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莎貝爾:“我們都需要改變”(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21:03 經濟觀察報
如今,“中外對話”北京分部有三名全職員工,而洛杉磯分部只有一名兼職員工。 更具吸引力的選擇 在英國,會有英國人同伊莎貝爾這樣講,“我買小排量的車有什么用,在中國,他們根本不在乎,他們平均一天建立四個火力發電廠”;在中國,人們又會同她說,我為什么要改變,英國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我們的四倍。 “對每個人來講,都會自問,為什么要我做出改變?這樣一來,什么都沒有改變。其實責備任何人都是不對的。我們都需要改變,每個人都有責任,但責任不同,這取決于你所處的發展階段。” 更正式一點的說法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中規定的原則。 2006年10月,在采訪英國氣候變化與環境國務大臣伊恩·皮爾森的時候,伊莎貝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10天前‘中外對話’創辦時,一位中國記者過來對我說,中國需要的是資金和技術,而不是對話。當你要開始進行這次‘英中可持續發展對話’時,感覺如何?”皮爾森這樣回答她,“我不認為中國需要的是資金,它需要的是技術。我想,對于過去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們負有歷史性的責任。我想說的是,英國已經發現了工業化的更好途徑,或許值得其他國家關注。當英國在19世紀迅猛發展時,并不知道還有其他的發展方式。” 伊莎貝爾認為,中國需要發展,但也同時獲得改變增長方式的機會。無論從技術還是資金,發達國家應當對發展中國家給予應有的支持,幫助他們建立低碳的發展模式。“你們還在建設城市,你們還在鋪路,你們還在架橋,如果能以低碳模式完成這些,就可以成為清潔發展的領導者。這是中國更具吸引力的選擇。” 污染、沙漠化、氣候變化……哪一個才是中國目前最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水污染。”伊莎貝爾說,中國現在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的挑戰,最大的淡水來源——冰川也在融化,城市化加快需要越來越多的飲用水,黃河已經斷流很多年,一些水域正在遭受嚴重的污染。“所有這一切,不能不讓人擔憂。”而在她看來,很多問題在技術上都是可以實現的。“一些工業廢水不經處理就直接排到河內,這在國外是無法想象的。” 當然,伊莎貝爾還要試圖說服那些國外的讀者,中國的環境問題事實上和他們息息相關。“顯然加州的人已經感受到這種影響,因為大氣環流已經把中國的粉塵帶到他們那里去了。”伊莎貝爾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大概兩年前美國拍攝的衛星云圖,上面略去中間地帶,凸顯出中國和加州上方的灰色云層,“空氣進入平流層后,主要風向是橫向的。一旦污染物進入,很容易被橫著帶走。這也表明,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立于這個地球。” 在伊莎貝爾的電腦中,存有一張圖表,顯示出瀏覽該網站的讀者分布:將近50%是中國讀者,歐美約占30%,剩下則分布不均,甚至還監測到來自一個小島上的登錄信息。 “中外對話”運行之初,發表了很多有關氣候變化的文章。當時在一些發達國家中,這已經是一個“HotTop-ic”(熱門話題)。2006年12月,伊莎貝爾來到中國,向很多國內報道環境問題的記者咨詢建議。他們都在同她“抱怨”,應該報道點跟空氣和水有關的,氣候變化沒什么意思,這類話題離我們太遠了。如果農民還沒有干凈的水喝,城市的人沒有干凈的空氣可以呼吸,他們才不會關心“全球變暖”呢。“這就是他們當時的態度。” 不過現在,無論從記者、官員還是公眾,可能都不會這么認為了。在“中外對話”網站上,點擊率最高的一篇文章,關鍵詞正是“氣候變化”。文章題為《關于全球變暖的思考》,作者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A·阿克爾洛夫。“這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全球變暖的文章,讓中國的很多人了解到,氣候變化其實是非常迫切的一個話題。”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