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年前的遠大預言(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 15:47 《中國商業評論》雜志
兄弟分治引發震蕩 打虎親兄弟,可虎打多了怎么分食卻是一個難題。 創業之初,盡管張躍拿出的是現金,但公司的核心競爭要素還是張劍的技術。因此,張劍一直領銜唱主角,哥哥則一直是弟弟的助理,社會上始稱“張劍兄弟”,這種標志著在事業中誰是老大的稱呼直到1997年,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張躍對外的頭銜不再是總經理助理或副總裁,而成為了執行總裁。 1997年,遠大空調迎來了公司發展的頂峰。那一年,遠大的年銷售額達到人民幣20億元,在直燃式中央空調的市場份額高達90%。也是在那一年,遠大空調購買了一架貝爾206型直升機,成為中國第一家擁有私人飛機的民營企業,一時名滿天下。同樣是在那一年,遠大投資了整體浴室項目。 事實上,遠鈴整體浴室項目為張躍、張劍兄弟的分手埋下了伏筆。但張躍否認了這一點:遠大之所以和日方合資整體浴室這個項目是“因為我們感興趣”。但從張躍一直拒絕合資的初衷來看,對與日方合資整體浴室這個項目上“感興趣”的只能是張劍。 張劍出走后,兄弟之間的隔閡在慢慢加深。以前,外地的重要客戶來長沙,在參觀完遠大城后一般都會提出要去遠鈴看看。剛開始,張躍會親自開飛機送客戶從長沙的東邊飛到西邊。到后來,張躍會委婉地拒絕客戶這樣的要求,說遠大和遠鈴基本上是兩個獨立的公司了,沒有必要去那邊看了。再到最后,遠鈴公司的人到遠大借割草機用,遠大提出應該付租金了。 至此,兄弟分家的現實開始浮出水面。一個從其公司內部流出的版本是:遠大資產的所有權已經一分為三,張劍執掌遠鈴,遠大空調歸張躍,他們遠在美國的姐姐則負責遠大的海外市場。 張氏兄弟分道揚鑣現在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除了名利與權力之爭,關鍵在于兄弟倆的戰略分歧之爭:張劍看到了直燃機空調未來市場潛在的危機,因此在遠大內部多次力主走多元化道路;張躍則主張緊緊抓住非電空調這個行當,聲稱要做一輩子,決不改行。 戰略分歧最終使張躍、張劍選擇了分手,只是沒有明顯時間界點和表征。但這不是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因此引起的“后遺癥”。 張劍離開后,遠大的核心技術由張躍完全掌握。張躍曾經在很多公開場合宣稱,他始終是遠大空調的技術專家,并稱自己“70%的時間都花在了技術上面”,所以后來在技術方面超越了張劍。有人分析說,張躍想借此表明遠大沒有了張劍也能行。 沒有了張劍遠大依然行,但再也沒有像以前那么輝煌過。從1997年開始,遠大空調的創新速度一下子就慢了下來,而銷售額則從1997年的20億元一下子掉到兩年后的僅10億元。而遠鈴的日子則幾乎從來就沒有好過,張劍似乎一下子從媒體的眼中消失不見了。 拒絕長大的懲罰 張躍曾表示:“遠大永遠不進500強,遠大不會太大,這個行業也不會做的很大,但也不是目前這個規模,可能50億元的時候是一個比較恰當的規模,差不多2005年能夠實現,那時一年有四五個億的利潤,有三四個億的稅收,就OK了。” 這使遠大將自己定位為直燃式空調產品企業,遠大只看到了占整個空調市場3%~5%左右的直燃式空調市場,而不會與中央空調(市場規模約100億元)甚至家用空調(市場規模約1000多億元)的企業展開競爭,掠奪其他空調產品的市場份額。 雖然一直強調只做直燃空調,雖然張躍堅信直燃空調將替代其他空調,但在最具開發價值的國際市場,遠大卻未能以開放思想構建國際市場營銷網絡,反而催生出極其幼稚的代理商管理制度,其核心如下: 第一,絕對不能賣任何其他廠家的產品;第二,簽署一個嚴格的保密協議,若越了雷池,處罰以千萬美元計;第三,跟遠大關系結束3年之內,不能經銷任何其他廠家的產品。 企業家的自負、農場主般的自大,使遠大與自己設計的“做強”的戰略目標越來越遠。 那么,遠大具備做大的潛力嗎?企業做大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有沒有核心技術,如果有核心技術,就可能有成本優勢,有了成本優勢,就有了供應鏈的管理,然后就有了品牌,進而有了市場。而技術對于遠大來說,應該是最不缺的。 遠大應做大,遠大能做大,但遠大卻拒絕做大。張躍明確提出了“三不原則”——不合資、不上市、不借債。這給遠大帶來了不小的傷害。與同樣座落于長沙的同城兄弟三一重工的不斷擴張相比,遠大顯得很沉默。同處一個地域,同處一個經濟環境,遠大與三一重工落差明顯。 表二:“三一重工”與“遠大空調”發展比較
