”終于變成了今天“春熙路”,成都文化人也為此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他們不想讓楊森全權代表成都人。 想想當年,楊森為了把商業場和東大街打通,甚至不惜動用武力,怨聲載道的成都人實在無法用自己單薄的身體,去與黑洞洞的槍口進行抗衡。盡管在今天看來,打通商業街原本為一件好事,可成都人骨子里不太崇尚這種粗野,他們更喜歡有教養的優雅與克制。 沒錯,成都人很優雅。現在還活著的一些老成都人,可能至今還有那個時代的繁華記憶在這里,偶爾能看到很多衣著時髦、步伐優雅的富家公子、小姐,其實,這種風氣至今仍在延續。 雖然春熙路經歷了百年歷史,但時尚氣質一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斷過,經常是衰而不敗。只要戰爭或運動一結束,這里便立馬恢復元氣,血脈通暢,繁華再現。 回到我最先的一次發問,這些年來,春熙路是誰在主持,誰在發聲?是政客、資本家還是平民?靜下心來,攤開史料,仔細梳理,我們會清楚地看到這種時代變幻的痕跡和脈絡。 最先,它的主人是平民,不管是盤踞在這里的商販,還是這里的漫步者。 后來,它的主人是拿著大哥大,腰中纏著錢包,說話粗聲粗氣的“倒爺”。 再后來,一批面相謙和、文質彬彬,說話時不經意間夾雜了幾個英語單詞的年輕人,成為了這里的主人。他們有著國際品牌身份與宏大的商業雄心,他們的商品價格與這座城市大多數人的收入,開始彼此隔離,春熙路逐漸淪為一道風景,一道大多數人看少數人表演的風景。 我現在想問的是,究竟是誰讓我們成了這大多數的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