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撰文/張思
早期民營企業在發展上是畸形的,這背后反映的是文化問題。
有策略性地走國際化道路,是唯一出路。
近兩年國內的行業巨頭們就沒消停過,近在眼前的就有幾家:4月份SEB并購蘇泊爾最終獲得商務部批準;9月份可口可樂宣布收購匯源;緊隨其后曝出三鹿毒奶粉事件;而2007年霸占我們視線的則是兩樁發生在老冤家間的爭斗:達能與娃哈哈的紛爭鬧得沸沸揚揚,國美、蘇寧搶奪大中也是硝煙四起。
這些行業巨頭們是怎么了?剛剛在消費者心中站穩腳跟,這一系列事件又讓國人對“國產”二字產生懷疑。他們到底遭遇了怎樣的成長天花板?他們又為什么會遭遇天花板?
曾經為匯源做過管理培訓,并對可口可樂管理有一定研究的錫恩咨詢首席顧問姜汝祥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
民企問題爆發不是偶然 初期野蠻成長導致問題集中爆發
《數字商業時代》(以下簡稱DT):近一年來包括匯源在內的很多民營企業,在被普遍認為發展勢頭不錯的情況下選擇被外資收購,您覺得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
姜汝祥:匯源事件還有三鹿事件,表面上看它們沒什么聯系,但是從邏輯上看它們是有聯系的。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與它們一貫的成長方式與經營方式有關,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如果今后還有其它企業出現類似的情況其實一點都不稀奇。
當一家民營公司在規模小的時候,它的約束力是市場。為了求發展,快速占領市場,它們就會用一種特殊的發展方式:為了達到某種結果可以犧牲過程和制度上的約束、道德上的負罪感,這是一種畸形的發展方式。當企業真的發展大了,就會發現以前的那種發展方式和大公司不吻合。成熟的、持久的企業把公司當作一個有機的生命,會重視制度、企業的價值觀、法律等。
民營企業遭遇成長天花板 背后因素是文化
DT:您剛才提到早期民營企業在發展上是畸形的,這就是朱新禮決定把匯源賣給可口可樂的原因?
姜汝祥:這背后反映的是文化問題,不是朱新禮個人的問題,應該是一代人付出的代價,中國從農業為主的社會邁向現代化社會,第一代人一定是先烈,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DT:背后的文化是如何影響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作出決策的?
姜汝祥:我們把企業比喻成一個孩子,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待孩子的觀念不一樣,中國人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自己就可以長盛不衰了,因為中國人不信上帝,那死了怎么辦?寄托在孩子身上。西方的觀點是上帝創造孩子,長大了就要讓他獨立,孩子與家長是平等的,孩子不能榨取家長。
東西方的沖突還體現在做事情的歸屬感上,為什么做一家公司?在中國,做企業與農民種地的道理是一樣的。過去一個人到底有多少能力就靠土地衡量,地越多人的本事越大,現在就是做企業,企業能做多大、賺多少錢就是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大。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出問題,錢賺得足夠多時,一些企業家、創業者發現自己沒有幸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