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不滾就化。因此最重要的是找到足夠濕的雪和足夠長的坡。而且要一邊前進一邊選擇下一片皚皚的積雪,讓自己的人生雪球越滾越大。
3年間,我們發現清華科技園已經在從“四聚法則”和“一主兩翼”到三度空間的“多位一體”和“第三代科技園”的前進途中,找到了一條更長的坡——成為科技創新與創業環境解決方案提供者、創新型科技企業增值服務提供者;望到了足夠濕潤的“下一片皚皚積雪”——從科技園走向科技園區網絡、網上虛擬科技園和創新知識權威;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動力之源——“空間有形,夢想無限”的理想主義氣質,推動著他們面前的雪球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 主筆 馮禹丁
記者 陳楠
坐標系為王
新戰略,新定位
10月30日,創業板盛大開盤,28家首批上市公司同時掛牌交易,半小時內15只個股股價翻番,5只個股漲幅超過150%。然后便是高臺跳水,截至11月10日,已有14只跌破上市首日開盤價,25只跌破上市首日收盤價。
如此不成熟的創業板讓清華科技園之前的遺憾多少轉為慶幸,由于某些不可控因素,清華科技園里的數碼視訊、海蘭信等幾家本有資格首批登上創業板的企業不得不排到了第二、第三批。也許明年創業板找到價值中樞后再上市,對那些創業企業來說并非一件壞事。
清華科技園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啟迪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羅茁便持這種觀點:“我們不著急,我們現在有四五個種子選手,希望明年以后每年都會有上市的。”
而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啟迪控股股份總裁徐井宏也對《商務周刊》表示,我國的證券市場和股民還不夠成熟,創業板在這幾天的變化全部都是投機心理在起作用。“這和我們清華文化不相符。”他說,“一切的回報應該以自身的價值去實現,而不是通過投機。”
不投機,強調以自身價值換取回報,不僅契合清華大學“厚德載物”的校訓,也正是清華科技園多年來一貫的價值觀。
今年是清華科技園成立15周年,15年前,科技園提出三階段的發展目標:1994—1999年是建設階段,達到物理空間初具規模;2000—2005年,在進行大規模空間建設的同時,確定“一主兩翼”的業務構架;第三階段是2006—2010年,目標是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時,把清華科技園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園。
所謂“一主兩翼”,是指以科技園的開發、建設、經營、管理和服務為主業,以商業房地產業務和科技投資業務為“兩翼”。實際上,從物理空間也就是“一主”和商業地產這“一翼”來看,第二個階段末清華科技園主園區即已實現了第三階段的目標,“主園區的開發和管理進入穩態經營狀態。”2008年底由北京主園來到昆山分園做副總經理的馬揚飚告訴《商務周刊》。
今年,清華科技園提出了“多位一體”,取代“一主兩翼”作為新的發展戰略。據徐井宏介紹,“多位一體”是指在科技園這個載體上運營多項相關業務,包括科技地產、風險投資、針對區域和科技企業的創新服務、針對科技人才和科技企業家的培訓等。同時,清華科技園提出了自身在創新坐標系中的新定位:成為科技創新與創業環境解決方案提供者、創新型科技企業增值服務提供者。
清華科技園發展的日新月異,也使得2007年才由原來的孵化器和創業投資合并而成的清華科技園風險投資業務,轉眼似乎都成了一塊“老業務”了,但其領軍者、愛好戶外運動的羅茁提出了更新的目標。
羅茁根本不必為速度擔心。隨著科技園整體的發展,近兩年風投業務的發展順風順水:基金管理規模擴大了10倍,達到約5億元,除了原來的基金,新的啟迪中海一期基金1.5億元和啟迪銘德一期基金3億元已經于去年底募集到位,LP(有限合伙人)包括清華大學、國家發改委、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發改委等。投資業績方面,有5家被投公司在創業板排隊等候上市,退出北京清大天一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時獲得幾十倍的回報,在還沒有IPO退出的情況下,啟迪創投的內部收益率已達到了23%。合作伙伴有達晨創投、深創投、力合、北極光、盈富泰克等頂級創投。
羅茁的團隊目前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渡過風險投資業務的創業期,由“業余選手”變成“職業選手”。為此,投資業務進行了內部整合,提出“四個統一”:“統一番號、統一團隊、統一流程、統一機制”,同時,在投資理念和團隊建設上下了很大功夫。羅茁在年初提出“規則、創新、務實、合作”的價值觀,為強調規則意識,他要求團隊要“從本色演員轉到職業演員,尊重規則,學會妥協,哥們義氣、領導指示不能成為破壞規則的理由”。
所謂規則意識,在啟迪創投董事總經理薛軍看來,還與一般商業規則不同。“按照一般商業規則來辦的事情,在我們這里可能不能做,你比如說足療,我們不可能投資一家足療城,盡管它們確實很賺錢。”薛軍說,“我們所有的投資都要同時問兩個問題:這件事盈利嗎?能為國家做貢獻嗎?”
