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美國現代企業的誕生歷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 20:38 《管理學家》

  美國現代企業的誕生歷程

  慈玉鵬

  從184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美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各行各業出現了許許多多大公司,它們與亞當?斯密式的專業小工廠有著明顯區別。錢德勒在其代表作《看得見的手》中曾經說道:“……1840年時的一個美國生意人可能會發現,他對15世紀意大利的生意環境要比對70年后的自己國家的生意環境更為熟悉。”對這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的大型企業,美國國內外都以一種懷疑的眼光審視著這些怪物,觀測著它們的社會效應。人們有理由擔心,這種快速增長的大型公司,憑借它們的經濟實力,有可能會損害公眾的利益和美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事情也好像正在驗證人們的疑慮,20世紀初,大型企業在美國國內外市場上呼風喚雨,幾乎無所不能,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約翰?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托拉斯。由此,為了防范托拉斯對“自由”的傷害,美國在“進步運動”中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托拉斯浪潮。尤其是在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時期,《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開始得到嚴格執行,試圖給這些企業怪獸帶上用自由貿易原則鑄就的緊箍咒。

  美國人反對托拉斯的理由十分簡單直接。按照斯密的理論,經濟的發展源于競爭,而大企業近乎壟斷的地位,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甚至限制自由競爭。在把“自由”看得無比重要的美國人心中,壟斷是十分可怕的。但是,現實的經濟發展,不是按照理論公式算出來的。按理,大企業的霸主架式,必然會降低競爭程度。既然美國經濟已經被大企業控制,這些大企業已經取得了壟斷地位,美國經濟應該是沒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的。但是,現實卻恰恰相反,美國經濟在世紀之交獲得了空前的蓬勃發展,1894年工業產量超過英國而躍居世界首位,1910年前后占世界工業生產的35%,到1929年經濟大蕭條之前已經占世界工業生產的42%。

  理論不能解釋現實,就只有變革理論。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美國經濟的起飛做出了各種解釋。例如,1993年獲得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道格拉斯?諾斯,就提出了“一國三方”的經濟發展模式:美國北部為南方和西部提供工業品,南部為北部提供棉花,西部為北部提供糧食、皮革等。三方有如一個“三足鼎”,共同支撐著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針對這個問題,錢德勒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型理論。他認為,支撐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正是這些大型企業,因為這些大企業存在著速度經濟以及管理協調的高效率,從而使美國經濟獲得了比斯密式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更高的發展速度。那么,美國現代企業誕生的自然基礎和社會基礎是什么呢?它們誕生的過程是怎樣的?這些大型工業企業的內部結構又是怎樣的?這些疑問,錢德勒—給出了解答。他認為,美國工業企業的誕生過程可以分為 三個階段:基礎設施的準備;分配與生產中的革命;現代工業企業的成型。 基礎設施的準備

  美國是一個新興國家,版圖遼闊,市場巨大,資源豐富,人口增長迅速。特別是19世紀中期開始的“西進運動”,人口從東部城市大量向西部偏遠地區遷移。這種人口的遷移,使得人口的分布很分散,不易形成集中的市場,與此同時,多數人居住在農村,城市化水平較低。這種市場狀況,決定了在1840年之前,美國的商人們以一種原子狀態的離散分布方式撒布在廣袤的原野,猶如漫天繁星,不能聚匯為集中的經濟樞紐。這是一種典型的斯密式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

  改變這種離散分布的重要因素,是運輸和通信革命。鐵路和郵政,對美國企業的興起產生了劃時代的催化作用。1830年,從紐約到芝加哥需要三星期的時間,到1857年只需要兩天。運輸革命的開展,不僅加快了物流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經濟的可預期性,企業主能夠根據市場情況及時做出相關決策,大大增加了市場的確定性。除此之外,美國鐵路的修建對經濟還存在間接的深遠影響。郵政與鐵路緊密伴隨。過去,通信靠的是驛站和馬車,1847年,通過鐵路遞送的郵路占10.8%,輪船遞送占10%,近80%郵路還是驛馬遞送。到1857年,鐵路就成了郵政的主干。1852年,2.3萬英里的電報營業線,把通信革命推向新階段。信息傳遞速度的提高,郵費的降低,準確性的增加,使企業主如虎添翼。

  鐵路管理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小企業管理,它要求必須在廣泛的范圍內進行統一的協調經營,而不能進行簡單的分散化處理。這對當時的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他們面臨的問題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對此,美國鐵路的管理者們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到19世紀80年代,美國鐵路的管理開始進入正軌,各種制度規章(包括會計統計制度、管理協調流程等等)已經完善(參見本刊2007年第3期《管理學的先驅》)。這種新型的制度,基本上被后來的大型工業企業全盤采納,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才有了進一步的改進。由于鐵路管理的復雜性,所有者或者家族不得不雇用領薪經理進行管理協調工作,從而產生了美國歷史上最早的經理人階層。隨著經理人階層的不斷擴大,美國鐵路的所有權與管理權逐漸分離,這一點對于現代美國企業乃至美國整體經濟的影響極為深遠。

  鐵路的修建需要大規模的資金,適應這種需求,紐約資本市場擔負起了為修建鐵路籌集資金的任務。與此同時,各種現代金融制度規范逐漸完善,為日后美國其他行業的大型企業籌集資金創造了不可或缺的金融制度基礎。 分銷與生產革命

  以鐵路為代表的現代運輸系統的發展完善是進行分銷與生產革命的必要條件,但是,前者并非是后者的充分條件,只有在現代運輸系統完善的基礎上,并且相關行業突破了大規模生產的技術限制,分銷與生產革命才會接踵而至。另外,美國現代運輸系統的完善跟分銷與生產革命在時間上并不是先后關系,而是隨著鐵路修建幾乎同步展開的過程,尤其是分銷系統的建立更是如此。

