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佑顧問:管理工具有效應用 致力創造未來價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3日 13:20 新浪財經 | |||||||||
管理必須致力于創造未來價值,才能符合人和知識的發展需求。 文/佐佑顧問 管理誕生于人類有組織的活動,只是近百年才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具有假設前提、基本原理和系統實踐的學科。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至今,整個世界一直處于巨大變革之中,伴
一、管理是人類創造財富的工具,而不是管理者的專利 管理者和管理是一對孿生兄弟嗎?回答是否定的。管理所能解決的決不僅限于企業的問題,更不是管理者的專利。管理是人類創造的又一個認識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工具,是有效組織資源實現目標的知識和手段。管理的使命和價值,應該存乎于更加廣闊的社會范圍內,需要人們給予更多、更為廣泛的研究、實踐和應用。例如,管理同樣在解決農業問題中得以運用。 目前,政府大力推進農業稅減免政策以期獲得農業的發展。那么,中國農業的根本問題是否就是農民負擔問題呢?認真思考,中國農業面臨的問題是需要利用本來就有限、而且越來越減少的土地資源,以更少的人力資源投入(農民),獲取更大的經濟產出——大幅提高農業產量。中國歷史上最近一次使得農業生產力獲得跨越發展的,應該是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施行。在土地的數量未改變、新的農業技術未應用、農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質未提升的情況下,聯產承包責任制之所以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貢獻,根本原因在于徹底改變了原有農業生產組織模式和管理機制。 計劃經濟下,土地由村生產大隊和它下面的生產小隊經營,人力資源——農民——由生產隊組織調配。平時計工分,年底根據生產隊收入情況進行決算,按年度累計工分進行分配。工分不是按勞動貢獻計算,而是按“人”的工作過程(出勤時間)、性別等計算而來。例如,成年男勞力一天10分、成年女勞力8分、未成年男勞力8分、未成年女勞力6分等。這種組織模式和管理機制,不利于從業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發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家庭”作為完整的、直接的生產作業單位,自主支配使用家庭勞動力、承包的土地和農業機械,國家按固定額度收取稅費,其余勞動成果全部歸家庭所有,不需要國家、公社和大隊研究勞動成果的衡量標準和分配辦法。對企業管理的啟發:我們是不是在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琢磨如何解決“計工分”(績效考核)這個根本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問題呢?是否應當將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取得更高績效的問題上?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今,農業生產力提高這一問題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管理創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阻礙農業生產力提高的根本障礙。其一,不利于農業新技術(包括農業品種技術、種植技術、機械技術等)的推廣應用。縣級、鎮、村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管理組織或基本消亡,或形同虛設。家庭作業單元規模小,不足以承擔各種農業新技術應用的成本和風險,更不具備足夠的判斷選擇能力。農民需要新技術,農業技術單位也擁有很多可推廣的東西,但雙方之間缺乏傳遞和應用的橋梁,出現了不少投機分子倒賣種子、農藥等傷農害農。其二,不利于農業人力資源——農民的有效配置使用。新農民的操作學習途徑,主要是跟著父母勞作,缺少有序培訓,更談不上創新了。夏忙秋種需要離家打工的農民回來收種莊稼時,越來越多的人感覺打工掙的錢比種地多,因而荒蕪了大量田地。由于土地的家庭承包屬性,田地荒廢卻沒有交由集體重新分配給他人種植。其三,不利于土地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一塊幾十畝、上百畝的整地,被分割給幾十家,每家幾畝甚至幾分地。這種作業方式下無法進行農作物種植的規模經營,更不利于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 時至今日,我們需要從“大農業”的角度、在更大的范圍內,超越農民、土地、農業技術等元素來分析和思考。農業問題就是如何更有效地組織人力資源(農民)、農業技術/機械、土地三個核心資源的問題,使三者配置更加有效、獲得更大的產出。免除農業稅,是否意味著政府喪失了有效組織廣大而分散的人力資源(農民)的唯一手段呢?如何調動農民呢?是否違反了管理的一個基本原理管理不是追求人力資源更滿意,而是要使人力資源獲得更大的產出貢獻。 二、管理并不限于企業管理,它可以也應當運用到更廣泛的人類活動中 一談到管理,企業、管理者(經理人)、員工、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術語便浮現腦海,將管理視同為企業管理。