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柯魯的四合院生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6日 05:22 財經時報
“外國有一種習慣,就是主人請客,每個客人自己帶一道菜來,我請大家烤全羊,每人再自己端一道菜。 這個叫Pot Luck.“ 柯魯說,有一次他們打小一起長大的外國朋友,在院子里吃烤全羊,興致來了,還一起合唱樣板戲。 “聽起來很怪是吧,但這是我們的真實記憶。” 本報記者 劉恒濤 田茗 英國人柯魯的四合院就在北京海淀紫竹院人濟山莊對面,背靠著廣源河,中間隔著一條小路。古香古色的小四合院,和不遠處人濟山莊的高樓聳立形成了某種對比。在四合院大門旁邊,立著一棵高大的梧桐樹,看那直徑和樹冠,也是有些年頭了。 1949年出生在中國的英國人柯魯,在這個四合院里已經生活了近20年。 中式房子 邁進大門,迎面就是一面迎門墻,這和傳統中國人的建筑習慣一模一樣。一只褐色的虎紋貓慵懶地趴在地上,院子里高大的棗樹掛滿了紅彤彤的棗子。身材高大、滿臉胡子的柯魯推開中式花格屋門出來迎接我們。他看起來是一個略顯內向、性情溫和的人。已經習慣了金發碧眼的老外直著舌頭說話,一聽到柯魯那熟練的北京卷舌音,還真是有些不習慣,總是感覺他背后有人玩雙簧。 柯魯家的客廳足有80平米,因為這部分打通了一樓和二樓,所以空間開闊,坐在客廳一眼就可以看到房頂,很是敞亮透氣。環繞客廳擺滿了書和一些古董小玩意,柯魯說那是他從潘家園淘來的。 “其實這并不是標準的四合院,做一個中式的四合院,需要600平米,因為中式的不能一下就進院里,它有一個旁門,有一個特窄長的小院,還有一個垂花門,我這里面積比較小,就只有300多平米,擺不下。因為我想多做出一點面積來,往上發展,也往下發展,所以就出不來傳統四合院的效果了。”柯魯于是“往下發展”,建了一個半地下室:“往上發展”,把房子蓋成了雙層。整座四合院有四個臥室,5個 但是在其他方面,柯魯嚴格遵照中國傳統的方式,窗戶、門都做成中式花格,“比方說現在越來越普遍的吊頂,我就避免了,吊頂就看不見椽子和檁子。傳統上那么做,是覺得它的保暖效果好一些,還能掩蓋材料的一些缺陷。可是我覺得要充分發揮所有的空間,把空間整個暴露出來,就絕對不能吊頂。我盡量把椽子啊、檁子啊好好油一油,用砂紙把它打好了。”記者仰頭一看,高高的客廳頂上的椽子、大梁光滑有質感,泛著木材那種自然和原始的光澤。 說起那些椽子、檁子,柯魯更是來了精神。一個外國人,對這些名詞的熟悉簡直令人瞠目。他告訴我們,椽子是杉木的,檁子用的是黃松,大梁用的是松木,花格用楸木,地板用橡木,他興致勃勃地說起來,卻也是不疾不徐的口氣。 “當時做木工的木匠是河北易縣專做古建的,清西陵那邊的。外面的石條是房山的,而且外面主要的磚頭真是磨過,磨磚是非常費勁的事情,外面看起來嚴絲合縫。”剛剛買下這塊地的時候,柯魯根據自己的想法,畫了一個草圖,跑到中國古建公司,請到一個叫劉愛萍的設計師幫忙做了初步的設計。“她現在不知道在哪里,我知道她在華盛頓和歐洲都做過設計。”柯魯把整個工程承包給一個工程隊之后,業余時間就來看一看,但他背后也沒少下功夫,為此還專門買了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由此也熟悉了各種古建筑部位的名字。他覺得那本書“挺好”。 柯魯建造房子是在1989年,他對當時找東西的困難依然記憶猶新,“想買個門把手都找不到,弄點好的開關也很難。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取暖,一開始就是自己的土暖氣,在地下室設計了一個老大的燒煤的鍋爐,晚上要一個人過去用鏟子加煤,那架勢搞得跟個單位一樣。”柯魯說,“后來燒油也比較麻煩,送的不及時,賣油的還摻假。現在燒天然氣,更新了幾代終于方便了。” 包括買房子和裝修,四合院當時一共花了100多萬元人民幣。柯魯覺得自己特別幸運,“現在這個位置也特別好,我當時去后海跑過,差點買了那里的房子,幸虧沒買,現在很多地方都拆遷了。” 成了先例 柯魯告訴我們,他們家在中國待了其實有好幾代了,他的姥姥、姥爺是加拿大人,他們早在1912年就來到了中國。