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輝
低成本、高密度并能研發高附加值產品的知識型員工,是華為贏得競爭的關鍵
當任正非在19年前創辦華為公司的時候,他可能沒有想到,他正在締造一個中國企業界的傳奇。之所以這么說,不僅是因為華為十幾年來一貫的低調、沉默和神秘,更因為蘊藏在它身上的那種似乎無堅不摧、無往不利的強大力量。
今天的華為已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通信設備制造商、全球電子行業名列前茅的企業,也是令思科等跨國巨頭深感頭痛的強大競爭對手。根據今年7月初華為發布的上年度財報:2007年華為共收入125.6億美元,同比增長48%,獲凈利6.74億美元,同比增長32%,位列全球第五大電信設備制造商。毫不夸張地說,華為是中國企業界的一面旗幟。
作為中國制造業最優秀的企業,華為成功的秘訣何在?它占據了價值鏈中哪個最有價值的有利位置?
激發知識員工潛能
到深圳華為坂田基地時,正是午餐時間。仿佛是剎那間,成百上千身著華為工裝,帶著胸卡的年輕人從寫字樓、從四面八方涌向華為的各個食堂,那場面,完全可以用“壯觀”來形容。兩年前到遠大空調采訪時,也曾有過類似的感覺。但不同的是,遠大匯集更多的是技術工人,而華為,幾乎都是本科以上學歷的知識員工。
“班上前5名的學生,華為全要了。”據華為內部人士說,華為到某些知名大學招聘時,對相關專業的學生,曾說出過這樣的豪言。事實上,華為的招聘活動一直在進行,每年要引入很多的“新鮮血液”,這些人,幾乎全是優秀的知識型員工。
目前,在華為8.1萬名員工中,有3.5萬名是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率為43%。通過有效的管理和激勵機制,讓這些知識型員工產生最大的價值,是華為成功至關重要的因素。“華為總裁任正非是中國企業界公認的政治家型的企業家,他狂熱追求企業目標,激情勃勃而又不乏理性。更重要的是,任正非善于駕馭企業的內外關系,對人性特別是對知識型員工的需求有著深刻的理解。華為從管理上,既體現對知識型員工的尊重及激勵,也能對員工進行有效約束。”頂峰效益管理顧問公司總裁史永翔在接受《經理人》采訪時說。
創立不久,華為就開始實行全員持股,是國內員工持股最早的企業。華為也是國內最早將人才視為戰略性資源的企業。1998年正式出臺的《華為基本法》明確規定:負責管理有效的員工是華為的最大財富;人力資本要優先于財務資本的增長。正是靠著員工持股,以及“絕不能讓雷鋒吃虧”等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使華為建立了一支固若金湯的兇悍團隊,并成功激發了他們的潛能,為其迅速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龐大的、占員工總數85%的知識型員工隊伍,使華為與其他典型意義上的中國制造型企業有著明顯的區別。較之傳統中國制造的“勞動力密集型”特征,有媒體形象地把華為稱之為“知識力密集型”企業,可謂一語中的。在中國企業中,華為員工的薪酬算是比較高的,“華為對研發人員是比較夠意思的,我試用期5000多元,剛過了幾個月就成了8000多,一年多后就上萬了。有時候,自己還沒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加薪了。”這是一位從華為離職的員工在論壇里的留言。從他的留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已從華為離職一段時間了,但仍深深感念于華為曾經給他的優厚待遇。
盡管如此,與國際級的競爭對手相比,華為的人工成本優勢仍然非常突出。有資料顯示:華為研發人員的人均費用為每年2.5萬美元,而歐洲企業研發人員的人均費用為每年12萬~15萬美元,大約是華為的6倍;華為研發人員的年均工作時間大約為2750小時,而歐洲研發人員的年均工作時間是1300~1400小時,兩者的人均投入時間比為2:1。更重要的是,在華為,這種低廉的人工成本,卻能帶來極高的研發效率,并能產出高附加值的優秀產品,使華為成功地擺脫了價值鏈的低端,站在了較高的競爭位勢,它的競爭優勢,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