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德魯-德律斯:并購只是游戲的開始(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 14:31 《東方企業家》雜志
何麻溫-卡塔加雅超前化營銷:創意中國新規則 文_ 韓巍 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中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效率最高的企業,但是對中國的挑戰并不在于生產能力有多強,而在于是不是富有創意。 “我是中國人,我叫陳就學。” 這個傳統的中國名字顯然比何麻溫 . 卡塔加雅(Hermawan Kartajaya)更讓人印象深刻。“我生在印度尼西亞,但我的父親是中國人,他經常跟我提中國的教育家孔子,希望我能不斷學習,他給我起的名字是 —— 就學。” 何麻溫很會演講,開場白的三言兩語就已經和臺下經受了半天演講的聽眾拉近了距離,演講結束時,他的總結陳詞精煉概括,結構清晰,“營銷是有規矩的,如果我都講不明白,讓這些企業家們怎么實踐呢?” 決心涉足營銷領域之前,何麻溫是印尼一所學校的數學兼物理教師,1990年他在印尼雅加達創立了自己的營銷咨詢機構,很快將業務拓展到吉隆坡與新加坡,亞洲金融危機前何麻溫已經在東南亞國家營銷界聲名顯赫。1997年,何麻溫在莫斯科一次營銷會議上遇見營銷學泰斗菲利普。科特勒,“他聽說過我,他讓我用最簡單的話告訴他我所知道的營銷。”何麻溫的回答中規中矩,強調公司如何應對消費者、競爭對手與環境變化的4C菱形理論,強調“定位、差異、品牌”的PDB理論成為他之后眾多著作的基石。“我對科特勒說,我既不是教授,也不是博士。我不會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只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隨后,科特勒兄弟與何麻溫之間開始了長期的合作,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讓東南亞各國經濟陷入險境,千瘡百孔的經濟現實卻給了何麻溫重新思考營銷的時間。2000年他與菲利普。科特勒合著了《亞洲大未來:從泡沫到可持續經濟》,在書中他描繪了自己對金融危機的反思,對亞洲企業未來的展望,“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論述自身發展的熱門詞語。憑借對亞洲營銷領域的貢獻,何麻溫在2002年當選世界營銷協會主席,隨后他寫作《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公司》論述亞洲企業如何走出產品中心的發展模式,“從依賴低成本的產品中心,到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公司,到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看似毫無關聯,卻是亞洲企業的必由之路。” 何麻溫頻繁到訪中國可以看出他對中國的關注,從當初突出全球化與數字化對中國企業的挑戰,到今天強調超前化(Futurization),何麻溫的中國之旅總會留給中國營銷若干思考,“最終的贏家一定屬于最具有創意的營銷人,而不是最具有生產力的營銷人。這點對于中國非常重要。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中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效率最高的企業,但是對中國的挑戰并不在于生產能力有多強,而在于是不是富有創意。” 作為營銷學者,他欣賞的企業家是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 . 喬布斯和維珍公司創始人理查德 . 布蘭森,“他們都是非傳統的營銷實踐者,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創造力,避免了產品競爭價格戰。” 從“產品為中心”到“消費者為中心” 《東企》:您在2000年的時候寫過《亞洲大未來》,我注意到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從泡沫到可持續經濟”,在您看來,亞洲營銷在過去10年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何麻溫: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亞洲經濟被描述為“飛雁模式”,強調的是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就像“飛雁”模式所暗示的,雁群由日本領飛,其他新興工業國(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跟隨。2000年時,亞洲的營銷雁陣同樣是以日本作為領袖,中國和印度的營銷發展遠遠落后于頭雁。 今天,中國和印度是亞洲兩強。中國是“世界工廠”,印度是“世界辦公室”。但不同于飛雁時代,傳統地緣政治正轉向區域經濟發展。