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現在有一個關鍵問題:行業名次是怎樣確定的呢?
許多企業喜歡用各種統計數字,表明自己是市場領導者。領導地位是為品牌實施差異化的最強有力的方法。但真正的領導者是市場公認而非自封的,它在顧客的心智階梯中牢牢占據第一層的位置。如五糧液曾多年是中國白酒業老大,價格一度超過茅臺,在某機構評選的“2008年全球最有價值品牌·中國榜”上,五糧液是國內白酒業唯一上榜企業,成為“無可爭辯的‘白酒之王’”。真的如此嗎?也許在一部分人看來是這樣,但在大多數人心目中,茅臺仍是中國最好的白酒。于是,當茅臺奮力反擊、維護其“國酒”地位時,幾年間就超過五糧液,成為中國高端白酒當之無愧的霸主。所以,目前有資格打防御戰的是茅臺,五糧液的競爭戰略是保持攻勢,以穩固其堪與茅臺并列的高端白酒第二品牌位置,在二元競爭格局中擴大份額。
由此可見,品牌才是戰略競爭的基本單位,而不是企業;決定戰略形式的是品牌在顧客心智中的位置。心智位置反映了顧客對市場上各個競爭品牌的認知狀況。商戰的本質是對顧客認知的爭奪。因此,企業的終極戰略目標,就是使品牌在顧客心智中贏得有利位置—這就是定位。換句話說,定位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著競爭導向與顧客導向,是“知己知彼”的產物,如果你不知道對手在顧客心智中的陣地所在,你又如何知道自己身在何處、該向哪里去呢?
五種戰略形式的基本原則
定位是企業一切運營活動的原點,戰略是由獨特而有價值的定位創造出來的。定位并非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樣“僵化”,比如有人認為“定位理論的最大缺陷在于‘固定’,在日新月異的營銷戰中,一旦你的位置‘固定’下來,只能任憑別人從你頭上‘越位’。”實際上,定位是一個動態性、競爭性概念,它要求企業首先在顧客心智中贏得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再以此為出發點,不斷針對競爭者的行動進行攻擊,并隨著局勢的發展不斷升級。狹隘地而不是系統地理解定位,是許多人對定位產生誤解的根源所在。
越是小企業越需要定位。其戰略形式是游擊戰,首要原則是找到一小塊足以守得住的細分市場,“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盡管根據地可能是流動不定的,但完全沒有根據地的游擊則是“流寇主義”,許多企業之所以活得艱難,就是沒有定位的緣故。娃哈哈推出非常可樂之初被許多人認為“非死不可”,它卻在廣闊的農村市場取得了成功,成為不折不扣的游擊品牌。
對有雄心又有一定資源的企業來講,應當發動側翼戰以成為重要市場的專家品牌。比如霸王以“中藥世家”和防脫發成為洗發水行業的“黑馬”。側翼戰的原則就是分化出能引起市場關注的新品類,發動奇襲并乘勝追擊,不斷擴大和鞏固陣地。
進攻戰的風險更大。它是直接與領導者針鋒相對,因此,首要原則是避實擊虛,不去硬碰硬。成功的進攻戰無不是找到領導者強勢之中的弱點,令其無法拋棄自己的強勢來反擊,從而站在領導者的對立面,成為消費者替代領導者的首選品牌。
領導者一定要打好防御戰,原則是及時化解對手的強大攻勢。康師傅、統一在茶飲料市場占據了七成份額,卻仍大打廣告、狠拼渠道,讓可口可樂都屢遭敗績。最好的防御是不斷挑戰自我,主動創新,不要成為固定的“靶子”。
以上四種戰略形式都是以領導者為參照的。不難發現,市場上許多品類盡管有企業聲稱“第一”,但在顧客心智中卻沒有領導者的認知,那么對于這個空白,企業可以通過強勢傳播先聲奪人,這就是搶先戰。康師傅在方便面品類、娃哈哈在純凈水品類、喜之郎在果凍品類、雕牌在透明皂品類,都是搶先樹立起第一品牌形象,并迅速轉向防御戰,使優勢保持至今。
需要指出的是,今天市場上品類發展呈爆炸之勢,消費者對并非重大創新的新品類沒有多大的興趣嘗試,所謂的“品類戰略”難以奏效的原因就在于此。因此欲打搶先戰的品牌應首先著眼于品類競爭—誰是我們品類的敵人?如何使我們的品類與其他品類區隔開來?向顧客提供充足的購買理由,品牌才能與品類一同發展。