實質上,管理原理和方法廣泛地應用到其他社會組織,如政府、大學、醫院等;管理并不等于企業管理,也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誕生于企業;系統的管理最初并不是應用在企業里,而是應用在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機構。管理的鼻祖泰勒,1912年在國會作證時談到了“科學管理”,當時是以一個非營利的診所(Mayo Clinic)為例。泰勒最廣為人知的應用實例是在美國陸軍的兵工廠(Watertown Arsenal)。經理人(manager)一詞最初也不是應用在企業里。最早被稱為經理人的職業是城市經理人(city manager),這是20世紀初美國的發明。管理基本原則第一次有系統的應用,則是1901年羅斯?偨y時的國防部長魯特對美國軍隊的重整。1922年,在布拉格召開的第一次管理會議,不是由企業人士,而是由當時的美國商務部長胡佛和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捷克國父瑪撒里克所籌辦。因而,人類最初對管理的正式研究實踐,從未區分企業管理和其他組織的管理,而是從實現一個組織的有效運轉并獲取最佳成效的角度著手的。這一認識將大大地開闊人們的視野和思路。 為什么人們通常覺得管理是企業管理呢?這里邊有個很曲折的故事。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后,人們普遍對工商企業和企業老板抱有懷疑和敵視的不滿情緒。為了與企業界脫離干系,公共部門的管理開始自稱為“公共行政”,并在大學里自成科系。同一時期,醫院作為成長最快速的社會組織,對其的管理研究基于同樣的理由也自立門戶,自稱為“醫療行政”。當時醫藥管理領域研究的主導研究者,是通用汽車阿爾佛雷德·斯隆的弟弟雷蒙·斯隆。二次大戰后風向立轉,50年代,美國企業界由于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做出的巨大貢獻,使得企業成了吃香的字眼。從此,在大眾和學術界的心目中,所有管理都被認定為“企業管理”。 “管理”是人類組織起來以實現某個特定目標的一種知識和實踐。其重要性與“人”這個因素在社會財富創造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密切相關。農業社會,人類組織起來與土地資源相結合創造了更加富有效率和成果的生產組織方式,替代了漁獵和采集。工業時代,人類又發現了專業化分工、集中資源大生產、標準化、流水線、層級組織等“管理知識”,“人”在工業組織模式中的位置相比農業時代更加重要,因此“管理”更為大眾和學者所關注。而今,社會面臨更加巨大的轉變,人類創造財富豐富自我生活的資源再一次發生革命。人的智慧、知識,人這個主體本身,日益成為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主導資源。因而,21世紀里“管理”必將成為人類最為重要的一種知識和工具,從事這項工作實踐和研究的人員數量將大幅增加。那時“管理”的內涵和知識,一定不是我們現在所掌握和認識的,它需要我們在新的社會背景中、在各種新的社會組織中,而不只是在企業中進行新的實踐探索。尤為重要的是,不要被“管理就是企業管理”這個命題和假設束縛住我們的大腦和雙手。 三、管理的主體是人和知識,管理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要創造未來 管理是與人密切聯系的,其使命就是使不同的人在一起從事共同的工作,使每個人能揚長避短。所以,管理不是為了要彌補并解決個體和組織的短板,而是使人和組織在發揮優勢中創造價值。劣勢只有在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到補充和改善。 管理的最基本對象是人,因而管理中充分地滲透著文化因素。不能脫離文化背景、社會或者組織來談論管理、執行管理。管理同樣需要考慮所處的環境、傳統,所針對的對象群體的文化特性。管理80年代出生的人和70年代出生的人,其差異性是不容忽視的。組織必須致力于建立共同的目標,形成大家所公認的價值觀。管理必須使得組織以及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得到成長和發展。掌握不同知識技能的人承擔著不同的職責,必須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才能達成目標。 管理正在并即將面臨的核心主題是使知識發揮效力。知識將成為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資源,其價值如同工業時代的鋼鐵、煤炭、石油,后工業時代的金融資本一樣,成為驅動人類經濟發展的核心元素,誰掌控了這種資源,誰就能領先于世界經濟。而這種新型“驅動材料”具有不同于材料、能源和資本的顯著特點,就是僅僅擁有它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毫無功效的。關鍵不是誰擁有它,而是誰能用它來創造價值、創造產品和服務。 擁有知識的高低、多少不再重要。知識是流動的,圖書、軟盤、芯片、碟片等都可以儲存它、傳送它。純粹假想以封閉、靜態擁有的方式掌控這種資源價值不大,至少沒有長期意義。重要的是用掌握的知識資源去創造價值,并且能夠在創造過程中不斷豐富、發展以擁有更多的知識。以往由于知識傳播的困難使得知識的擁有者,或者可以成為知識的儲存載體(主要是人)變得很有價值。如今,科技和教育的普及使得作為知識載體的人不再有那么大的社會價值了。老師將不再是純粹傳遞知識,而是要啟發學生去思考、去應用、去創新。因此,學習也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 管理必須致力于創造未來價值,才能符合人和知識的發展需求。管理不是對現有的狀況進行管理,其核心不應著眼于由歷史原因造成的問題,而應當放眼于創造未來,著力于為未來創造機遇。管理只有在創造組織外部績效時,才能使人和知識獲得發展、取得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