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陸新之(商業觀察家)
外企“抱怨”生意正變得越來越困難,但他們是否意識到,隨著形勢變化,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和管理已經出現很多不適之處。
十年前,在中國談論跨國公司的時候,大多數商界人士是帶著羨慕和敬仰心態的。但是,這三年來好像味道就大不一樣了。
很多關于跨國公司的形形色色的負面新聞襲來:從和消費者產生一系列爭執到地震當中的捐款門事件,再到有關外企在中國大肆行賄的問題……更有甚者,還披露出了危害產業利益的商業間諜行為。至于某些享有盛譽的跨國公司,在內地則是漠視公眾利益、在排污和環境保護方面表現得不比私人小老板好多少。凡此種種,確實令外企的市場份額上下波動,同時消費者的認同度和美譽度也在相應地下降。當然,這些外企叫苦連天,大喊委屈,認為是中國國情害苦了他們。
就事論事,今天的中國市場已經足夠龐大,將是跨國公司戰略上的重要一環。故此,雅虎總部的女總裁,也得對其參股的阿里巴巴集團表示好感,有話好好說。諾基亞更是幾乎靠中國和印度的銷售額才能維持在行業的前列位置。所以,無論喜歡與不喜歡中國市場,有點遠見的跨國公司都要學習新形勢下在中國怎么做生意。
曾幾何時,因為資金、技術、管理和政策傾斜等方面的優勢,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一路猛跑,過關斬將。但是隨著形勢變化,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和管理,已經出現很多不合時宜之處。李開復就認為,西方互聯網公司在中國擁有的優勢差不多就是技術了。
但是,僅僅是技術優勢這一項還遠遠不夠。跨國公司更需要的是,調整過去二三十年的人才機制,不能再盲目將中國業務的管理權交予其實并不十分了解內地市場的香港和臺灣同胞。說實話,今時今日,直接把講英語的全球高管派到中國來,肯定比找那些二三流的部門主管在大中華區要有效。聘用合適的高層人才,賦予其權利,使其擁有(在中國)勝出所需要的靈活性,其迫切性比起以往30年來都強。在中國業務選擇錯了掌舵人的公司,未來兩三年就會面臨難以逆轉的困境。
不過,除了管理運營層面的技術性調整之外,我們更期待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整體社會進步有積極的貢獻。這就包括了它們在利益分配、商業倫理和企業文化的建設之中能夠發揮政府和中國的私營企業起不到的作用。
跨國公司尤其是那些有生命力的,或者有很長久歷史的經典企業,我們可以看到,它今天能夠獲得成功,它有一個非常強烈的使命感(無論是福特汽車,讓每個美國人都能夠買一輛車;或者微軟公司,它讓每一臺書桌上都有一臺電腦)。但是在中國,這些跨國公司除了一再推銷自己公司的產品之外,并沒有體現出它們在中國的使命感和建設性。我們常?梢钥吹剑阂患衣暶恐目鐕,在美國和歐洲強調價值觀,強調融入當地社會,形成良性互動。但是在中國,因為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它們在這方面做得太偷懶,收效就更有限。而要打破這個僵局,就確實需要跨國公司自身克制短期行為的沖動,投入更多資源來建設與中國消費者的關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