他的父親是1938年來的中國,現在,他自己的孩子也是大多數時間生活在北京。 柯魯的母親生在四川,從1947年起基本定居中國,她和柯魯父親解放前一直在晉冀魯豫邊區,解放后就到了北京定居。他們協助中國政府在北京創辦了北京外國語學院,即現在的北京外國語大學。1949年柯魯出生,1973年離開中國去美國讀大學,從那時到1980年,柯魯讀了兩個碩士,后來覺得搞學術不適合自己,就去了美國西方石油公司駐山西分部,沒過多久,石油公司撤走了。柯魯從此開始做起了葡萄酒生意。 1989年3月,年屆四十的柯魯想要買一座四合院,他一直就想在北京買個房子,但當時外國人買房的很少見,后來買房成功的他成了一個先例。回想起來,他覺得當時挺不容易的。 當時柯魯想買房子,但管理部門批不了,后來他就想了一個迂回的辦法——借母親的名義買房,柯魯的母親雖然不是中國籍,但被授予過北京市的榮譽公民稱號,他就借助這個,說榮譽公民應該能夠買房了,于是他在母親的名義下買下了這里,然后過戶到自己名下。 “當時也找了好多地方,但是覺得這個地方對我比較合適,因為我從小就在西郊長大,在這里上的學。所以我對這里比對城里還熟悉。”柯魯說,那時候紫竹院周圍屬于郊區,“還是菜地呢。” “這里當時很清靜,城里太熱鬧了,而且我也喜歡去郊區,這里去西山都比較方便。”柯魯說到這兒,又加了一個非常中國化的理由,“當初買的時候也去城里看了,差點買了后海的,后來還是覺得要離父母近一點。” 房子是從一戶竇姓人家手里買過來的,當時破破爛爛的,只有一溜北房還略微有點像樣。“我也打聽為什么北房還略微像樣,他們說那是因為這北房原來住的是古代守廣源閘的一個人。當時這個閘很有作用,閘一放下來,上游的水就漲起來了,頤和園的龍船就能下到這里來了,皇帝坐著龍船就來了。”不知何時,柯魯手里多了一本古書,他說這些都是他在《日下舊聞考》里看到的,“那本書是乾隆年間一幫秀才編的,相當于當時最高級的旅游書,它在里面好幾處提到廣源閘。” 看得出來,柯魯對中國的古代歷史非常感興趣,他喜歡尋根問祖。他甚至告訴我們,廣源閘是元代科學家郭守敬設的,“這附近就有個郭守敬博物館,你們可以過去看一看。”他已經以一個老北京自居了。 1999年,在這里居住十年之后,柯魯意外發現了地下還有一座地窖。這讓他欣喜若狂。他認為這是天賜下來的寶貝。喜歡葡萄酒十幾年的他,一直想做一個酒窖,結果就有了一個,他對地面稍做裝修,整個工程花了5萬塊錢,“要真是自己建一個,好家伙,幾千塊錢一平米可打不住。” 看好北京 柯魯的大客廳敞亮透風,圍繞客廳的臺面上,布置著古香古色的中式花紋布簾。橫梁上一臺仿古吊臂風扇在靜靜地吹著,他堅持不在客廳裝空調。他告訴我們,每到夏天,客廳里都會非常熱。夏天熱了,所有臥室里都有空調,但是對于這個大客廳,他想著安空調都不知道往哪里安,他說自己特別不喜歡在古香古色的客廳里立著一個柜式的白色空調,“主要是不好看,扎眼,現在還沒想好怎么裝呢,實在熱的不行就躲到臥室里。” 他像獻寶一樣帶我們去地窖看,地窖的入口是具有中世紀風格的棗核形小門,走下酒窖,一股地窖常有的味道撲面而來。地窖里空間比較分散,設在角落的燈光,很像我們游戲里玩的那些神秘莫測的場景。一個空間的入口墻壁上放著觀音,狹小的空間還放了很多如來像,但柯魯卻并不信仰佛教,只是覺得那個空間不能空著。 幾百瓶葡萄酒躺在角落里,好像靜靜等待著主人一樣。柯魯愛惜地拿起最上面一瓶,那是1986年的louis Joant,柯魯說這瓶酒要等到兒子結婚的時候才會喝。 柯魯每個周末都會去西山逛,他請人吃飯都是在周六,周日就要去西山。他習慣性地把香山、八大處和現在的森林公園等等統稱“西山”,也是老北京的叫法。 “我覺得北京一定得變成現代化的大城市,不能因為懷舊去阻礙。我也看好北京發展成這樣,特別振奮,在這里上的小學中學,比較窮的時候也見過,現在北京富成這樣,200萬輛車堵成這樣。”柯魯喜歡讀中國的古書,在二樓書架上,滿滿當當放著豎版的繁體書,他喜歡中國一位作者寫的《城記》,“但是北京的發展呢,可以有不同的辦法。當時梁思成有一個建議,這本《城記》把北京的各種規劃方案都拿出來了。”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