戰略核心思想的轉化之道
不管是哪一種戰略形式,都有三個核心思想:積極進攻、集中兵力和防御優勢。正因為這三個核心是任何一種戰略形式的靈魂所在,戰略行為便體現出一致性,使得企業可以隨著發展向不同的戰略形式進行轉換,也可以在不同的空間執行不同的戰略,或在同一時空下以多種戰略形式運作多個品牌。
積極進攻,就是在目標顧客頭腦中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即成為自己所在的細分市場的壟斷者。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集中兵力,求得在局部營銷戰中占有絕對優勢。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要把全部力量用于向競爭對手發動攻堅戰,恰恰相反,高明的營銷者是讓對手來攻打自己,而自己則處于牢固的防御地位。當然,這里的防御是積極防御,即防御中具有攻勢思維,防御是為了消耗對手的資源然后反攻獲勝。很顯然,防御優勢的思想就是搶占顧客頭腦中尚無強大對手占據的有利位置,然后在此進行強有力的聚焦—一方面讓顧客感受到這一位置的重要,從而有利于做大品類;一方面吸引同行跟進,它們相對處于弱勢,那么你就可以憑借先發優勢殲滅后來者,從而維持自己的壟斷地位。
正是防御優勢的威力,迫使明智的后來者避免打“挫于堅城之下”的攻堅戰,而采用避實擊虛、側翼迂回的創新性打法。居于最低層次的游擊戰,從另一方面看,其實是縮小了規模的防御戰,它針對強勢品牌的薄弱環節筑起堡壘、步步為營,實際上面對的是比它更弱小的競爭者。因此,很多大品牌是從打游擊戰開始積累、壯大起來的。
立白是中國中小企業以游擊戰崛起的代表。一開始陳凱旋在粵東做洗衣粉經銷商,1991年他才以OEM形式創立了立白品牌。當時寶潔旗下兩大洗衣粉品牌汰漬與碧浪風頭正勁,本地品牌浪奇則是全國第二,于是陳凱旋避開大城市,主攻農村市場,一個縣一個縣地發動營銷戰役。陳凱旋首先把家鄉普寧縣建成樣板市場,以此吸引周邊經銷商加入,4年后就占領了潮汕地區。1996年立白開始在廣東擴大銷售區域,恰巧此時浪奇高富力和寶潔合資后被打入冷宮,外資品牌定位太高,留下了大片中高檔空白市場,立白發起側翼戰很快就填補了中高檔空白市場,并以此為據點殺出廣東省外,最終坐上全國洗衣粉第二把交椅,銷量僅次于雕牌。
游擊戰往往是企業開拓國外市場的成功形式。海爾冰箱挺進美國市場,就是從被惠而浦、通用電器、伊萊克斯、LG等主做高端電器的生產商所忽略的迷你冰箱市場起步的,成為美國小冰箱領域第一品牌。但海爾沒有鞏固這一位置,聚焦于小冰箱,在全球市場主導和擴大這個品類,再尋機打側翼戰,而是急不可耐地跨出一大步,推出大型、豪華的卡薩帝冰箱,結果在美國高端市場受到冷遇,不得不運回國內銷售,成為“首個將海外工廠產品返銷國內”的中國家電品牌。
毛澤東說:“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主要是依據情況,照顧部隊和兵團的組成問題,照顧兩個戰役之間的關系問題,照顧各個作戰階段之間的關系問題,照顧我方全部活動和敵方全部活動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丟了這個去忙一些次要的問題,那就難免要吃虧了。”海爾戰略選擇之誤,就是因為它對全局認識不清。
所謂全局,是指品牌在顧客心智中的競爭態勢,它是企業真實競爭力的客觀寫照,是敵我優點、弱點的全息密碼。只有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企業才能正確選擇合適的戰略形式,使所有的運營活動都有助于強化自己對競爭者的相對優勢,從而在日益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游刃有余,這就是戰略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