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收購未到最佳時機
海外收購不能盲目撿便宜而要以企業自身發展戰略出發。應該以尊重為前提,以開放包容為核心,用學習的心態溝通融合,對于時機的把握不能讓對方感覺是在趁火打劫
文·任建新
因次貸問題點燃的金融危機正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向實體經濟蔓延。各國證券市場難擋下跌之勢,一些企業的股價不斷創出新低,甚至跌破凈資產。對于急需“走出去”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企業而言似乎是一個良機,很多企業正在摩拳擦掌準備境外收購。
中國加入WTO時間不長,中國企業尤其是充分競爭性行業的企業已經充分感受到了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未來要參與國際競爭,中國企業首先要學習如何融入國際社會,如何按照國際規則辦事,在此過程中,海外收購無疑是一條快速學習的道路。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收購,不但能夠使企業規模快速擴大,使企業內部管理機制更加完善、管理水平更上一個新的臺階,而且可以充分把握市場機會并有效地擴展企業的國際勢力。
價格絕非唯一因素
如何判斷“適當”的收購時機?如果僅從價格來看,目前似乎正是一個好時機,但并非最好的時機。一則現在仍處于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轉移的過程之中。那些目標企業會將股價的下跌歸因于金融市場的不景氣,而并未認識到企業基本面的惡化。如果此時提出收購要求,會被對方認為是不友好的惡意收購。這種帶有“撿便宜”心態的收購即使交易成功,在隨后的整合中也會遭遇文化融合的困難以及對方的不合作。
再則隨著實體經濟逐漸轉冷,對于收購而言,將是一個更有利于估值的時機。當那些目標企業面臨經營困難甚至破產之時,提出收購建議將會成為“雪中送炭”而容易被對方所接受。
但價格并非決定“適當”時機的唯一因素。在準備海外收購時,不能忽視政治的影響。比如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在這個時候如果中國企業收購美國的資產,容易引起政界、媒體過多議論,造成不利影響。如果我們因為這個時機的價格便宜而貿然收購,結果表面上可能會省一點錢,但會損失更多的無形資產和其他東西,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阻礙。
相比“價格”條件之外,更重要的收購原則是考慮被收購企業是否能與企業自身的發展產生協同效應。否則如果僅為撿便宜而收購,撿回來的“便宜”往往會成為套牢自己的枷鎖。
以中國化工集團為例,我們在過去幾年所開展的海外并購項目中,這種協同效應為并購雙方帶來了明顯的雙贏的結果:國內企業通過并購獲得海外企業的技術、管理和市場資源;在提升我們的產業技術層次的同時,被并購企業也達到了戰略調整和產業轉移的需要,符合海外企業股東和管理層的利益和目標。
在收購原則方面,中國化工的海外收購一直遵循“買得來、管得了、干得好、拿得進、退得出、賣得高”的規則。“買得來”是把握時機,以最低成本實施并購;“管得了”是通過科學預算和規范治理結構,實現對并購企業戰略、業務方向和高級管理層的領導;“干得好”是依靠職業經理人改善運營,持續增長;“拿得進”是發揮產能、市場、技術、管理的協同效應,加快企業產業升級,降低企業成本;“退得出”與“賣得高”不是要把我們優秀企業賣掉,而是通過海內外的整合與互補,在引進戰略投資或在資本市場融資時實現企業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