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文化底蘊和傳統制造工藝的奢侈品產業正在經歷寒冰期,中國制造雖被很多奢侈品品牌拒之門外,卻極有可能成為這一特殊產業再度崛起的關鍵
文/本刊特約記者 王琰
今年的5月19日,由英國“金融時報”主辦的“國際頂級時尚品牌行業高峰會”在上海
舉行。雖在中國被稱為“國際頂級時尚品牌”,但按國際上通用的說法,這實際是一場奢侈品牌的盛宴。全球奢侈品行業的玩家們齊集上海展覽館,有來自LVMH、Gucci、Prada、Bulgari、Richemont等世界頂級品牌的400多名高級管理人員與機構投資者參加,給足了主辦方面子,也給足了中國面子。
奢侈品美人遲暮
奢侈品(Luxury)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也稱非生活必需品。全球奢侈品產業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一直以10%-20%的超常規速度發展,創造了2500億美元的全球市場。但從2000年開始,這個行業卻開始轉入寒冰期。
幾個世紀以來,奢侈品產業一直由家族企業掌控,服務于社會最富有的階層。在最近幾年的購并潮中,這些家族企業大部分被商業巨頭并購,為實現股東對增長的期望,許多公司開始提供相對便宜的產品。這種高消費的平民化戰略在一段時間里效果顯著,Gucci(古奇)、Fendi、Hermes等品牌的銷量巨增。
但這一不斷壯大的奢侈品消費人群,其實并不穩定。據經濟學家估計,全球奢侈品的傳統消費者數量只有750萬人左右,這一數字之外的人群并不真正具備奢侈品的消費能力。在2000年全球經濟開始滑坡之后,奢侈品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成了不必要的開銷;而且,奢侈品的銷售額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高檔旅游紀念品的形式實現的,在經歷了911、阿富漢戰爭、伊拉克戰爭、美國經濟衰退、非典等一系列的打擊之后,世界游客數量銳減,相應地,奢侈品的消費人群縮水,這一行業受到的影響不言而喻。
拿Gucci來說,其2003年第一季度的利潤與上年同比猛跌97%,創有史以來最低記錄;擁有路易威登、軒尼詩、紀梵希等著名品牌的LVMH集團去年的營業額比前年下降了5.1%;而占據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量1/4的日本市場,去年也下滑了4.4個百分點;香港去年則下挫了44%。
受消費市場的影響,奢侈品產業的增長最近5年來已經大大放慢。市場分析家認為,目前頂級時尚品牌的贏利增長與2000年相比平均下降了35.7%,利潤率也大大下降。另外,頂級消費品牌也面臨著一些成功的非頂級消費品牌的嚴峻競爭,如H&M,Zara以及Coach等公司。這些公司從2004年1月到現在,銷售業績增長了46%,而奢侈品品牌同期的銷售業績基本持平。
這一每年產值達1300億到1500億美元的行業,已是美人遲暮。摩根士丹利歐洲并購業務董事長邁克爾?扎維(Michael Zaoui)說:“頂級時尚品牌行業似乎進入了暮年,迫不及待的掙扎著要找回高峰時期的光輝。”
拒絕中國制造
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奢侈品市場正在發生著變化,呈現出一連串令奢侈品巨頭們眼紅心跳的數字。
據統計,目前中國內地奢侈品的市場價值約為20億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銷售總額650億美元的3%左右,是全球第六大奢侈品市場。目前中國大約有1300萬左右的人有能力購買奢侈品,但在未來10年,根據摩根士丹利的估計,當人均收入達到2500美元之后,奢侈品的消費將急劇上升,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將達到1.6億。有專家認為,從短缺經濟中走出10年之后,中國人在炫耀性商品上支出的增長,對品牌商品和名牌商品的喜愛都與1990年的日本人情況類似。估計到2008年,中國消費者的購買額將會占到整個行業的20%。在未來的10年里,中國人很有可能取代日本人,成為推動奢侈品行業的最大力量。
在未來的歲月里,錯失中國市場就等于放棄全世界。沒有人會漠視中國對全球奢侈品行業未來前景的重要性。但對于已經過了鼎盛時期的全球奢侈品行業來說,中國的誘惑不僅僅是持續增長的消費能力。
在過去的幾年里,奢侈品產業采取了很多政策以擺脫困境。例如改變大眾化策略,重返社會頂層。Gucci限制了定制手袋和皮鞋的生產數量,Cartier(卡地亞)則關閉了低價的LesMust生產線。另外,奢侈品品牌還在世界范圍內廣開專賣店,以增加與顧客接觸的機會。短短兩年中,世界排名前10位的品牌在全世界增開了1400家專賣店,并且還在不斷增開中。
對價格已經貴的不能再貴的奢侈品品牌來說,為了提高贏利率,最直接的辦法是削減成本。過去五年中,Coach已經將全部的生產環節放在低價勞動力市場,毛利率因此從55%升至了71%。一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實是,如果將產品外包給發展中國家制造生產,例如中國,印度等國家,制造成本可能下降80%到90%。“到中國去!到中國去!”奢侈品產業的每一個毛孔都在這樣吶喊。
盡管在各品牌商的“全球采購“名單里,幾乎都能找到“中國制造“的位置,但是,實現產品的中國制造,并不是一個輕易就可以做的決定。
長期以來奢侈品被培育出的信念是,它們的產品由技藝精湛的意大利或法國工匠生產,這種技藝在家族內部世代相傳。Prada集團就宣稱,Prada的工人要流著意大利文化的血液。生產地點的轉移,將意味著奢侈品品牌可能喪失其獨特的魅力,并難以證明其高價的合理性。因此,奢侈品生產商們雖然都對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覬覦良久,但表現都十分謹慎。
