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治未病” “診斷理念的創新”
醫療衛生費用過快增長、社會承受能力超出負荷。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凸顯,“看病貴、看病難”成為揮之不去的現實問題。
4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改革的意見》。這次醫改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是把工作重心前移到預防為主,從源頭上降低疾病風險,保障人民“不生病、少生病、少生大病”,強調綜合性和統籌兼顧,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昭示著一個新的醫療時代的降至,一個對有病才看病、粗放的就醫模式的遺棄,一個以預防為主的新的精致醫療時代的到來。
TTM,這個略顯陌生和突兀的詞組分量似乎更加舉足輕重,它的發明人劉忠齊院士對中國醫療事業所做出的貢獻也將顯得不可估量。
文/本刊記者王文娟
TTM發明人劉忠齊
FORTUNE WORLD 2009.5
自古以來,人們就想找到一種能夠準確探測身體內部狀態的方法,來了解和掌握人身體健康與疾病的狀況,從而采取相應的保健和治療方法。公元前400年希臘物理學家Hippocrates就提出“人體某部分感覺過熱或過涼,表示這部分有疾病存在”。古希臘人用濕泥巴覆蓋住人體,如果某一區域比其它區域干得快,說明該區域溫度較高,認為這一區域組織不正常。中醫的“望、聞、問、切”診斷法,通過察看患者的體表體征、詢問患者的病史病由、切脈體查脈像的精微變化等綜合分析,做出對疾病的基本判斷。但是,通過“望、聞、問、切”所能了解到的人體生命信息量有很大的局限,其診斷的準確率受到限制。
十九世紀,人類發現放射線X光具有穿透力,能夠攝取人體內組織圖像,X光開始迅速應用于全世界醫學診斷領域,B型超聲、 X-CT、磁共振(MRI)成像、PET-CT,醫學影像技術開始全面發展。這些成像技術,能使人體內部結構通過圖像顯示出來,但是都有一個根本性的制約,那就是它們能顯示機體組織形態的圖像,卻不能完全反映出機體組織的功能性變化;只能在病變組織形態發生明顯改變時,才能測定可見占位體積的大小而完成對疾病的診斷,例如腫瘤已長到一定程度時才能被發現。但是許多重大疾病“能治的時候看不到,看到的時候治不了”,要想知道它所看到的組織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是健康的還是病態的,或者是處于正在改變狀態之中的是很困難的。而且,PET和MRI能部分看到體內的功能改變,但技術復雜、費用昂貴、對人體的損害等缺陷,大大限制了它們在醫學中的應用。為了提高醫療診斷水平,勢必要在功能影像學上有所突破,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前述各種技術的性能,另一方面則應積極探索新的成像技術。
困境之下,醫學界誕生了一股新生力量,使得人類最終在細胞代謝熱技術方面實現了徹底突破,掙脫了現代醫學影像診斷技術以組織形態學為主的束縛,為我們進入精致醫療時代插上了翅膀,它就是TTM,亦即熱斷層技術。
人體體內細胞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量傳遞到體表的過程存在特定規律,由體表熱分布推算出體內熱源狀態的技術發明,是劉忠齊院士團隊為人類醫療史做出的重大貢獻,也是TTM系統的基石。TTM技術的出現,實現了人類無損傷、非介入、原位、實時地對人體內活細胞的代謝狀況及活細胞間的互相關系的觀測,從而大大延伸了人類的視角。
從香山會議走來的TTM
香山科學會議由科技部發起,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工程院、教育部、解放軍總裝備部和國防科工委等部門共同支持下創辦的小規模、高層次、常設性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均為基礎研究的科學前沿問題與我國重大工程技術領域中的科學問題。為了嚴格論證熱斷層(TTM)技術的科學性,2003 年9 月3 日~5 日,香山科學會議召開了第207
