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教堂與市場經濟
從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博士起,趙曉就一直在關注宏觀經濟學的問題,這基于一個信念:市場經濟的發展必將帶動其他社會問題的解決。
六年前,他到美國進行考察,想看看這個如此富有的國度是如何建構他們的市場經濟的,然后中國市場經濟的改革還要從美國學什么東西,最后卻發現原來他認為的不同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國到處就教堂,中國到處是澡堂。此行竟完全改變了他的學術問題和思考方式,完成了他的學術轉型。
他認為中美兩國最大的差異,不在于經濟的富有與貧窮,不在于政治制度的明顯差異,而在于美國的教堂。在美國,尖頂的教堂其數量之眾多過中國的銀行和米鋪。在哈佛廣場附近的街道上,我曾駐足四望,結果竟然在三個不同的方向發現了三個教堂。事實上,從美國的東海岸到西海岸,從農村到城市,在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以發現:這個國家最多的建筑不是別的,正是教堂。教堂而且只有教堂,才是美國人的中心,是凝結美國人最核心的東西。
他說,我們原來想象的美國市場經濟跟真實看到的美國市場經濟有很大差別,特別的發現了它有很深厚的倫理根基,發現它的文化跟政治經濟是相配套的,都是一體的。而在我們國家,就是談經濟改革,每個人都追求自私最大化,能夠帶來經濟的發展,就是合理的。但是美國之行讓他完全改變了這種態度,美國社會絕對不是自私社會,不是像課堂上老師講的那么簡單,美國社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建構,有著非常深厚的倫理根基,有濃厚的商業倫理的修養,這對美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教堂和美國的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教堂的功用是什么?”趙曉開始反復思考這個問題。后來他在馬克思•韋伯的書中得到答案,“西方的市場經濟植根于他們的宗教精神(倫理)之上,他們的憲政制度同樣也是建立在基督教文明的基礎上的”。
于是,從美國回來后不久,趙曉寫了《有教堂的市場經濟和無教堂的市場經濟》。他回憶說,我感覺到美國的市場經濟是有人力規范和引導的,包括一個人做事情的動力不見得就是為了賺錢,有超越金錢和利潤的動力,另外市場中交易行為也受到了人力的引導,比如說誠信,每個星期六、星期天去教堂的人,教堂都是叫他們誠實、有愛心。他這樣闡釋,“市場可以讓人們不偷懶,但是不能保證人們不說謊,教堂的作用支撐了整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總是把社會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而經濟問題歸結為顯性制度原因,但其實所有的法律制度都是建立在文化之上的,制度是冰尖,文化才是下面的冰山。”也是從那個時候起,趙曉開始了將經濟學與倫理學相結合進行研究的過程,在這條道路上他是一個人在戰斗,慶幸的是,前人似乎也曾留下過足跡。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