這一價值觀貫穿于啟迪創投選擇“好項目”的5大標準之中:可持續的自主創新能力,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其產品和技術對國家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能成為產業龍頭企業和行業領導者;有產學研結合的特色和內涵;具有高成長性,對投資人有很高的投資回報。
啟迪創投甘愿認同這種“有理想,不急功近利”的做事理念,薛軍說:“這是一種堅持,科技園能做到今天這樣,靠的不就是堅持嗎?”
羅茁提出要向所投資的企業提供資金、信息、公共服務的整合增值服務。啟迪創投的投資項目之一、做環保的浦華控股公司總裁李星文對此感受頗深。“性格決定命運,科技園遺傳了清華的性格,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園區對企業的服務創新意識,遠比給我們多少資金、劃撥多少土地要好得多。”他說,“正規的服務體系是企業生存的樂土,從這點上清華科技園可以塑造出一批優秀的企業家。”
持有這一判斷的人還有很多。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鄧鋒2005年回國創業時,清華科技園內還沒有風險投資公司(VC)。“我們是第一個和他們談的VC。”他說,“做風險投資最重要的一點是投資對象在哪,我們就落戶在哪。”鄧鋒認為,北京新興企業主要聚集在城西的上地、中關村西區和清華科技園。在這三個地方之間,鄧鋒比較看重的是人文環境和地理優勢,選擇變得很容易,因為他在清華科技園找到了中意的項目和創業家。如今除了北極光,科技園內已經陸續入駐了NEA、青云創投等多家VC,聚集的資金量達20億美金以上。
深度:更強大的金融混業增值
“成為科技創新與創業環境解決方案提供者、創新型科技企業增值服務提供者”,這一雙重定位聽上去有些拗口,但如果從服務對象來看,其實并不復雜。“科技創新與創業環境解決方案”主要針對的是政府、科技園同行、致力于創新的區域等;而顧名思義,“創新型科技企業增值服務提供者”的服務對象就是創新型科技企業。
在徐井宏看來,清華科技園組成要素有三:物理空間、資源聚集、創新服務體系。圍繞這三個要素建設上述兩個“提供者”的創新型大學科技園,則必然要在三個維度上下功夫:一是在深度上進一步挖掘,在園區內形成單項技術的產業群和研發群,構建更強大的價值鏈;二是在廣度上通過網絡等手段,把創新服務體系推向更廣泛的企業和區域;三是在高度上研究創新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此清華科技園聯合科技部政策法規司、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政府,共同發起成立了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
3年前負責清華科技園投資中心的雷霖早已換了名片,他如今是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裁兼財務總監、啟迪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其任務是在園區運作的“深度”上進一步挖掘。確切地說,他負責覆蓋科技園及針對園內企業的資本運作和金融服務業務。
2007年、2008年,清華科技園碰到了來勢洶洶的全球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機。在這兩年之內,金融政策大幅調整讓雷霖親歷了商業銀行態度180度的急轉彎。2007年,科技園為了加大項目投資從銀行拿到了比較多的信貸額度,銀行天天上門服務希望科技園能再多貸些款,但到2008年銀根緊縮時,銀行快速變臉,之前承諾的多筆貸款都未按時兌現,科技園主要依賴資金支撐的地產業務和園區業務經受了比較大考驗,園區內不少科技型中小企業也受到了銀行貨幣政策變動的波及。
好在科技園未雨綢繆,自2007年啟動的打造金融服務混業模式,讓其在應對金融政策“硬著陸”時有了緩沖的余地。“2006年徐井宏總裁就曾經在規劃科技園未來發展方向時表示,我們要在金融服務方面有一定的突破。”雷霖說,“我則是從清華科技園資本運營的角度,將這個愿景定義為拓展金融服務網絡,打造金融混業平臺。”
2008年,雷霖開始著手布局混業平臺,至今已在縱向上將業務擴展到投(投資)、保(保險、擔保)、貸(貸款),在橫向上與銀(銀行)、證(證券)、信(信托)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基本確立了混業平臺架構。
搭建混業平臺的目的之一是優化已有創投基金的運作,雷霖認為,啟迪創投旗下的兩個基金和創投管理公司開展的創投業務是很規范和市場化的,如果有更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支持,其運營效率會更好,效益會更大。
