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背后是年輕勞動力減少
【社會觀察】
何亞福
今年春節長假結束后,“民工荒”成為各大媒體的一個“熱門詞匯”,連日來,珠三角頻傳“民工荒”,經歷了去年初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這一現象令各方矚目。25日《羊城晚報》報道:珠三角人事經理有個QQ群,群里的200多人全部是規模企業的人事經理、招聘主管,這個QQ群內的人有一個共識——珠三角今年缺工可能達到500萬人。
自從2004年以來,中國已經多次出現“民工荒”,而今年尤為嚴重、用工缺口更大,以至于一些企業不得不放棄到手的訂單。那么,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認為是因為工資太低,生活成本太高;有人認為是因為工作環境差,社會保障不完善,沒有尊嚴和歸宿感;還有人認為民工荒是因為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等等。
筆者認為,民工荒的根本原因,是勞動力總量供應速度的下降,特別是20-40歲這個年齡段的勞動力人口的減少。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到現在將近40年時間。而現在中國外出打工的民工,主要集中在20-40歲這個年齡段。
建國后一直到1970年,除了1959-1961年的非正常時期以外,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均在5.0以上,加上建國以來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每年凈增人口數量大大增長,人口再生產類型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正是這一時期出生的大量人口,給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帶來了“人口紅利”,為近30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立下汗馬功勞。
中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后,生育水平開始快速下降。197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高達5.8,到1980年,總和生育率降至2.24,接近世代更替水平。人口是一個社會的基礎,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如果僅僅是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還可以說是由于沿海地區的民工待遇不高,導致民工“用腳投票”。但今年的民工荒不但發生在幾乎所有的沿海地區,而且蔓延到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成為全國性現象。這就不能不考慮民工荒的人口學因素了。
另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17.92%,2008年上升到45.68%。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不斷下降,意味著農民工的源泉規模不斷萎縮,導致農民工的供給能力隨之下降。
與民工荒形成鮮明對比的另一個現象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其實這兩個現象是有關系的:1999年以來的大學擴招,降低了進大學的門檻,使很多年輕人選擇了去讀大學,從而減少了大量的年輕民工。而大學生畢業之后,很多人不愿意去當藍領工人,現在中國又尚未完成產業升級,這樣就導致中國一方面出現民工荒,另一方面出現大學生就業難。
民工荒的應對方法,一方面是要加快技術和產業升級,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為技術密集型產業,這樣也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也要使生育率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從人口的年齡結構來看,中國年輕人口比例不斷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例如,0-14歲的少兒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為33.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降到27.8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降到22.8%,2008年進一步降到19.0%,下降速度相當快。而且,“80后”一代的年輕人普遍生育意愿很低,有些年輕夫婦甚至把生育孩子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患上了“孩奴恐懼癥”。很多國家的經驗表明:一旦完成從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實質性轉變,即使鼓勵生育,也很難促使生育率的回升。
隨著中國人口結構不斷老化,人口紅利逐漸枯竭,以及“民工荒”從周期性的、政策性的“荒”,轉變為趨勢性的、總量的“荒”,過去那種靠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模式必將難以為繼。這些情況給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人口政策都提出了新的挑戰。(作者系人口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