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1041-2018)
2018年,真的是傳統書籍的末日嗎?巨大的變革即將發生。《第一財經周刊》記者趕赴法蘭克福書展,記錄正在發生的歷史。
“他們都在法蘭克福”
全世界的作家、出版社、印刷商、經銷商和電子書制造商都涌進了法蘭克福。不過,其中一些人可能明年就不會再來了。
文|CBN記者 姚晨暉
“感覺半個北京城的人都在這里。”10月14日,法蘭克福書展第一天,主賓國中國開幕的主持人楊瀾偶遇了她的老朋友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發了這個小小感慨。這也不奇怪—這次書展,“主賓國”中國代表團包含近三百個出版機構,總人數達兩千多人。
法蘭克福書展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博覽會,每年在書展上達成的版權交易份額約占世界全年總量的75%。今年,29萬名出版商及參觀者涌進這個人口只有六十多萬的德國城市,40萬種圖書在這里展示,每天都有海量的版權交易在這里成交。
在這里遇到什么人都不奇怪:出版商、印刷商、圖書經銷商、版權代理人、軟件提供商 當然,永遠少不了的主角還是作家。
10月16日恰好是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的82歲生日。這位書展常客來到施泰德爾(Steidl)出版社的展位上,參加《鐵皮鼓》一書出版50周年的紀念會。他舉起香檳,同夫人碰了碰杯,一飲而盡。隨后,大家換了個場地,在鼓聲的伴奏下,格拉斯鏗鏘有力地為觀眾讀起了小奧斯卡的故事。
今天的大明星是赫塔?穆勒,雖然書展前剛剛染了場病,但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新科得主還是出現在會場。16日,穆勒坐上了德國電視二臺設在書展現場的“藍色沙發”,與主持人討論起自己作品中的寓意,導致整個大廳被聞訊前來的觀眾堵得水泄不通。
這次書展上,有二十多家中國出版社參加了穆勒作品中文版權的競爭。“譯文出版社向來很關心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這次當然也不例外。”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版權經理周敏告訴《第一財經周刊》。
8號館是書展上最受關注的一個區域,這里集中了幾乎所有英美國家的重要出版商。威利、企鵝、麥克米倫、蘭登書屋等大牌出版集團都這兒搭起了城堡一般的展區。
不少出版商打起了中國牌。企鵝的大燈箱展示著十幾本中國書的封面,哈珀?柯林斯這邊,一些中國作家的作品也被擺放在顯著的位置。
不過,很少能有人坐下來認認真真讀一本書。版權經理們總是拖著拉桿箱,行色匆匆地奔赴一場場交易談判。法蘭克福書展太大了,假如沿所有攤位都走一遍,距離足足有35公里。
今年已經是周敏第五年參加法蘭克福書展了。五天時間里,她一共參加了約二十場與各國出版人之間的會面。“通常不會當場簽訂版權合同,但會跟他們聊聊天,聯絡一下感情,或者認識一些新朋友,做一些意向性的接觸。”法國伽里馬出版社、德國朗氏出版社和一家美國的文學代理公司都在周敏會面的列表之中。
競購、采訪、拜訪、干杯??所有這些都是法蘭克福書展上最常見的場景,明星作家、明星作品的爭奪、合作,推廣和曝光,就是法蘭克福的主題。
不過,也有例外。一個叫“唐家三少”的中國作家引起的關注不比穆勒小。15日,這位隱身于網絡后面的作家,一身西裝坐在臺上,相當慷慨地跟觀眾分享了自己創作網絡文學以來每年的收入數字。
這一天,4號館舉行的“創新論壇”,主角是唐家三少背后的盛大文學。“盛大文學的發展:從網路、電子書到無線”—這個研討會的名字透露了這家公司受關注的原因。盛大文學CEO侯小強表示,他們旗下的三家文學網站每天提供超過5000萬字的內容更新,日頁面瀏覽量最高時達5億次之多,擁有3600萬注冊用戶。
在提問環節,一位來自印度的出版人疑惑地問道:“我們該如何像盛大一樣,吸引如此多的作者和讀者參與?”