次關于“熱斷層(TTM)技術發展中的科學問題”的專題討論會,會后向有關部門報送了香山科學會議第196 期簡報。這次會議對TTM 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與會專家對TTM的可靠性、成熟度以及反映問題的真實性等方面進行了嚴肅、認真、激烈的討論。在取得了比較一致的肯定看法以后,美國Nicholas 博士作了關于《 紅外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的報告。該報告給與會者帶來了發展我國自己的TTM 技術的急迫感。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王大珩在討論中對TTM 技術的成像原理、斷層原理作了精辟的闡述。他認為:“TTM 技術是運用了科學界普遍應用的聚焦原理在紅外技術中的具體體現,在原理上是一個創新。它規避了其它醫學影像如X線、CT 、MRI 等設備的缺陷,可免去沉重的附加設備,而TTM 是利用人體本身的熱輻射作為信息載體,使儀器比較輕便,便于攜帶。從功能上來說,X射線、CT 等是用來觀察靜態的存在,而TTM 技術則是用來研究生理動態過程的,并準確地反映了細胞代謝水平的能量變化的特點和規律。與靜態觀測相比較,具有‘先兆性’, 這對于篩選病因、對病癥可有預測性(預測醫學)、對疫情的鑒別是非常有利的,為醫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檢測手段,對提高診斷的準確率是非常有益的。”
工程院院士周立偉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以前紅外成像技術主要用于軍事方面,總以為軍事是最重要的。此次會議上聽到一種‘老百姓的健康關系到千家萬戶,比軍事更為重要’的觀點很受啟發。今后我們應該注意如何將軍用技術轉化為民用,為民造福。”
中科院物理所趙忠賢院士一直關注TTM 技術的發展,在會上發言時他講到,2002年他陪同香港科技大學朱經武校長考察了TTM 技術。剛開始,朱經武教授也不太清楚TTM 的原理,但經與趙忠賢院士、劉忠齊教授討論后,他清楚了,并且也認為是一項很有使用價值的技術。在趙忠賢實驗室里的一位工作人員就是由TTM 技術發現的早期胃癌患者。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給予支持,而且科學院的院士們是否每年都可以用TTM 技術進行一次體檢。
科學院院士曾毅在會上說,十多年來,他一直在尋找一種能早期發現惡性腫瘤的物理技術,他自己已經擁有了一種生化技術,可以提前五年發現一個人可能患某種癌癥,但怎么進一步確定還有許多困難。了解到了TTM 技術,非常感興趣,因此愿意與劉忠齊教授合作,共同利用TTM 技術在癌癥早期發現方面開展研究工作,他已經聘請劉忠齊教授為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客座教授。
北京佑安醫院放射科王微主任的報告特別引人關注。報告中介紹了佑安醫院在SARS 疫情期間對111 例SARS 患者進行螺旋CT 、X 光胸片和TTM 技術檢查的比較取得的重要成果。她認為TTM 技術檢查和螺旋CT 、X 光胸片檢查相結合將會大大提高對SARS 的確診率和確診速度。與會專家都認為這次的臨床數據非常有實際意義,為TTM 技術進入主流健康普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經過深入交流與討論,并親自體驗了用TTM 技術進行體檢的特點,大家認為:第一,TTM 技術在原理上是通的,是一項高新技術;第二,該技術已經到了應用階段,希望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盡快在我國推廣應用;第三,TTM 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發展,需要各單位、部門的共同協作。與會專家認為用TTM 技術進行檢查有許多優越性:快速、高特異性、高靈敏度,是對人體無任何損傷、容易使用、攜帶方便的檢查系統。
與會專家認為,TTM技術是一項我們中國人自己發明的專有技術,它的優勢和潛在的價值是可以預見的。如該項技術在醫學領域順利發展和推廣,不僅可以以嶄新的視角揭示人類的生命現象,而且必將為我國的醫療診治領域、預防領域發揮其他技術所不可比擬的作用,它不但將為我國的人民帶來福音,同時將對世界各國人民的健康保障事業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2008年,距離香山科學會議整五載。五年中TTM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TTM軟、硬件技術已更新到第6代,特別是評估標準和調理技術更是獲得重大突破,具有了成熟廣泛的應用價值。這年的1月21日,TTM技術全國協作網第四次年會在北京召開,協作網主要領導及相關專家出席會議,對發展TTM技術、促進TTM全國協作展開熱烈討論。