1997年前后,遠大的無形資產價值達到40億元。遺憾的是,此后不到10年,遠大的無形資產評估價值只剩下20億元,20個億就這樣悄悄溜走了。 張躍拒絕合資的理由很簡單:遠大一不缺資金,二不缺技術,為什么要和別人一起干呢?為此,遠大否決過兼并大連、上海等制冷設備廠家的提案,拒絕與日本、美國共同舉辦合資企業。若非如此,今日的中國空調市場,究竟是誰家天下還得另說。 遠大常常向外界夸耀的是自己5~7億元的現金儲備。但是,企業資本只有流動才能增值,資產閑置是資本最大的流失,會給遠大防范風險帶來極大難度。 遠大的家底有多厚?遠大防范風險的能力有多大?以鼎盛時期的遠大來分析,假定遠大當年的現金存款6個億,那么,我們來算算遠大當時需要的開支: 新區基本建設投資和設備、家具采購1.5億元;增購飛機1個億;人民幣貶值(8年前的情況)致使存款損失5000萬元;存款總額中2個億屬于預收貨款;年度不可預見支出1000萬元。這一切因素剔除之后,遠大資金還有多大運籌余地呢? 所以,遠大所謂的家底厚其實并不盡然,因此遠大被迫轉型的今天才發覺囊中羞澀。 道德經營陷阱 張躍認為,道德的經營能幫助遠大尋找到一個新的利潤區。在遠大,對“道德經營”價值觀的堅守超越了企業增長的財務指標,成為遠大整個管理體系的核心理念,道德比企業成長、甚至比生存更重要。 遠大的“七不一沒有(不污染環境、不剽竊技術、不蒙騙客戶、不惡性競爭、不搞三角債、不偷稅、不行賄,沒有昧良心行為)”早就名聲在外。同時,遠大還有四個基本原則:不違規提價或降價、不留尾款、不賄賂、不給營銷人員高于2%的提成。 在張躍看來,如果缺乏價值觀的指引,企業可能做出的不負責任的、導致行業性風險的行為遠不止價格戰而已。“假如在尊重知識產權方面缺乏誠信,企業長期缺乏積累,可能導致企業無法在不剽竊技術的情況下,維持產品的競爭力。蒙騙客戶,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甚至于互相詆毀誣陷,都可能導致整個產業的壞死。” 通常被認為是個經營細節而非道德問題的“尾款”,卻被張躍認為是危害很多產業健康的嚴重疾患。留尾款,是大型設備銷售中的普遍現象。遠大創立之初曾有過幾筆壞賬,之后,張躍便痛下決心,百分之百要求全款發貨,貨款不到賬,機器不出門。為了這個要求,不少訂單眼睜睜地丟掉了,但是張躍絕不松口。他認為,尾款不僅影響公司財務健康,而且是三角債的根子,遠大有三四百家供應商,任何一家供應商因為貨款問題產生情緒,都可能影響遠大的產品品質,因此,遠大決不允許在采購中拖欠貨款,以此維護整條供應鏈的健康。 在擔負推動行業前進的責任而導致的經營風險,與尋求現成縫隙輕松生存而可能面對的行業幼年夭折的風險之間,遠大顯然認為后者更值憂慮。 遠大在稅務問題上的自律幾近嚴苛。連續10年交稅過億,納稅占總銷售額的比例接近10%,在2002年和2003年,遠大竟以10多個億的銷售額,分列全國民企納稅額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曾經有位老師來遠大講課,結束后領了幾千元講課費,打開信封一看,竟然附有一紙完稅憑證。 宣稱要“制造文明”的張躍試圖建立一個烏托邦,并希望遠大人制造的這份文明是可以復制的。今天的遠大城是一個公園或博物館式的企業;這里的員工收入遠遠高出其他企業;吃住全是免費供應;蔬菜自己種且不施農藥;過年過節過生日有禮物饋贈;不出廠區,你也能找到俱樂部、酒吧、網球場、健身房等休閑場所…… 2002年9月,遠大還實施了一項“夜不閉戶”式的特殊改革:遠大城里的小賣部、咖啡廳等內部消費的地方實行無人售賣制,員工自行付款取食品、水果和飲料等。 不過,這僅僅是理想化的表象,遠大構造的只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模型。 對于行業而言,張躍的“道德經營”無疑是應該肯定的,盡管遠大只是充當了一個市場環境的培育者,而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對于環保和減緩國家的能源失衡而言,秉承“道德經營”的張躍發誓一輩子只做非電空調無疑也是應該被給予道德表彰的。 但是,在商業世界里,張躍首先是一個商人,而不是一個道德家。違背企業本身的生存倫理,而將企業家自己的道德情結無限放大到企業管理領域,是遠大管理模式的弊病所在。它延緩了遠大的發展進程: 遠大工人工資比當地企業高很多,人力成本和研發成本巨大,因此價格比同類產品高20%~30%而不能下降,這為對手奪去遠大培育市場成果提供了機會; 當整個非電空調行業下跌的時候,遠大還大約占據著整個行業8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在隨后幾年,非電空調行業因遠大的堅持而緩慢復蘇期間,遠大的實際銷售額卻沒有出現明顯增長。 這就是遠大為“道德經營”付出的代價。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