三年以來,電子書和數字版權交易一直是法蘭克福的焦點話題,今年同樣如此。而且,雖然美國依然占據了電子書90%的下載量,可中國成了最多人關注的電子書市場。
10月13日下午,書展還未開幕,中國主題館已經涌進不少記者和參展人士。入口處懸在半空中的32臺漢王電子書閱讀器吸引了不少人駐足。漢王科技的策略顧問解建新與一位來自巴西的教科書出版商聊起了Kindle和電子書閱讀器在教科書市場的應用前景。這位出版商隨后遺憾地表示,巴西“大概要花幾年的時間才能趕上中國現在的水平”。
就在4號館德國書商協會展區里,已經擺上了四五臺不同品牌的電子書閱讀器,其中也包括漢王的一款。據漢王駐德代表姚德清介紹,漢王已經與德國書商協會達成初步合作協議,后者將在libreka! 電子書網站上銷售漢王的產品。
書展期間,libreka!每天向注冊用戶提供一本免費的電子書下載。15日,網站被蜂擁而至的網民擠爆了,只因這天供免費下載的書是赫塔?穆勒的作品《呼吸鐘擺》。
同樣在書展推出電子書閱讀器的中國廠家還有方正。由方正集團旗下方正飛閱與中國移動旗下卓望信息合作推出的“文房”(WeFound)電子書閱讀器,外形酷似亞馬遜的Kindle,定價4800元人民幣。這一價格除了閱讀器外,還包括三年無線上網套餐加前1萬名三年免費下載暢銷書。
書展上最搶眼的東西是電子書閱讀器和iPhone。一共有491家廠商帶來了自己的電子書閱讀器和iPhone客戶端。
來自法國的Bookeen是歐洲第一家生產電子書閱讀器的廠家,它的產品也跟漢王一樣出現在了德國書商協會的展區上。創始人洛朗?皮卡(Laurent Picard)把三個大小不一的閱讀器擺在一起:第一代產品擁有10寸的彩色顯示屏,臃腫不堪;而第三代產品Cybook Opus則使用了E-INK顯示屏,簡潔輕便,單手即可操作。
姜婷婷對書展有點失望。她是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永成印刷有限公司的經理,公司主要業務是印制兒童故事書和禮品包裝盒。“以前我們經常去參加廣交會,來法蘭克福還是第一次。”這個16平米的展位花去了他們1萬歐元。
不過,來公司展位前談生意的人并沒有她預期的那么多,因為跟數字化產品相比,印刷企業沒有統一的展區,信息也相對分散,不太容易讓客戶找上門來。
姜婷婷決定明年再來法蘭克福參展。可是殘酷的事實是,這個書展,以及這個圖書出版行業能給傳統印刷商提供的空間越來越小了。
在日本展區里,大日本印刷(BNP)的展位并不起眼,正對面就是出版了《哆啦A夢》和《名偵探柯南》的小學館。大日本印刷的工作人員并不是來開展印刷業務的,恰恰相反,他們的傳單都是關于數字化出版的最新技術。
根據德國出版業雜志《書業報道》9月份對84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人進行的一項調查,80%的受訪者認為數字化帶來的是機會而不是危機。調查顯示,50%以上的人認為,到2018年數字化出版將超越傳統的圖書—就在前年,還有很多人堅信,數字化產品的贏利不會超過傳統書。
2018年,那會是一個轉折點—如果書籍都變成電子的了,那一年的法蘭克福書展是不是應該在網上召開?
“每年都有一個新敵人”
所有人都在說,“嘿,看看數字化對唱片業做了什么”,可出版商們別無選擇,只能與一個比一個兇猛的敵人合作。
文|CBN記者 姚晨暉
2008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人人都在談論Kindle,雖然亞馬遜根本沒有來參展。可那一年,亞馬遜借助Kindle創造了一個并不亞于iPod的銷售奇跡,更掀起了一場閱讀革命。
今年人人都在談論谷歌—這次谷歌來了,并且在書展上發布了“Google Editions”。谷歌派出參展的官員竭力說服歐洲接受這個網上書店計劃,可換來的卻是更多的猜疑與指責。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魯斯(Roland Reuss)形容Google計劃為“一堆極端可笑的宣傳垃圾”。德國總理默克爾則呼吁“歐盟著作權必須受到保護”。
所有人都在說,“嘿,看看數字化對唱片業做了什么”,可這群驚弓之鳥就算能阻擋谷歌在歐洲開書店,但谷歌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已經對圖書掃描了好幾年,沒人能讓掃描儀停下來。
2008年的時候,印刷商和出版社是書展現場表現最慌張的。果然,隨后的一年多時間里,Kindle就把它們推到了熱鍋上。
到今年6月,可供Kindle用戶下載的數字內容已增至30萬種圖書、29種雜志和38種報紙,并且難得的是,雖然Kindle在電子書終端市場擁有壟斷地位,卻顯得并不小氣。
美國作家協會執行官Paul Aiken透露,亞馬遜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的電子書支付給出版社12到13美元,盡管這些書的售價通常都在9.99美元。據調查機構Sanford C. Bernstein & Co。稱,目前出版商從一本電子書中通常可以賺得2.15美元,而一本實體書則只能帶來26美分的利潤。
問題是,Kindle表現得越慷慨,書商們就對它越恐慌。
