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jīng) > 管理 > 貴州衛(wèi)視《論道》 > 正文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lǐng)域包括中國當代文學、大眾文化和文化理論。近年來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在全球化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中國內(nèi)部的文化分化的研究。二是對于當下文化中的認同問題的研究。
在電視上不止一次看到過張頤武教授,但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他上《實話實說——再見羅大佑》的那期節(jié)目。他也曾經(jīng)是羅大佑的歌迷,尤其喜歡那首《穿過你的黑發(fā)我的手》。
這是我第二次采訪他。半年前對他的第一次采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采訪因為時間緊急,只能在電話里進行。他一如傳說中的那樣,態(tài)度謙和,情緒飽滿,語速極快。當我委婉地提出語速問題后,他便會在關(guān)鍵的地方放慢語速,重復幾次,給我足夠的時間記錄。采訪進行了近一個小時,到電話采訪結(jié)束時,已是晚上11點了,他或許也感覺到了我心里深深的歉意,連聲說,沒關(guān)系沒關(guān)系,讓我心里的不安少了許多。
從詩歌研究到文化研究
張頤武教授是做文化研究的,即用文學的理論來審視各種大眾文化現(xiàn)象,并解讀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因此,他的博客更新極快,總是密切地關(guān)注著當下社會里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
他的文章,從對王小波的回憶到王朔的新小說,從兒童電影《寶葫蘆的秘密》到年輕“宅男宅女”們的溝通能力,從恒源祥廣告到我國電影的分級,從《士兵突擊》到80后愛看的《奮斗》,從“華南虎”事件到北京是否宜居的討論……,包括時下最流行的山寨文化的討論,包羅萬象;文風犀利歸犀利,卻也時常洋溢著一種充滿希望的浪漫情懷。
他的這種浪漫情懷或許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當時在北大讀研的他還沒有踏上文化研究的道路,研究的是詩歌,師從著名的詩人、文藝批評家謝冕教授。
談起謝冕教授,張頤武滿懷感情。“謝老師是我青春時代很重要的一部分。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具有非常開放的心態(tài)。他渴望接受很多新的東西,喜愛與學生交流。他貌似對學生不太管,但其實是給學生一個平臺,讓學生成為一個自由發(fā)展的人。”
在張頤武看來,謝老不僅是他學術(shù)上的指導,更像是一個朋友。而從謝老身上感受到的那種自由的心態(tài),無論是對于他后來的治學,還是人生道路的選擇,都有很多啟發(fā)和影響。
除了老師給予的自由和鼓勵,真正促使張頤武改變研究興趣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的一些成教學生。
那時候張頤武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年輕老師,作為年輕老師,鍛煉和增長經(jīng)驗的方式之一,就是給成教的學生上課。遺憾的是,盡管張老師的《現(xiàn)代文學史》講得洋洋灑灑,但仍然難以阻擋學生們昏昏睡去的決心。對此張頤武表示理解,畢竟這些學生不同于一般學生,往往帶著生活壓力和求得文憑的心態(tài)來讀書,但讓他感到有意思的是,下課后倒往往會有同學精神奕奕地跑來問他:“老師,您對當前熱播的《渴望》怎么看? ”
這讓張頤武意識到,其實在我們周圍,有許多跟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文化現(xiàn)象迫切需要解釋。后來他就告訴學生:你學了這些課堂上這些知識,就能知道怎么解釋《渴望》。——效果立竿見影,學生們感興趣了,因為回家后他們就可以用課堂上學的東西,去看熱播的電視劇。
直到今天,張頤武依然認為這個事情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示,那就是研究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同時,隨著文化研究這一學術(shù)潮流的發(fā)展,張頤武發(fā)現(xiàn)文學研究中許多方法,不僅可以用來分析文學,還可以用來分析電視劇、電影、搖滾樂等等,這讓他充滿了興趣,從而欣欣然踏上了文化研究這條道路。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zhuǎn)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不構(gòu)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