劉忠齊院士發表了重要講話,通報了TTM技術研發的新的重大進展:第一,TTM與CT、MRI等現有醫學影像設備聯合診斷,能夠實現功能醫學和形態醫學的完美結合;第二,通過TTM技術監測獲得的療效數據,為調整和改進干預手段提供了數據化依據;第三,經大量臨床研究,TTM技術為腫瘤、高血壓、糖尿病、心肌缺血等重大疾病提供了更多的診斷方法。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協會閻成德理事長特地致函,對TTM技術近年來在醫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性進展表示祝賀。他說:“TTM技術獲得的極大成功和重大影響,為患者解除了痛苦;TTM技術全國協作網,搭建了一個國際化、獨特的TTM技術應用平臺。”
趙忠賢院士認為,TTM技術是獲得人體生命信息的重要手段,應該進一步推動TTM技術的發展,更好、更廣泛地應用于臨床,為人類造福。
2008年TTM全國協作網年會不同以往,在貝億醫學國際將TTM技術做大做強的戰略發展年,在國家空前重視“亞健康”、倡導“治未病”的形勢下,TTM的全面發展已經拉開了帷幕。中國醫學領域的權威人士對TTM提出的建設性意見,為促進TTM全國協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對話劉忠齊 解秘TTM
TTM究竟是什么技術?它的應用以及特點有什么獨到之處?它是如何用來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以下是本刊記者與劉忠齊院士的對話。
中國科技財富:作為TTM的發明人,請劉院士為讀者介紹一下TTM技術。
劉忠齊院士:TTM是英文“Thermal Texture Maps”的縮寫,中文名稱為“熱斷層”,是鎖定細胞相對新陳代謝強度的影像技術,是繼CT、MRI等醫學影像技術后的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以功能學為主的醫學影像技術。TTM技術的基本原理為:熱接收器通過接收人體體表熱輻射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形成體表熱分布圖像和數據,根據熱—電模擬理論等為基礎的熱斷層技術,將體表熱分布信息還原成體內(包括人體重要臟器)熱源的深度、形狀、強度信息。醫生通過對這些反映人體細胞新陳代謝強度的熱信息(包括部位、強度、形態和不同熱源之間的聯系等)的分析,確定人體是否處于健康狀態以及疾病的性質。系統屬于功能學為主的醫學影像技術,對檢測對象的細胞代謝改變或細胞代謝異常高度敏感,可以對檢測對象進行全身掃描,獲取整體圖像數據,進行綜合評估,找到病源,鑒別產生疾病的原因。以往很多疾病因為沒有準確地找到發病原因,從而貽誤了治療時機,降低了治療效果。TTM系統對疾病進行新的分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中國科技財富:TTM技術的應用范圍有哪些?
劉忠齊院士:TTM檢查過的疾病已有500 多種,涉及了幾乎人體各個系統,包括循環、呼吸、消化、神經、內分泌、生殖、泌尿和免疫系統中所有組織和器官的疾病類型。大病包括心腦血管病、肝炎、腎炎、結核、腫瘤和癌癥等,小病像一般性的感染、傷痛。用一臺機器便能使其診斷覆蓋如此廣的疾病范圍,這是現有的技術手段所無可比擬的。比方說對待糖尿病,TTM系統采用多點、區域、斷層掃描評估的方法,鑒別血糖超正常值的原因,在經過大量臨床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將糖尿病分為胰島素(胰腺)型、消化系統源型糖尿病、肝源型糖尿病、心理源型糖尿病、腎源型糖尿病、運動源型糖尿病、先天型糖尿病、微循環低下型糖尿病、其它型糖尿病九種類型。TTM系統對糖尿病的新分型能夠幫助醫生鑒別血糖超正常值的真正原因,從而采取有效的干預手段,從根源上進行治療。
TTM 功能學診斷也是過去已有的檢測技術所無法與之匹敵的。到目前為止,TTM 已完成診斷40 萬例,準確率在80 %以上。在所有這些疾病中,不僅器質性的病變可以查出,就是對沒有器質性的病變的內分泌失調和功能紊亂,TTM 也能做出診斷。這對于其他已有的技術手段來說,很難做到。就現有的醫學診斷標準而言,標準就是病變的標準,病變前的功能變化沒有標準。這種標準描述的是器官發生質變的拐點,而不是器官功能變化的過程,而事實上,疾病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器官的病變是功能改變的結果。因此,表現、描述和確定功能變化的過程至關重要,它可以及時提醒人們減輕對機體某一組織器官的壓力,從而及時做到防患于未然。正是在這一點上,TTM 能大顯身手,為功能變化給出量化的尺度。
中國科技財富: TTM技術在應用上和傳統的檢測技術有什么不同呢?