即使是如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大國同樣無法統領亞洲的營銷,因為真正的力量是區域化。也許,你已經知道中國正在做東,大力推動東亞和東盟一體化。這也是為什么我與菲利普 . 科特勒合作寫那本《思考東盟》(Think ASEAN)作為《亞洲大未來》(Repositioning Asia)的后續。如今這本書的中文版也已經出版了。 《東企》:您怎么看中國企業這些年在營銷上的變化? 何麻溫:在我看來,中國的營銷仍然是產品為中心。這種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是以極低成本完成的,低成本的產品營銷是中國的優勢。這很不錯,但如果中國企業還想向前再邁一步的話,可以做得更好。下一步中國的挑戰將會是提升產品的質量。的確,中國可以生產出世界上最便宜的產品,但是中國可以創造一種奢侈品嗎?這對中國的企業將是真正的挑戰。接下來的挑戰是創建強大的中國品牌,這樣的品牌不僅是地區品牌而且是全球知名品牌。 《東企》:有種觀點認為,中國是大國,國內市場巨大,只要國內市場做好,沒必要全球化,您怎么看這種觀點? 何麻溫:不僅在亞洲,在世界范圍內,小國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通常有更好的表現,來自芬蘭的諾基亞就是很好的例子,亞洲的新加坡也有不少國際知名企業。那些擁有巨大國內市場的企業最終也會走向國際化。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本國市場同樣歡迎國際品牌。隨著中國人變得更加富裕,全球品牌也將進入他們的選擇范圍,這無疑會加速本土市場飽和的速度,當本土市場飽和之后,你還能去哪里呢? 走向國際市場,中國企業的營銷應該以消費者為中心。幾年前,中國的摩托車曾經進入過東盟,然而他們無法與日本品牌競爭。中國品牌沒有售后服務網絡,零部件供應也跟不上。換句話說,這都是沒有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表現。在國際市場上成功,以消費者為中心是很重要的。低廉的價格并不能保證成功。 《東企》:我知道您曾經是亞洲營銷協會主席,在印尼進行市場營銷實踐多年,在您看來,東盟國家的企業家重視市場營銷的理論和實踐嗎? 何麻溫:東盟國家的市場多數并沒有多少限制,區域內也是開放競爭的。因此,東盟國家的市場營銷相當發達。在這些國家,因為有全球品牌的存在,所以企業家也都理解品牌的重要性。這些企業有時候也會失敗、破產,或者被較大的企業收購。過去的失敗是對東盟國家企業家市場營銷實踐的考驗,他們變得更強了。 《東企》:在亞洲范圍內,您覺得哪些企業已經走向了國際市場了呢? 何麻溫:在亞洲日本的豐田、索尼、雅馬哈公司,韓國的三星、LG、現代公司都非常出色。這些公司在危機前就以低成本進入了市場,如今,他們都在建立自己的全球品牌。 營銷的三個基本問題 《東企》:在中國談論營銷的人很多,他們出了很多營銷學著作,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在您看來,什么是營銷最基本的問題? 何麻溫:涉及到任何營銷問題,你只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Why),我們應該做什么(What),我們怎么做(How)。很多營銷者把重點直接放到做什么和怎么做上,但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的分析推理過程非常重要的。 《東企》:您對“為什么營銷”的回答是什么? 何麻溫:為什么要營銷?這個問題看起來不怎么樣,但是很多營銷都是把建立品牌當作自己的目的,我們為什么要建立品牌?我的觀點就是要搞清楚3C,誰是企業的競爭者(Competitors),誰是企業的客戶(Customers),不搞清楚企業的競爭者和客戶,如何開始營銷?另外一個C是變化(Change),企業需要認識到自己的競爭對手和客戶都在不斷地變化。 企業需要正視變化,變化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技術變化、政治變化、社會文化變化、經濟變化、市場變化等等。在技術變化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數字化;而政策、法規、經濟、社會文化等變化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化;而企業營銷關注的市場變化當中最重要的是超前化(Futurization)。 企業的發展不可能避免數字化、全球化和超前化這三種趨勢,全球化的世界沒有邊界,中國已經加入WTO了。我們同樣生活在數字化的世界之中,托馬斯 . 弗里德曼認為世界是平的。任何人只要有機會上網,就有機會參與全球競爭,競爭對手可能出自任何地方。 超前化。什么樣的人在這樣一個世界成為贏家呢?藝術家、科學家這些具有創造性的人能成為贏家。如果我們把分別主管藝術和科學的兩個半腦結合起來的話,你就能成為最后的贏家。超前化意味著我們要更加富于創造精神。 我們生活在數字化、全球化、超前化的時代,企業必須要讓自己的名稱、產品脫穎而出,這就是企業為什么需要品牌,為什么建立品牌。企業需要營銷。 《東企》:那在營銷領域,最后的贏家需要將藝術與科學結合在一起? 