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讓戰略合作贏在起跑線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17:07 《中外管理》
讓戰略合作贏在起跑線上 ——專訪三星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院長樸勝虎 采訪/本刊記者 王 纓 焦 晶 文/本刊記者 焦 晶 增強戰略合作成功幾率的關鍵,是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這也正是中國企業現在最為缺乏的。 盡管已歷經近半年之久,娃哈哈與達能的紛爭仍無法了斷,訴訟進展也很緩慢。曾經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徹底破裂,而雙方的爭執更被認為是一場“誰也輸不起的戰爭”。 并非個案。事實上,早在“競合”一詞流行之前,戰略合作已經成為企業戰略很重要的一部分。媒體更愿意稱之為“聯姻”。只不過,這種婚姻多以關系破裂而告終。而在中國,因為剛剛興起的企業多數管理能力缺乏,則更容易陷入到危險中。 “我確信,達能確實是一開始就設置了陷阱。”三星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院長樸勝虎對《中外管理》說,“這是國際強勢企業利用中國企業的典型案例。” 那么對中國企業來說,該怎樣理解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成功地建立合作和維護自己? 需審視的“中國特色”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是企業間比較常用的合作協議,如今多數企業都將之納入到企業戰略之中。戰略合作的模式雖然紛繁多樣,但都可以其是否涉及股權來識別。 非股權合作一般是兩個合作伙伴把自己擅長的某個資源拿出來,建立一個組織,采取資源互換的形式進行合作,比如海爾和三洋,互相利用對方的銷售渠道,還可以共同促銷、研發等。 股權合作形式則以成立合資公司最為普遍,比如上汽和通用。在中國,這也是最典型的形式。但需要強調的是,這與西方恰恰相反。 顯然,這一“中國特色”部分原因是政策造成的。早年中國曾有政策規定: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必須與中國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眾多汽車合資企業便是這一政策下的產物。但大約從2000年起,這方面的管制逐漸放松,合資公司數量隨之急劇下降。 “但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在過去兩三年中,中外合資數量又有所回升。”樸勝虎說。而另外一個變化是:早期的股權合作多數在中國公司和外國公司之間展開,而現在,中國公司之間的合作也大大增多。 很多西方公司扎根中國已有多年,隨著對本地市場的了解加深,可能不需要和本地公司合作的輔助。此外,和本地公司合作的難度也使他們對開展合作比較謹慎。樸勝虎認為:這些都是中外合資公司數量下降的原因。但盡管如此,因為在中國扎根已久,對合作伙伴也更了解,外資公司越來越明白找到心儀伙伴的技巧;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也促使外資公司尋找一些合作伙伴來共同應對。因此,這幾年,跨國公司在中國對尋找合作伙伴的態度較之以往更為積極。 “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建立合資公司,以前是為了進入中國,現在可能更多地是為了戰略意圖。” 樸勝虎說,“因為不是出于政策所迫,成功可能性要大一些。” 盡管如此,在樸勝虎看來,中國企業間的戰略合作關系以股權合作居多仍是需要審視的。因為股權合作涉及到資金,而且一旦雙方拿出錢成立公司,都希望能賺錢,要考慮長遠,因此為合作增加了難度。而非股權合作則要簡單容易得多,大家為了特別明確的目標走到一起,只需要考慮近期明確的目標即可。事實上,在西方,大部分企業戰略合作關系也都采取了這種模式。 “非股權合作目標明確,雙方各有資源并對對方有所需求,把各自的互補資源用到一起,更能反映合作的實質。”樸勝虎說,“我希望能看到中國涌現出更多的非股權合作模式,因為這是真正的雙方互有所需,對企業是有用的。” 未雨綢繆 或許正因為股權合作的難度更高,已經有研究證實:這種戰略合作的失敗案例數量要遠遠高于成功的,失敗率通常為70%。與此相比,非股權合作盡管成功率相對高,但失敗案例也比比皆是。 “成功只能說是個例外,絕對不是個規律。” 樸勝虎說。 經濟上的原因是導致合作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開展戰略合作的雙方無疑都想得到回報,當其中的一方認為對方比自己得到的更多,感覺在經濟上得到的補償不一樣,就容易起爭執,雖然在合作,事實上卻都各懷心思,會為合作關系埋下不定時炸彈。 此外,公司的情況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當企業在開始合作時所看重的利益,因情況變化而不再如當初所設想的那樣,爭執便不可避免。達能和娃哈哈就是個典型案例,當年對娃哈哈來說,國外資本極其重要,現在則有所不同,自然容易產生紛爭。 另外,每個公司有自己的文化,需要相互適應;而一旦涉及跨國合作,國家文化的不同,也可能導致合作失敗。 “根據我的研究,經濟上的原因仍是最主要的,如果企業能看到可以得到什么好處,他們就可能克服文化上的沖突。” 樸勝虎說。 不過,雖然戰略合作的成功多數只是“例外”,但仍有一些辦法可以未雨綢繆。 首先需要做的是考慮雙方是否可以相互提供價值。“這是非常重要的,的確正如結婚一樣,要考慮我所找的合作伙伴是否具備我想要的能力;第二,是否能合作愉快。” 樸勝虎說。 前者顯然相對容易衡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要考慮合作能否長期成功,因為環境是可能改變的。而比較困難的是第二點,需要衡量對方是否值得信任,因為可信,合作會更穩定長久,但信任卻是很難評估的。 樸勝虎提供的可操作方法是“查看‘歷史’”。 “這可能找到一些線索。”他說,“比如這個公司有很多成功的合作伙伴案例,能說明兩點,一是在它行業內知名度很好,有很多公司來找它合作;第二,它有合作經驗,知道怎樣解決合作伙伴的爭執。” 而在選擇戰略合作伙伴時,掌握一些規則是必要的。這包括: 1 . 明確利益上的回報。 要有明確的目標,以保證利益。現在戰略合作越來越多地發生在直接的競爭對手間,這也使失敗率越來越高。所以經濟上的回報能否實現就成為合作成功的重要原因。 2 . 彼此之間有信任。 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即使發生沖突,如果互相信任,也會順利解決。 3 . 清楚自己的戰略意圖。 因為,合作的成功與否并不意味著合作雙方的成功與否。許多戰略合作中都有些隱性的意圖,比如想把規模做成最大,得到先進技術等,所以在建立合作伙伴時要對自己的戰略意圖很清楚,即使合作不成功,但戰略意圖成功也可以。 當然,當戰略合作伙伴已經選定后,任務并沒結束。還需要對伙伴關系進行“管理”。 在股權合作中,傳統上認為占多少股權就有多少控制權,但現實案例說明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真正的控制權取決于誰更有價值,比如誰擁有的資源更重要。也因此,中國公司想取得決定權,就要練好內功,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使自己更為有經驗,更老練,要了解西方管理的特色,這也正是中國企業現在最為缺乏的。 但需要強調的是,締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時,首先需要注意的不應該是決定權,而是價值。要確信能從合作中得到一定的價值,如果能確定,則肯定能找到方法讓這個價值創造出來,而決定權之所以變得重要,多數時候是因為爭執已經產生了。 不過,對中國企業來說,提高自己的能力仍是最重要的。合作的主題永遠都是為了更好的競爭,最終是為自己提高價值。當企業各自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也會為非股權合作奠定基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