  由于分銷領域的技術限制較少,對管理協調的要求相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第一批大型企業最早產生在分銷領域。他們逐漸取代了長期以來占據分銷領域的批發商,通過大規模經營降低成本,進而從小企業和批發商手中奪走市場份額。但是,錢德勒認為,規模的經濟性和分配的經濟性不在于規模的大小,而在于速度。這種經濟性不是來自建造更大的商店,而是來自提高庫存周轉率。這是大型分銷企業(大零售商、百貨商店、連鎖商店)在競爭中獲勝的法寶。

  為了獲得速度經濟性,這些行業的企業家必須建立起合適的組織體系,并招聘必要的領薪水的管理人員,來對貨物進行合理的協調安排,同時也有必要建立內部的財務會計體系。

  相比之下,生產領域尤其是第二次產業革命誕生的資本密集型工業行業,它們進行技術突破的難度比較大,需要更多的專利發明積累,所以,這些行業(機械、電氣設備、化工、金屬)的大規模生產在時間上要略晚于分銷行業。由于這些行業的生產需要進行協調的工序眾多,所以,更有必要招聘管理人員進行協調。在這里,錢德勒認為,“通過能力”是衡量生產業績的重要指標。所謂通過能力(throughput)是錢德勒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物質流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生產過程的速度和數量。對這一概念,錢德勒在《看得見的手》中有明確的解釋。通過能力越高,生產設備的使用率就越高,單位成本就會越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些資本密集型企業的創業者們當時面臨的問題是很嚴峻的,遠比我們今天想象的要困難得多。為了協調復雜的工藝流程,美國掀起了后來風靡全世界的“科學管理運動”,誕生了泰羅、甘特、埃默森等一大批管理的先行者,管理學由此發端。 現代工業企業的形成

  錢德勒認為,“由一組支薪的中、高層經理人員所管理的多單位企業即可適當地稱之為現代企業”。現代企業是在現代交通運輸系統完善之后,伴隨著分銷和生產革命的開展而逐漸成形的。換句話說,分銷與生產革命的進程也就是現代企業形成的過程,這不是兩個過程,而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在分配領域,由于不需要過大的初期投資,企業生產擴大所需要的資金主要來自于企業自身的留存收益,所以,股權(即所有權)仍然主要集中在個人或家族手中,創業者或家族代表仍然掌握著高層管理的決定權。在這些行業中,創業者只需要招聘必要的中層管理者來協調貨物在企業內部的流動即可,故現代企業產生的時間較晚。只有那些由于經營的原因遇到了財務困難的企業,才會吸收外部投資(主要是銀行),客觀上促使股權分散,兩權逐漸分離。

  在錢德勒看來,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的標志為管理權與所有權的分離。由于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生產過程更為復雜,這些企業的創業者必須招聘更多的管理人員,組成等級制的管理團隊,負責企業的日常運營。同時,這些行業都需要較大的投資,單靠企業的留存收益不足以滿足這種巨大的資金需求,故金融勢力對這些行業的初期發展影響較大,這使得企業的股權日益分散。然而,銀行金融家對工業行業的經營既沒有經驗,又沒有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招聘高層管理人員對企業進行總體管理協調就提上了議事日程。當一個企業的中層和高層皆為支薪的經理人員所控制的時候,現代企業的雛形就誕生了。錢德勒經過考察后認為,管理人員掌握了企業的高層決策權以后,并不會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負責任,相反,經理人會逐漸將管理工作當做一種終生職業,而不是一種短期行為,與企業的所有者往往單純看重短期分紅利益不同,經理人員更能夠采取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即使短期內會損害股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企業自身組織結構的完善與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進行的戰略與職能的競爭,貫穿著企業生命的始終,沒有孰先孰后的問題。戰略與職能的競爭促使企業的結構隨之改變,同時,企業的結構對戰略與職能的競爭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一戰之前,美國企業最主要的競爭戰略是橫向合并與縱向一體化,市場主要面向國內,在這種戰略下,幾乎所有美國企業采取的是按職能分部的集權化結構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企業逐漸采取海外擴張和相關多元化的戰略,而按職能分部的集權化組織結構對此不適應,導致了管理的混亂,企業難以獲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于是產生了對新的企業管理結構的需要。以杜邦、通用汽車為代表的美國大公司最早探索并發展了多部門企業結構(即管理學上常說的事業部制)。這種新的結構適應了戰后的現實,進一步提升了美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至此,美國現代企業基本形成。

  美國現代企業形成以后,與競爭對手在國內外展開了卓有成效的職能和戰略上的競爭,二戰后,其他國家的大型企業也逐步采取了多部門結構。隨著時間的發展,多部門結構與剛剛誕生時相比,發生了一些完善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高層管理人員職能的逐步明確(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分配資源和制定計劃)和研發在企業活動中地位的與日俱增。

  錢德勒通過追述美國企業的產生發展歷程,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壯美的歷史畫卷,在這幅畫卷中,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這一個個傳奇,構成了世界史上美國崛起的場景。這幅歷史畫卷的散序是一種田園牧歌式的恬淡生活,而結尾則是超大型企業的一種交響樂式的巨大轟鳴。在這一過程中,熊彼特定義的企業家具有耀眼的作用,他們為了降低單位成本,著眼于企業內部的協調和改進。經理人的歷史功績,就是把過去完全依賴于市場協調的功能不斷內部化,轉變為管理協調功能。從管理學角度看,錢德勒的研究,不會給經理指明具體的操作方向,但是,卻能給經理定位出歷史坐標。了解錢德勒的理論,有助于我們從宏觀上把握管理學的時代意義。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走進城市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