何麻溫:營銷市場上最終的贏家一定屬于最具有創意的營銷人,而不是最具有生產力的營銷人。這點對于中國非常重要。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中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效率最高的企業,但是對中國的挑戰并不在于你的生產能力有多強,而在于你是不是富有創意。在更發達的國家,生產率只是基本,因為生產率總會達到極限,一旦達到一定的生產率,創意將會是營銷的新規則。 《東企》:全球化、數字化的趨勢,中國的討論已有很多,這個“超前化”會給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何麻溫:超前化研究的是市場在未來如何演變。市場向未來有創造性的方向發展,這不僅是消費者至上,它同樣意味著消費者是企業市場研究的領導,是研發部門主管和產品經理。消費者將影響未來營銷的方式。 分析這個影響,同樣需要考慮企業的競爭者和消費者。消費者會變得有更多需求,對質量更加吹毛求疵。他們需要更多的產品、更好的產品、有創意的產品,他們不會只滿足于價格低廉的產品。對于競爭對手的影響是,每個企業在競爭中都希望能夠成為偶像。世界上這么多家快餐店,唯獨麥當勞能把自己塑造成快餐業的偶像,麥當勞就是快餐行業的標桿。現在競爭者太多了,如果企業不是整個行業的偶像,顧客很快就會遺忘掉這個企業。 再比如“漢堡王”(Burger King),這家公司迎合消費者對創造性的渴望。就如他們口號表現的“享受自己的方式”,漢堡王鼓勵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拍攝視頻短片,發揮消費者的創意。漢堡王此舉證明是對自身很好的廣告和公關。《廣告時代》甚至評選漢堡王是營銷活動的老大。 《東企》:我們以往采訪過營銷學者阿爾 . 里斯,在您看來,“定位”在品牌塑造過程中的位置在哪里? 何麻溫:如何塑造品牌有很多的定義。我的定義很簡單:定位(Positoning)、差異化(Differentiation)和品牌(Branding),就是我說的PDB三角。如果企業想讓自己的品牌成為大家喜愛的品牌,首先就要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定位,品牌不能涵蓋、代表所有東西,必須要有所選擇。定位是給消費者作出一個承諾,如果企業作出承諾的話,就必須要實現這個承諾。企業不能許下自己沒有辦法實現的承諾。承諾應當是只做出一兩項承諾,然后真正實現這些承諾。 塑造品牌要進行差異化,差異化并不是意味著你在所有方面都要優于你的競爭對手,而是其中一方面要優于你的競爭對手。在一個方面是出類拔萃的,這就意味著你這個品牌是很強大的。 在營銷中認知比現實更重要 《東企》:您來過中國多次,這些年,您對中國發生的哪些變化印象深刻? 何麻溫:我每年都會來中國,2007年來了六七次,我對中國產品質量的持續進步,中國企業對品牌的渴望印象深刻。中國的一些企業正試圖走向國際。無疑,他們將在進步中應對挑戰,但我是華人,我知道中國企業家既聰明又勤奮,我相信他們未來一定會成功的。 《東企》:全球化過程中,不少中國企業走向了國外,您如何看待這些企業的海外營銷? 何麻溫:在我看來營銷可以分成三個層面:國家層面、企業層面、產品層面。在國家層面上,中國的營銷做得很好,“中國”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了新的偶像,“中國”這個名字已經成為大家喜愛的一個品牌。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希望來中國觀光。在美國很多城市他們都希望建設自己的中國城。所有跨國公司、大企業都在考慮如何在中國投資,即便這樣的投資并不一定賺錢。 企業的層面,海外的人們聽到過海爾、聯想甚至阿里巴巴的名字。但是怎么能夠讓中國的企業成為顧客喜愛的品牌,首先要贏得顧客的信任,這些都是企業主需要考慮的問題。在產品層面上,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在國際市場針對中國產品有很多不滿,很多投訴案例,盡管投訴有時是錯誤的,因為那些消費者不喜歡中國的產品。但在營銷當中,人們的認知比現實更加重要。而這個時候恰恰是進行品牌重塑的最好時機。 《東企》:現在世界上很多企業都在自身的營銷中強調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難道企業營銷不應該以贏利為目的嗎? 何麻溫:在發達國家,太多的企業都在強調以消費者為中心,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在尋找企業其他方面的不同。消費者看重企業社會責任,他們甚至迫使其他企業去擔負起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確,贏利是第一位的,但多數情況下,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生產的產品價格可以更高,因為這些產品的價值更大。● * 何麻溫 . 卡塔加雅,世界營銷協會主席,菲利普 . 科特勒營銷合作伙伴,暢銷書《亞洲大未來》、《金星上的營銷術》作者。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