“歷經一年多的籌劃和準備,我們現已發起投資了一家人壽保險公司。”雷霖告訴《商務周刊》,“我們的業務看起來好像和保險關聯不大,但是從財務投資的角度來看,我們看好這個行業。而且機不可失,這是保監會批準的最后一張中國壽險牌照,之后中國的壽險牌照審批會越來越難。而且,保監會明確規定保險資金可以用于直接投資,這對我們清華科技園的創投業務是戰略性的資源渠道和合作伙伴。”
除了直接投資,科技園也涉足諸如小額貸款等針對中小企業間接融資業務。數字顯示,清華科技園目前已與8家商業銀行簽訂了合作協議,為園區企業拿到了60億元的綜合授信額度。再加上2009年他們發起設立的北京市第一家小額貸款公司——中關村小額貸款公司并開展的聯保貸業務,基本能滿足園內企業各類型的貸款需求:企業缺乏短期流動資金時,可向小額貸款公司申請快速發放的高利率貸款;需要長期貸款時,可在科技園的幫助下向銀行申請貼息的低利率貸款。
啟迪創投投資的北京傲訊華天通訊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寬帶綜合業務,在2009年出現了短期的資金瓶頸。“他們缺少的只是流動資金,如果此時采用股權融資,會低估這個企業的價值,也會稀釋我們的股東權益。”雷霖說,科技園決定幫助它向銀行貸款。在2009年之前,科技園一直為這類企業擔保,由北京銀行向其提供100萬—300萬元之間的小額貸款。但在當前的情況下,傲訊華天需要更快的放貸時間和更靈活的放貸政策,銀行顯然難以做到。雷霖轉向小額貸款公司,從傲訊華天遞上貸款申請到清華科技園給小額貸款公司出具保函,傲訊華天在兩個工作日內就獲得了貸款,“這種效率的取得,得益于我們擁有自己的金融工具和平臺。”雷霖如是說。
在大刀闊斧擴充的多條金融服務渠道中,雷霖最看好的是信托。“信托是目前為止和科技園業務結合最緊密的金融工具,因為其他金融機構不允許做混業,只有信托可以。科技園完全可以在園區建設、地產、投資方面利用信托工具,做有效的業務嘗試。”他說,“我從2006年起就一直關注這個行業,并試圖收購或參股一家信托機構,如今我們離這個目標已經不遠了。目前,科技園與衡平信托、上海國際信托等機構合作,共同設計了兩個集合信托產品的發行,都很成功, 使資產真正實現了貨幣化、證券化。”
今年,清華科技園通過浦發銀行發售的經營性物業信托產品,給投資者的年化回報率達到了4.5%,產品在發放的第一天就被搶購一空了。
廣度:更軟的輻射
3年前,啟迪創業孵化器公司總經理秦君還在北京西郊進行著科技園“軟輻射”探索,即輸出管理團隊的委托經營模式。早在2002年,清華科技園便提出了輻射發展戰略。科技園的輻射分為硬輻射和軟輻射兩種,前者是指開發建設園區并輸出團隊和品牌的模式。
如今,秦君的新事業與新夢想比傳統的“軟輻射”更系統、更體系化,因為它不僅包括原有品牌加盟業務,還加入了科技園戰略咨詢、科技園創新管理系統以及線上創新服務平臺,以此形成的品牌+產品體系的“輕資產拓展”模式“多、快、好、省”的將清華科技園先進的管理模式輻射到全國,在“廣度”上探索科技園可以如何成為前述的“雙提供者”。
“2007年我們給自己賦予了新的定位,也可以說是戰略升級。第一就是進一步夯實區域創新理論,為企業提供創新、創業環境;第二,為科技企業搭建增值服務平臺,為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實際上這些和我們推出的‘輕資產拓展’戰略關系密切。”秦君告訴《商務周刊》,輕資產拓展可以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是形成科技園差異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秦君新夢想的載體,是一個聚集了大量網絡虛擬用戶的線上創新服務平臺——啟迪在線,科技園現有地面服務都可以轉移到線上。通過啟迪在線平臺,逐步形成由前臺網站和園區管理系統相結合的網絡化服務載體,最終覆蓋科技園領域的所有客戶。
啟迪在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秦君團隊目前正在開發的科技園區管理工具軟件TIMS(科技園創新管理系統),TIMS類似于一套科技園管理的專業ERP,按照流程分為客戶管理、企業服務、統計分析等若干個模塊,最終實現園區管理信息化和園區服務流程標準化。這些管理職能都是集清華科技園15年的管理經驗將實踐智慧凝練固化而成。
到目前為止,測試中的TIMS系統通過網絡實時操作,已經實現了園區前后臺一體化的可視界面。“園區的管理者只要拿密碼登陸系統,就可以看到園區自身的收支、租賃等情況。比如我們把樓宇戶型全部圖形化了,系統操作員可以馬上知道哪層有空房子。”秦君告訴記者,此外,數據的即時統計也省去了過去靠人工帶來的不便,可以隨時查詢。
