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汝祥: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才剛剛起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 04:42 經濟觀察報
姜汝祥 北京錫恩企業管理顧問公司首席顧問 所謂國際化,是針對本土化而言的,就像白天是針對黑夜而言,快樂是針對痛苦而言。什么人最渴望白天?當然是在黑夜中的人。什么人最渴望快樂?當然是在經歷痛苦的人。什么公司最渴望國際化?一定是那些正在經歷著本土化痛苦的人。但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意思就是說,國際化還有另外一種動力,那就是 “為賦新詞”。 所以,中國目前的國際化實際上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動機:一種是體會到本土化之痛,然后渴望通過國際化來平衡或突破;另一種則是追趕潮流而“為賦新詞”。 目前的現狀是什么?我認為到目前為止,在高喊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中,大部分是“為賦新詞”型的國際化,像TCL、華為、聯想那樣體會到國際化滋味,從而真正對公司進行國際化改造的企業并不多。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么,在世界一流企業國際化的背景下,總結像TCL、華為、聯想這樣的企業的國際化經驗得失,就顯得非常必要了。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我們就要建立一個基本的框架,那就是到底什么是國際化。 從商業上看,國際化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業務的國際收入比例。比如國際化一直是GE(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四大戰略之一,而在GE對國際化的定義中,強調的就是GE未來收入主要從海外獲得。在持續進行將近20多年的國際化之后,2006年GE1630億美元的全球收入中有49%是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 但這并不是真正的國際化。真正的國際化定義的不僅是目標或結果,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或結果。正是在這一點上,真假國際化就區分開了。真正的國際化,是客戶的國際化,團隊的國際化,制度的國際化,而不僅僅是產品的國際化。 這就是我提出的實現國際化業績三大定律——一是國際化業績的客戶定律:業績背后是客戶,客戶背后是文化,文化背后是理解,理解背后是投資;二是國際化業績的文化定律:業績背后是團隊,團隊背后是文化,文化背后是心態,心態背后是投資;三是國際化業績的制度定律:業績背后是制度,制度背后是責任,責任背后是設計,設計背后是投資。 這三個定律,實際上就是實現國際化的三種途徑。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定律——國際化業績的客戶定律。這個定律揭示的是:所謂國際化是客戶的國際化,而不僅僅是產品的國際化。產品層面的國際化是很容易完成的,OEM是什么意思?無非就是中國產品需要外國品牌才能賣一個好價錢。產品還是那個產品,為什么有了別人的品牌就值那么多錢?這說明國際化的本質是消費者的國際化:你懂多少當地消費者的文化與心理,你的國際化水平就有多高,否則你的所謂國際化,不過是“出口”而已。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