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劇院是上海的第一個民建劇場,卻選址在號稱“大楊浦”的上海東北角。鮮明的定位和演出劇目也迥異于上海其他劇場,它引進了歐洲最尖端的前衛舞蹈作為劇院的第一個演出季劇目
夏河/文王寅/圖
一個男演員面帶夸張的微笑站立在舞臺中央,他僵立在舞臺上,笑容仿佛凝固了一般。漸漸地,微笑隨著演員軀干的彎曲、雙臂的下垂而消散,在表情、動作漸變的過程中,演員漸漸轉過身去,以緩慢的動作走向舞臺后部。隨著熱烈的音樂響起,一名女演員上場,和男演員一起舞蹈,兩位演員的身體糾結纏繞,如同與自己身體,也是與對方身體角力,他們更多的是在撞擊和摔倒中延續舞蹈動作,緊張的肢體透露的是焦慮和不安,15分鐘的表演更像高難度的舞蹈組合的練習。這是10月14日晚,在新啟用的海上劇院的開場戲,由奧地利威尼·道勒舞團帶來的《無法相信》。另外一出名為《三秒鐘》的舞蹈同樣來自奧地利威尼·道勒舞團,只是表演的時間要更長一些,除了穿著緊身服的男女演員在舞臺上舞蹈之外,大屏幕上播放的影像短片也與演員的表演互為呼應。
而這時,海上劇場內的油漆味尚未散去,觀眾席上的座椅和座椅下的支架也是為開幕演出臨時搭建的,但是從市區各處前來觀劇的觀眾卻擠滿了全場,其中不乏從南京特地趕來的熱心觀眾。
繼奧地利威尼·道勒舞團的演出之后,海上劇院于10月22日上演了更為出色的荷蘭EmioGreco/PC舞團的《雙點:尼祿》。走進劇院,就進入迷蒙的煙霧之中。觀眾入座的同時,表演已經開始,舞臺中間的霧靄中隱約可見一位舞者,時而靜默站立,時而移動腳步,舞動雙手……《雙點:尼祿》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考意義的作品,舞臺上的霧靄和黑暗始終揮之不去,演員痙攣亢奮、汗水淋漓的身體只是探尋靈魂力量的探條,演員們的表演或聚集在舞臺的某個角落,或以舞臺對角線作為舞蹈路線,猛烈激越、令人震撼的舞蹈語匯顯示了對舞者身體潛能的充分開發。觀眾反響極其熱烈,鼓掌和喝彩聲持續不斷。
Emio Greco /PC 舞團創作的舞蹈影像《FRA》是將舞蹈與數字動畫結合的一部實驗作品,一男一女兩個舞者經歷了一次在不斷變化的虛擬世界里的旅行。
正如海上劇院的第一個演出季以“越界”為名一樣,與眾不同的海上劇院從一開始就顯示了其冒險的姿態——這是上海的第一個民建劇場,卻選址在號稱“大楊浦”的上海東北角。海上劇院鮮明的定位和演出劇目也迥然有別于上海的其他劇場,劇院引進歐洲最尖端的前衛舞蹈作為劇院的首輪演出劇目,第一輪上演的奧地利威尼·道勒舞團、荷蘭EmioGreco/PC舞團就是劇院從歐洲眾多舞團中精選出來的佼佼者。
海上劇院總策劃唐穎如此解釋“越界”的含義:“越界,是對不同種類藝術界限的跨越,是對既有藝術觀念的顛覆,開拓劇場的無限可能。這里的越界不僅是文化的,也是空間的,跨越東西,將西區文化中心東移,跨越上下,‘上只角’的劇場移向‘下只角’,新城市將通過劇場文化,重新優化社群,從一個新劇場,和它的風格強烈的新戲劇,開拓和延伸新的文化話題。”
同時,海上劇院藝術總監張獻表示,過去的20年,是劇場不斷關閉、轉業、拆毀的20年,劇場從上海“消失”的速度與規模使人一度產生錯覺,這個城市是不是從此再也不需要劇場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看清問題:劇場的萎縮,根本原因不在經濟而在文化,劇場由于沒有跟隨大規模的社會轉型以及舊有文化的消退而及時改變自己。
海上劇院的出現是對目前戲劇不景氣的說法的一個反證,有關專家對于戲劇衰敗的提法也表示了異議。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惠柱在談到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劇作家品特的時候說:“人們老說戲劇是窮途末路,其實根本不是的。貝克特在1969年獲得諾貝爾獎以后,等了20多年,1986年才有尼日利亞人索因卡作為劇作家獲獎,再隔了12年,到了1998年是達里奧·福,2000年是高行健,劇作家獲獎的頻率越來越快了。貝克特前面獲獎的劇作家是1935年的奧尼爾。20世紀得過諾貝爾獎的劇作家不多,數都數得出來,有梅特林克、皮藍德婁、蕭伯納、奧尼爾等。從索因卡到品特,這4個人接得非常緊,這也反映了戲劇文學的地位和戲劇的狀況。”
張獻用“揭竿而起”來形容海上劇院的誕生,并且對劇院的前景極為樂觀:海上劇院可以說做了戲劇界精英醞釀準備20年未能做成的一樁大事,圓了整整一代當代藝術家的夢。從開拓身體的邊疆開始,無限延伸關于劇場的疆界,我們的追求已超越了劇場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