劉忠齊院士:有六點不同。第一、高靈敏度。在疾病的早期,細胞代謝發生異常,體現出代謝物質和代謝熱的異常,此時有可能代謝物質異常的累積還達不到被現有技術所明確檢查得到的水平,但代謝熱不需要長久累積,就可由體內傳遞出來被TTM檢查得到,通過熱斷層還原,就有可能掌握這種異常的特點。事實上,許多疾病的早期代謝熱的變化非常明顯,如惡性腫瘤。TTM技術具有高度靈敏性,可以探測人體0.01℃熱輻射變化,可以獲得人體組織器官細胞新陳代謝的微小變化,容易發現早期疾病信息。
二、高特異性。TTM技術對疾病的評估采用多參數并可實施動態鑒別,對很多疾病尤其是疑難疾病的診斷方面具有高特異性。有些疾病在代謝物質累積方面表現不明顯,如無明顯臨床癥狀的疑難疾病、亞健康等,但往往在代謝熱異常方面表現明顯。
三、全身信息。TTM通過對全身的掃描,形成5000多個熱斷層圖像及相應的數據等信息。某種疾病不僅在其對應的組織器官會呈現代謝熱異常,往往還會在全身其他的組織器官形成相對應的代謝熱異常(可能是病變,也可能是關聯反應)。根據這些特性,可以對疾病做出評估,評估的結果可能是單一的疾病,也可能是相互關聯的多種疾病。傳統的診斷經常沒有技術手段幫助全面檢查機體組織的所有部位,從而使檢查往往執著于局部。這種情況下,在對病灶進行檢查時,很難檢查與病灶相關的其他潛在因素,而這些潛在因素有時是致命的。TTM技術通過對所獲得的人體全身各個部位組織器官代謝熱信息的分析,可以綜合評估身體健康狀況,以更方便、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整體狀況,以此做出完整的評估。在一些疑難疾病的診斷及對亞健康的分析判斷方面,這一特點的優勢尤顯突出。
四、無損傷,非介入。TTM在掃描過程中只接收人體細胞代謝中產生的熱輻射,對人體無損傷,無介入,對被檢人群沒有限制,可以反復多次檢查。
五、高效益。一臺TTM設備可以在3分鐘內完成一個人的全身掃描檢查,一名醫生只需20-30分鐘就可完成對一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做出評估。
六、遠程會診。每個人TTM圖像和數據僅占512K,非常適合網絡遠程傳輸,適合聯網會診。
中國科技財富:TTM是通過細胞代謝熱來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那么,如何來證明細胞代謝熱就能診斷疾病呢?
劉忠齊院士:人體是一個天然的熱輻射體,而且具有高達0.98的輻射率,幾乎接近黑體輻射。根據普朗克光量子理論計算,人體輻射的峰值波長為9.3482μm,按照人體各部分熱輻射度的差別,其峰值在8-12μm 之間,主要紅外輻射能量分布在2-20μm之間,此能量根據波長被劃分為遠紅外線,為不可見光。在生命體內,細胞在不停地運動,這種運動即新陳代謝。細胞吸收營養,吐出廢料,不停地進行生物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并釋放出熱能。一般說來,機體細胞新陳代謝越快,釋放的熱能也就越多,如初生的癌細胞是所有細胞中新陳代謝最強的細胞,因此它釋放的熱能也就最多;機體細胞新陳代謝慢,釋放的熱量也就較少,如骨骼細胞;還有一些細胞處于老化或死亡狀態,它們不僅不釋放熱能,還要吸收熱能。從這個角度來看,熱與機體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有著直接的聯系。機體細胞組織新陳代謝釋放或吸收熱量,因此,通過機體細胞組織熱的變化情況可以反映出機體細胞組織新陳代謝的狀況。從這一認識出發,不難做出這樣的結論:直接通過對體內熱的變化情況的觀察和測量,可以判斷出細胞組織的變化狀況,由此可以對疾病做出診斷。
中國科技財富:但是,根據傳統醫學的“恒溫說”與“對流說”,人體局部的熱傳遞非常快且各部分的熱都差異不大,按照這個常識,運用紅外來檢查熱診斷出疾病的狀況豈不是很難立足的嗎?
