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上海人對咖啡的記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1日 11:17 財經時報
辜媛琳 “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句廣告詞曾經風靡過大江南北、大街小巷,記得孩提時代我們稱雀巢為鳥巢。什么是鳥巢?什么是咖啡?當時只知道一點:那東西是苦的!其實追溯早期記憶的片段里,還是學齡前兒童時,父親曾帶著類似于板藍根包裝的上海牌咖啡回來,用方方的油紙包著,這片段與后來感冒時沖板藍根一同存留于記憶里,記憶里的味道,這二者也是相同的。 第一次開始真正喝它,好象是在1996年的一個冬天。一腳已經踏進社會的我和雙腳還在校園的好友在大年夜里逛逛曾經上學的路。 走在鋪滿焰火鞭炮殘跡的那條小路上時,好友突然提議:“我們去喝杯咖啡吧。”于是我們沿著那幾個方形的小新村做著S形的尋覓。 零晨2點,在一個破舊的小房子的2樓,老舊的長條沙發上,情人般相對而坐,兩杯熱咖啡(當時不記得有什么咖啡的品種),兩個小男人侃侃而談,我們渾然不覺地陶醉在咖啡彌漫的香氣中,那杯里盛著我們的夢想,那香味帶著我們對未來的憧憬,慢慢飛散。咖啡原來是這樣的…… 10年后,也是大年夜的晚上,好友坐在我的小屋的沙發上。我們在不同的道路上走著,各自忙碌著自己的事情,但每年的這天,相聚喝杯咖啡,聊這一年來的變化,可謂是“滴滴香濃,意猶未盡”。 尷尬的是,箱子里能喝的咖啡早在前一天已被消滅一空,只有那瓶未開封的雀巢,擺了好似很久。耐著郁悶的心情沖上一杯,呷上小口,對視一眼,披上外套,我們都明白這個夜不能依靠它度過,需要一杯真正的咖啡。雖然我們的生活和環境在10年里是截然不同的,但出于對咖啡品質的要求和對我們的記憶的尊重決不能用速溶咖啡。 10年來咖啡在我的生活中已經漸漸與茶擁有了同等的地位,小咖啡壺里津津有味地煮著藍山和看龍井在杯中沉浮,都能使我的思緒脫離鋼筋水泥筑成的城市,飄到寧靜的遠方。我把這種樂趣歸類于上海文化中上海精神和格調的一種延續。 上世紀那個動蕩的六七十年代里,上海的“小開”們依然在自家的小閣樓上煮著小壺的咖啡,沉浸在自我的靈魂深處。上世紀80年代初期,“雀巢咖啡,味道好極了”這樣的廣告標語到處張貼,可這群早期就已迷戀咖啡的上海人對此不屑一故,因為那是大眾的口味而不是他們的品位,他們嗜好用咖啡壺慢慢地蒸煮,而不是用開水快速沖泡;他們要求不加糖的原咖,而不是加入大量咖啡伴侶和方糖的混咖。 這種上海的格調早已浸入我的靈魂中,每一代人中總有那么一小群人將其完整地繼承下來并延續著。咖啡在上海人的記憶中應該是這樣的。 在中國人的眼里茶是正宗的。我們有著幾千年的茶文化,茶深入我們的精髓,而咖啡是泊來品。但這個泊來品在改革開放20年后一度成為流行文化的代名詞,當下的年輕人對咖啡品種的了解多于茶葉品種,點咖啡時會問朋友是要卡布基諾、美式、摩卡、藍山、拿鐵、哥倫比亞咖啡或者碳燒咖啡等等,可走進茶苑時卻只能停留在叫綠茶、紅茶或者花茶上。這種流行是否將咖啡文化和咖啡桌上的哲學都帶入了中國呢? 大部分的泊來品在走進中國這個大市場時都會做相應的調整,特別是大眾流行文化,而中國人在接受這些外來物質時也都會做自我的調整和改變。這一代流行文化的代表者們,下午茶時在咖啡店中追求一流的咖啡品質,甚至以秒掐算著咖啡的蒸餾過程,并與同事、客戶侃侃而談咖啡文化和品質,但在辦公室里和家中又都愿意飲用開水沖泡的速溶咖啡。 在這個高度運轉和發展中的國度里,要求每個人都像歐洲人一般花上大半天的時間小口品呷,看看書,聊聊天,這確實是不合適宜的。中國人對待咖啡的態度是多變的。閑暇時找個環境幽雅頗有情調的咖啡店,坐著享受下午的陽光時喝的咖啡要醇香,但在工作學習時喝起咖啡來可就百無禁忌、隨意放任了,速溶咖啡也當然成為了主角。-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