目前亞洲國家奢侈品仿冒品橫行,據業內人士評價,這些假冒產品已經呈現出非常高的制造工藝,有的甚至可以以假亂真,這其實意味著中國是可以生產出和歐洲一樣質量或者至少質量相去不遠的產品。
但既便如此,奢侈品品牌仍不會因為相似的工藝就把產品制造放到中國來。他們認為,許多消費者購買奢侈品更多的是在體會一種歐洲的生活方式。對于奢侈品而言,品質只是一個基本條件,制造地點和歷史往往賦予了奢侈品更多的涵義和更高的價值。
巴黎春天的CEO瑟奇·文伯格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即使中國的制造水平能夠制造同樣品質的產品,巴黎春天也不會把旗下Gucci公司的生產移到那里,因為“如果一個真正的奢侈品品牌只為了增加毛利就把生產移至低價勞動力市場,那會毀了這個品牌的價值”。Gucci的戰略和收購部門總經理詹姆斯?麥克阿瑟(James McArthur)也說:“Gucci絕不會冒這樣的風險淡化它的品牌價值,外包生產即使在短期內利潤率有所增加,但對品牌的長期價值沒有貢獻。我們仍然非常自豪我們的產品是意大利制造的,因為客戶也是這么期望我們的。”
“當顧客購買我們產品的時候,他們期盼的是西方的品質。我們品牌的神秘性與產地是緊密相連的。即使越來越多的時尚奢侈品出產于亞洲,我們也不想改變這一點。”LV的總裁Yves Carcelles也如此強調。
華倫天奴(Valentino)的首席執行官Michele Norsa也表示,華倫天奴至少80%的價值在于它的品牌形象,也許甚至99%,一旦遭到損害就很難修補。這也是奢侈品制造商們對Made in China顧慮重重的一個原因。
品牌制造懸念
但在去年10月美國《福布斯》雜志公布的頂尖奢侈品品牌中,星巴克、豪雅這樣的公司赫然在列,令老牌的奢侈品品牌頗感不舒服。該項排名的依據有四:一是控制銷售渠道的能力,二是品牌對購物選擇的影響力,三是市場營銷效率,四是媒體曝光率。奢侈品的評判標準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市場正成為商業意義上的決定因素。
近年來,隨著不斷上漲的成本,奢侈品的贏利空間已經日見逼仄。零售品牌比頂級品牌呈現出更好的成長性。在今年3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摩根士丹利預測,Bulgari、Burberry(巴寶莉)、Hermes(愛馬仕)、Richemont和Swatch(斯沃琪)這五大奢侈品集團在2004至2014年間,每股收益的年平均復合增長率將達7.7%;而西班牙普通時尚品牌ZARA的母公司INDITEX集團和H&M集團同期每股收益的年平均增長率則分別為10.9%和11.7%。
顯然,7.7%同10.9%和11.7%相比,并不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數字。
意大利時尚品牌公司Brioni Roman Style的首席執行官Umberto Angeloni說:“很多國際頂級時尚品牌繼續生存下去需要講究效率,而效率歸根結底就是成本。因此,我們都很關心如何在維持品牌形象的同時降低成本,在頂級品牌行業這兩者的平衡尤為重要。”
這一點,Prada集團正在積極探討的“Made by Prada(Prada制造)”,而非“Made in Italy(意大利制造)”的可能性,也許是一條可行之路。在今年的奢侈品高峰會上,Prada集團的執行總裁 Patrizio Bertelli發言說:“很多美國品牌并不關心是否是美國制造,在市場上卻很成功。由于更多更加年輕化的時尚品牌進入,今天的頂級時尚品牌行業狀況與10年前是很不同的。如果我們的品牌在10個不同國家生產,我們為什么不能標注上‘Prada制造(Made by Prada)’?”
Patrizio Bertelli認為,奢侈品公司可以通過改變標簽政策,盡量降低外包造成的潛在損害。在他看來,公司品牌名稱不僅可以作為設計的保證,還可以作為制造品質的保證。
Prada已在考慮將部分生產外包給中國和其它能夠提供較廉價勞動力的國家。“真正的問題在于,將中國的勞動力與我們的勞動力相結合,”Bertelli先生說,“中國工人素質很高,但箱包和鞋類等產品可能仍將在意大利生產。”
英國設計師斯特拉?麥卡托尼(Stella McCartney)開發的新品牌Stella McCartney產品系列,目前已有部分在匈牙利生產。“并沒有出現顧客抵制的現象,因為品牌過硬,價格也合理。”他說。
現實情況是頂級消費品和非頂級消費品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奢侈品的消費主體就已經從富有階層向中產階級轉移。當“奢侈品”可以被成千上萬件生產出來時,也許我們沒有必要對它太當真。如今將“奢侈品牌”稱做“頂級時尚品牌”也許更確切些,這也是在今年的高峰會上奢侈品制造商們更認同的定位。
而且有專家認為,消費者是可以引領的。制造品質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即使LV箱包是Made in China,消費者心理上還是有可能會告訴自己,它是Made by LV。就像時尚行業的資深投資專家邁克爾?扎維所說,奢侈品的實力強勢是他們的品牌,品牌消費帶來的心理感受真的會有什么不同嗎?
“即便是奢侈品公司也將學會如何在中國進行生產,”邁克爾?扎維認為。作為時尚行業的資深投資專家,他給奢侈品制造商的忠告是:“不用過多擔心標簽和它所傳達的意義。你們要敢于領先,敢于進入中國,我相信你們會獲得回報。歸根到底,錢是最最重要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