誰都知道電子書是圖書業未來的希望,可是出版商們并不想讓亞馬遜獨占市場—壟斷總是壞的,何況亞馬遜還有劣跡在先。2008年,阿歇特英國公司不肯同意亞馬遜的支付條款,后者就干脆從阿歇特重點圖書的頁面上撤掉了“購買新書”的按鈕。阿歇特英國公司CEO Tim Hely Hutchinson在一封公開信中回應說:“每一年,亞馬遜都從一家出版商轉到另外一家,要求它們給予更大的折扣,在別人折扣的基礎上增加自己的利潤。”
“我們不想這個市場一家獨大,”阿歇特出版集團數字媒體部副總裁瑪雅?托馬斯認為,“我們想讓出版商和作者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那就是‘百花齊放’。”
美國作家協會的Aiken表示:“整個出版界都對Kindle頗為緊張,生怕它會壟斷電子書市場。”而Sanford C. Bernstein & Co。的分析員Claudio Aspesi則火上澆油地預測說,亞馬遜可能把電子書售價提高到12.50美元,同時減少出版社分成,以獲取更大的利潤。
還有更可怕的,如果Kindle真的取代了印刷圖書,出版商本身的許多價值也將不復存在。人們已經可以在亞馬遜網站上銷售自己PDF格式的作品,也就是說,在將來亞馬遜本身就有可能成為最大的出版商。
今年5月,亞馬遜發布了寬屏電子書閱讀器Kindle DX,支持PDF格式的文件。亞馬遜CEO杰夫?貝索斯開玩笑說,Kindle DX的優點之一是可以幫助減少打印機墨盒的使用。
其實,在Kindle模式下,豈止是打印機墨盒,傳統出版行業中從出版社到讀者之間的環節,即印刷廠和發行商都完全可以被省略。
這些公司當然不會束手待斃。“我們主要是一家印刷公司,”在法蘭克福書展上,大日本印刷全球多媒體部部長鈴木英之對《第一財經周刊》表示,“但我們的顧客—出版社已經開始要求我們把書的內容同步制作成(適合手機閱讀的)電子書。”
除了銷售客戶的電子書之外,大日本印刷(BNP)還擁有電子圖書銷售網站mobilebook.jp 34.7%的股份,這個網站負責為出版社提供制作電子書、翻譯及出口、為客戶搭建電子書銷售網站等一系列數字化出版技術。
不過,比起亞馬遜,這些傳統企業手腳還是太慢了。它們急需另外一家巨頭出現打破壟斷,以便給自己喘息之機。正如哈珀?科林斯出版集團總裁Brian Murray所說“出版社和作者都盼望市場上有良性的競爭,使亞馬遜和Kindle最終不會成為出版業的蘋果和iTunes。”
果然,今年谷歌來了。可它讓參展商們壓力更大。
在書展上,谷歌圖書服務的出版商合作伙伴計劃負責人湯姆?特維(Tom Turvey)向記者宣布,谷歌將于明年推出線上書店服務平臺Google Editions:“谷歌電子書將會允許消費者通過使用包括手機在內的、任何能接入互聯網的設備閱讀,甚至也包括Kindle閱讀器。”
特維表示,消費者直接從谷歌購買電子書,谷歌將分給出版商63%的收入,自己保留37%的營收。而假如消費者是通過谷歌圖書瀏覽服務轉到其他網絡零售商來購買電子書,那么出版商將獲得45%的收入,剩下55%的收入中絕大多數歸零售商所有。“我們預計大多數用戶將會前往我們的零售合作伙伴處購買圖書,而不是通過谷歌。我們更像是一個批發商,或者說圖書分銷商。”特維解釋說。
聽起來還不錯?可更多“業內人士”卻說這不是拯救,而是宣戰。
在今年法蘭克福書展一場名為“What’s New About Google”的研討會上,海德堡大學教授魯斯對谷歌負責英國掃描業務合作的圣地亞哥?德?拉?莫拉(Santiago de la Mora)說:“你們徹底改變圖書市場,代價將是出版商被徹底擊敗。”莫拉則回應:“我們要讓絕版書籍死而復生,讓全球18億網絡用戶更加容易接觸到絕版書目。”
早在2004年,谷歌就推出了免費的在線圖書搜索服務Google Books Search,到2008年底,谷歌圖書搜索中已有圖書800萬部,今年年底預計達到1000萬部。而Google Editions項目將使谷歌首次從其圖書業務中盈利。到2010年上半年,谷歌將提供約50萬冊電子書用于銷售。這兩個計劃在幾年的時間里引發了全球各地源源不斷的爭議浪潮。
2005年,美國作家協會和美國出版商協會以及一些作家和出版者針對圖書館計劃提出了集體訴訟。他們認為,谷歌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下擅自制作電子版圖書是侵權的。而谷歌則認為,根據美國版權法,“公平使用”(Fair Use)的信條是被允許的。 2008年10月,谷歌與美國出版商協會就版權官司初步達成和解,谷歌在支付相關費用后,可以繼續掃描圖書館圖書。
不過在歐洲,人們普遍對谷歌這個項目相當抵觸,他們認為,谷歌這一做法違背了歐洲版權保護的基本原則,即只有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復制其作品并將其收錄在互聯網上。
在中國,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表示,它已經在谷歌的電子圖書館中發現了570位中國作者的逾1.7萬部作品。部分中國作家就此對谷歌發起了聯合抗議。上述協會常務副干事張洪波表示:“有些人認為,根據美國法律,谷歌提議的和解方案也適用于中國作者的作品。我們不接受這一觀點。”
每年都有一個新的敵人。2009年,出版商們迎來了谷歌。對于那些希望保留自己話語權的出版商來說,能夠自主定價也讓它們更容易接受這項合作。在亞馬遜之外,它們又多了一項新的選擇。但谷歌要做的事情跟亞馬遜一樣,相比之下,谷歌做得更為徹底—甚至亞馬遜也有理由對谷歌的龐大計劃感到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