劉忠齊院士:這個問題太好了!如果是十年前,我回答不上來,但是現在我們已經解決了。我們對該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們發現正常人體表面熱基本上是一個對稱分布體,當機體內部不同細胞組織出現改變時,熱能的對稱性也隨之改變,盡管這種差異有時很細微,但是它足以被高靈敏度的紅外探頭感受并區分出來。在這一點上,我們大膽地突破人們已有的知識局限,提出機體不是恒溫體,熱源的分布是多元的、有差異的。同時,我們對“對流說”加以考察,發現機體內部熱的運動方式并不像傳統理論表述的那樣以對流方式進行,而是以傳遞的方式,緩慢地進行。我們還測量出熱的傳遞速度是每5-10分鐘傳遞1厘米。走出“恒溫說”和“對流說”的誤區,使長期捆縛在紅外技術身上的鎖鏈被打碎了。紅外技術在認識上獲得了徹底解放,它揭示了熱源的差異性,從而為建立熱源與疾病之間的特異性聯系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技財富:采集人體內的熱值是如何實現的?其科學依據是什么?
劉忠齊院士:我們把目標鎖定在相對熱值上,也就是說,在確定異常的熱值時參照系就是該機體正常組織熱。如果目標組織的熱值比其正常組織的熱值有相對較大的變化,就說明該目標組織的熱值異常。在測量深度這一點上,我們引進斷層的概念。目前,以毫米作為斷層的基本單位,依次增加深度,來測量不同深度的熱值,并觀察每一層面熱斷層圖的變化。通過大量的觀察,發現了一個規律:當紅外探測器在掃描皮膚表面時,內在的深層的熱源的異常一般在淺表部分均有反映,只是這種反映不是特別的明顯。不過正是這些熱源的跡象為向深度進一步追蹤提供了線索。鎖定這些有異常跡象的熱源信息,一毫米一毫米地依次進行深度斷層探測,可以很容易確定熱源的深度。在對熱源信息定性這一點上,我們引入半功率點概念。半功率點指的是熱源在有規律地平穩變化過程中發生能量突變的位置。如果這個熱源信息隨著深度的增加,有規則平穩地放大或縮小,說明這個熱源信息反映的是一種有控制的狀態;但如果熱源信息隨著深度的增加在某一點上突然放大,那這一點正好是熱源的深度。掌握半功率點,用數學的手段將它表達出來,并且推導出計算公式,可以使眾多復雜的熱值數據被大大簡化。
貝億:孵化TTM夢想
幾千年來,醫學服務的主要對象是患者,即有不適感覺的人群。其實,在有不適感覺之前,人體已進入非健康的狀態,只是醫生不清楚或者無法確知這種狀態,致使人類在對疾病的斗爭中,基本處于被動的局面。藥品和檢查手段越來越豐富,器械技術越來越先進,醫療費用越來越高昂,但社會的投入與人類健康狀況的改善卻并不成比例。表現尤為明顯的是我們在癌癥面前的尷尬處境。人類投入巨資,但回報極少,絕大多數患者都難免擺脫倍受折磨的命運,這就是幾千年來殘酷的醫學現實。
通過對疾病形成前人體細胞代謝熱發生異常的檢查,可以對疾病的前期和早期做出評估,這非常契合中國人對“上工治未病”理想的追求,也符合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TTM(熱斷層)技術通過對全身組織器官細胞新陳代謝強度的綜合分析來評判人體健康狀況,而不僅僅局限于對病變部位的診斷,TTM(熱斷層)技術所提供的整體、關聯的數據和圖像有助于醫生發現病因、把握疾病對人體整體的影響以及制定相應的治療干預方案。
貝億健康中心是目前北京唯一以TTM技術為核心開展健康服務的健康咨詢和管理中心,TTM(熱斷層)技術能夠敏感接收和分析人體細胞新陳代謝的變化和異常,2001年即已裝備于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和加拿大知名醫療機構,用于人體健康監測。基于TTM技術高敏感度、特異性、早期發現、快速全面、無傷害檢測等特點和優勢,貝億健康科技中心不僅實現了3分鐘完成全身掃描、15-20分鐘完成全身健康狀況綜合評估的快速健康咨詢服務,還真正實現了對疾病早期發現、查知病因和藥物療效監測等以往形同虛設的健康服務內容。