據秦君介紹,科技園的管理本身是一件極復雜的事情,其環節覆蓋園區的運營、開發、物業管理、跨行業服務整合等,而且各地方的經濟條件和環境各不相同,如何平衡標準化和定制化是一個大問題。秦君嘗試著在通用性和個性化之間進行平衡,“我們針對一些共性的需求,提供流程化、標準化的公共管理工具,這套管理工具可以幫助很多沒有做過園區或希望提升其自身物業品質的科技園區。”
秦君表示:“國家對這個行業的管理標準和服務標準一直沒有特別清晰的描述,我們希望TIMS能通過在同行范圍內被廣泛應用而成為行業標準。”
清華科技園除了在“深度”和“廣度”上繼續拓展著可能性邊界,還試圖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者和知識權威。今年啟迪控股股份與其他幾個機構共同創立了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TRI),這是一個以企業創新和區域創新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術機構。據院長助理張紅敏介紹,“創新創業企業的創辦、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困難和不便,比如投融資渠道不暢,產品難以打開國內外市場,難以掌握核心技術,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問題等,這些問題如何有效解決,再比如區域經濟如何形成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創新機制,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目前研究院已承接的課題項目包括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委托的企業“創新之道”調查研究、大學科技園創新環境與政策研究,教育部委托的中國大學科技園發展歷程研究等10多個國家和地方級課題。其中企業“創新之道”課題已經完成對萬向、漢王、航天科技等創新型企業的調研。
“我們希望能夠在創新理論的研究實踐方面站在更高的層面。”徐井宏告訴《商務周刊》,“這個研究院和一般學術性研究院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研究成果都將通過啟迪控股股份把它變成實踐的成果。”
從四聚法則到科技園3.0
科技園是一個舶來品,從創新的角度來看,無論企業還是大學,我們都離西方的老師們有相當距離。在企業和企業家領域,我們沒有出微軟和蘋果、比爾·蓋茨和喬布斯;在大學端,剛剛逝世的錢學森院士臨終肺腑之言說道:“我回國這么多年,感到中國還沒有一所好學校。”
為什么?因為我們的創新環境是缺失的。
作為清華科技園執行主任,徐井宏對此深有感觸,他半開玩笑地說:“中國的創業者是全世界最累的”——原因就在于發達國家針對個人創業的服務體系非常完善,一個人只要具備某一方面的專長,他就可以創造出一番事業,因為有龐大的社會服務系統去彌補他的不足;而中國的創業者在他具備專長的前提下,同時還要必須是絕對的全才,他要對幾乎涉及到一個企業發展的所有過程和方面都具備超常的才干,他不僅要是一個技術天才,還要是管理天才、公關天才、融資天才等等,才可能帶領一個企業成功。
所以中國在產業創新領域,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失敗者。
直到目前為止,大學科技園在中國還只被認為是一種業態,而非行業。但從聚集創新、推動創新、輸出創新的力度和成效看,清華科技園已經是一個成功者。雖然中國還沒有國際頂級的企業或企業家,但中國出了一所國際頂級的大學科技園。有多名重量級人物可以提供側證:
去年,比爾·蓋茨在新加坡一個與亞洲大學校長的座談會上指出:“大學應該更多的為科技創新做貢獻,我認為世界上有兩個地方做得最好,一個是硅谷的斯坦福,一個是清華科技園。”2007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著名的三角科技園總裁Rick Weddle訪華時對徐井宏表示:“過去的50年,是你們向我們學習的50年,今后的50年,應該是我們向你們學習的50年。”同年的一次國際科技園區北京論壇上,英國曼徹斯特科技園總裁Jane Davies也對徐井宏說:“我們還在研究和探討第三代科技園,你們已經開始運行了。”2008年世界科技園協會、亞洲科技園協會聯合年會上,世界科技園協會總干事Luis Sanz表示:“清華科技園是我所見過的建設得最好的科技園之一”。
今天,在北京、上海、西安、昆山等地,中國人都開辟了成功的大學科技園。中國有近3000家各類省級以上科技園,99%是政府主導,為什么最成功的卻是大學科技園?
