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總編輯 衛漢青
曾幾何時,中關村已經成了科技中國的象征。
的確,你實在找不到第二塊科技元素如此密集的地方: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78所高等院校,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213家科研院所,以聯想、方正、小米等為代表的上萬家高科技公司,以百度[微博]、新浪、搜狐等為代表的互聯網群體,以中星微、啟明星辰等為代表的2000多家海歸人員創建的科技企業方陣……每年每月每天,多少科研成果在這里孕育成熟?多少科研產品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難以勝數。
但是,近年來中關村正在靜悄悄地發生變化:文化的概念、文化產業的話題、科技和文化的交響曲,愈來愈多地在這里出現。
科技和文化確實也難分得清。科技中有文化,文化中寓科技。蘋果公司的喬布斯十分看重自已產品的外觀造型、色彩,從上千個方案中左挑右選,這已經進入文化藝術的范疇了。2001年,美國《新聞周刊》把中關村評為“世界八大新興文化圣地”之一,更是直接從文化角度定義中關村。
本期“封面故事”《中關村:再奏科技與文化交響曲》,記述的是本刊承辦的第17屆北京科博會的“中關村創新論壇”,主題就是“科技與文化融合”。企業做大靠實力,做強靠品牌,做久靠文化。中關村能夠走到今天,還要走得更遠,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上,的確有很多經驗需要總結,很多話題需要探討。
“經濟”版《P2P魅惑與魔影》,“科技”版《滬江網:在線教育的下一個大佬》、《中關村核心區:領航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中關村唱響極客集結號》,“教育”版《李凡:用手機隨時監測孩子的視覺健康》等文章,都是交集著科技與文化旋律的創新曲。
“文化”版張頤武《馬爾克斯與中國:一段未經授權的旅程》,講述了這位剛剛故去的拉丁美洲文學巨匠在中國的影響。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初歲月,《百年孤獨》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一種新的個人解放思潮和民族意識。張頤武所在北京大學不遠處的解放軍藝術學院,有一位叫莫言的青年軍旅作者,就深受馬爾克斯的影響,20多年后登上了諾貝爾文學領獎臺。《詩人艾砂的稻香湖之戀》,說的是一位剛剛故去的詩人艾砂。他70多年的傳奇經歷,他晚年創辦的被譽為“南泉(湖南《湘泉》)北湖”的《稻香湖》詩刊,其人其事,讀來讓人感奮。《中國與法國的詩歌對話》,擷取了近期海淀區舉行的幾個中法文化交流片斷。海淀區一脈西山,懷抱著三山五園等名勝,更見證了百年中法情。大約100年前,李石曾、蔡元培和貝熙業、鐸爾孟等中法人士在這里建立中法大學、溫泉中學、貝大夫花園、試驗林場等,期冀為推進中國現代文明做點事情。他們謀劃選送的勤工儉學留法學生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朱德、陳毅、李富春、陳延年、徐悲鴻、冼星海、錢三強等,成為了現代中國的風云人物。其中一位叫圣·瓊·佩斯的法國詩人,居住在金仙寺附近,創作了一首名叫《遠征》的長詩,1960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由此可見,中關村的文化底蘊源遠流長,早已影響著中國。
科技的中關村,文化的中關村,希望的中關村!我這樣說,相信很多人會贊同。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