貝億醫學國際是研發、生產、經營大型高科技醫療器械的國際化企業,其主體企業中國貝億于1995年成立,美國貝億是其研發及核心部件生產基地。貝億醫學國際植根于本土資源平臺,借助美國尖端的技術條件和科研環境,在功能影像醫學領域達到世界頂級水平。2001年貝億醫學國際受美國國防部邀請,在華盛頓軍事醫學會議上對TTM系統作了專題報告;2003年召開以“TTM技術發展中的科學問題”為專題的香山科學會議;2004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向全球171個成員國推薦應用TTM系統。
當前,貝億醫學國際的TTM系統已裝備到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美國MD Anderson癌癥研究中心、加拿大Ville Marie乳腺癌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等國內外著名醫療機構。
2008年1月,貝億醫學國際參加了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首屆“治未病”高峰論壇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啟動儀式。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在參觀貝億醫學國際時明確指出:“TTM是中醫的CT”。 與會專家也對TTM技術表示了濃厚的興趣,紛紛向貝億醫學國際的工作人員索取有關TTM產品的相關資料。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應用TTM技術開展腫瘤中醫臨床辨證規范的示范研究”(由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承擔,解放軍總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協助)納入2007年度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立項項目之后,此次論壇公布的“中醫‘治未病’科研專項第一批課題計劃表”的《杵針對亞健康狀態的干預及TTM評估干預效果的研究》(四川省中醫醫院承擔)再次將TTM納入到研究課題之中。
“治未病”是祖國傳統醫學的寶貴理念。抵制亞健康,除了保持良好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外,還要能夠通過適當的檢查,實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前期、早期病變。據劉忠齊院士介紹,TTM技術對人體細胞代謝熱的變化檢查非常敏感,不僅能夠對疾病的前期和早期進行檢查分析,還能對可能引起病變的身體各部器官代謝不平衡的狀況進行監測。在“未病”狀態進行簡單的干預就可能預防重大疾病的發生。借助于TTM技術“治未病”,不僅能夠大大降低國民發生重大疾病的機率,還能為社會節約大量人力、財力,并可提高國民的生存質量,提高全民的期望壽命。
后記
我們一直祈盼著這樣一個時代:一個真正健康、精致的醫療時代。人們不一定要等到出現病情才去醫院,而是任何生理上的不適都會得到相應的關懷和救治。同時,人們需要隨時調整和保持機體的積極狀態,使亞健康得以抵制,重病得以遏制,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得以最大限度的延續。
新醫改方案的推出,我們求之若渴,“預防為主,先發制人,從源頭上降低疾病風險,保障人民不生病、少生病、少生大病”,可謂聲聲入耳。它或將昭示著一個新的醫療時代的降至,一個對有病才看病、粗放的就醫模式的遺棄,一個以預防為主的新的精致醫療時代的到來。醫療模式從粗放變得精致,人們的醫療健康觀念也更加科學,人們的生命才能得以保障,這樣,我們才有資格去談論所謂的恩格爾系數,才有資格真正去享受屬于我們的健康快樂的生活。
TTM,已啟動這一承載著眾多祈盼的精致醫療夢想,“上工治未病”之夢,在此已然成為你我親臨的現實,這是否是一種革命?一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