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學科技園的身份問題。“過去我也在政府機關干過孵化器,我常開個玩笑說,政府的孵化器生來就是孵化器,做成什么樣都是孵化器。而我們,得做得很好才是。”清華科技園昆山分園副總經理荀標說。他的同事馬揚飚有另一番評述:“全國科技園數以萬計,昆山就有十幾家,但政府的科技園有運營經費、財政支持,它們給企業補貼,圖的是企業長大了當地獲得就業和稅收。但我們不行,我們必須向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否則就會餓死。”
作為依托大學的主體,大學科技園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啟迪創業投資董事總經理薛軍說:“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解決一個矛盾,就是市場化經營的盈利目標和推動自主創新的社會責任二者之間如何平衡。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索。”甚至,清華科技園還曾經懷疑,自己做的似乎都是公益性的事,如果自身不能生存,這件事將不具備可持續性。
但也正是這一逆水行舟的先天身份,使得清華科技園一起始就面臨市場的嚴峻考驗,只能通過不斷提升自身對入園企業的增值服務價值來取得回報,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創新需要一種環境、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個充滿理想主義氣質的團隊,如果適應了“空間有形,夢想無限”的機制和環境,那么他們的成功就順理成章了——這個創新的時代也恰恰渴望一個“創新推手”的出現。
韓國中南科技園總裁Hak-Min Kim告訴《商務周刊》:“清華科技園是我見過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園,我覺得清華科技園有一些特別的特質,使其擁有促進自身和園內企業成功的能量。”
“在那里有兩個對撞公牛的雕像,我覺得這實際上是清華科技園特質的象征,當兩只公牛互相撞擊時,將有很多創新的火花產生,獲得無窮的力量。”他說。
不僅只有Kim有此感覺,2006年時,《商務周刊》曾以封面故事的顯著位置發表報道《清華科技園的“四聚法則”》,就是因為我們發現,以不斷創新的增值服務,聚集、聚焦、聚合產、學、研、金、介等創新要素,在小小一塊物理空間里正在產生聚變效應。三年后的今天,我們看到清華科技園又變革出新的核心能力——它遠遠跳出做科技園的思維框架,在多個維度上圍繞如何助力區域創新和產業創新進行著新的探索。如何在一個更大的載體上去實現創新要素的共贏合作機制,已經成為清華科技園可自我再生的一種能力,因此它也就具備了繼續創新的可能。
“對我們來說,創新是必然的,不單是服務于創新,我們自己也要創新,我們既是創新的載體也是創新的主體。下一步我們做什么?誰知道,兩年前誰知道我們會做產業園?”荀標的話頗具代表性。
2006年,在英國曼徹斯特,世界科技園協會描述出下一代科技園區的基本特征和路線圖。它將第一代科技園區的特征歸納為:園區建設合作各方達成初步一致,用于建設的資金開始逐步到位。一切都是新的令人振奮。但是不久CEO就會感受到壓力,他開始明白,讓園區住滿人才能達到財政上的可持續性。
第二代科技園的特征為:園區開始進入穩定的增長狀態,管理所涉及的方面逐漸增多,入住率不斷提高,園區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斷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園區會就此止步,停留在相對穩定的日常運營狀況里。
按照這種特征劃分,事實上早在處于第一代園區時期的2003年,清華科技園就已經提出“走出北京,輻射全國”。同樣,今天的清華科技園也幾乎呈現出世界科技園協會給出的“第三代科技園”的全部特征:具有本地根基的國際化園區,園區的形象是城市或區域的典型代表,入園企業的市場不但沒有地理邊界,而且成為社區的一部分,非常關注社區的居民和環境并獲得社區的褒獎;具有健康的商業和投資環境,必須具有一流的管理團隊,產生健康的財務盈余,有能力幫助入園企業解決投融資問題;是大學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于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的課程、畢業生的發展目標、模式和研究項目,園區很多創業企業都是由大學的科研成果衍生出來的;屬于多重網絡的一部分;關注入園企業的需要,從孵化期畢業轉移到科技園區,應該是一個順暢和積極的過渡。園區與入園企業之間應該有一個基本的信任關系。
“世界正在探索(第三代科技園),我們已經實現。”清華科技園啟迪控股股份副總裁陳鴻波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