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過來,從被害者的角度看,我們又會對那些施害者有什么樣的看法。回到米爾格萊姆的實驗,想象一下,如果被電擊的人是你自己,你會更“痛恨”那個直接電擊你的市民,還是那個給市民電擊指令的實驗者?到毒奶事件,你是更“恨”奶農,眾多的中間商,還是牛奶公司?或者因為涉及到的人太多,結果每個都“恨”不起來?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系列實驗來探索給民眾造成“間接傷害”的公司,其道德名譽受損的程度及原因。他們讓一組被試者看以下案例并做道德判斷:
案例A: 大型知名制藥公司X最近研制了一種治療癌癥的新藥,對癌癥患者療效顯著。但生產這種藥成本很高,平均2.5美元/片。現在,該公司的實際售價平均3美元/片,盈利微薄。為了提高盈利水平,公司最近決定提價,從3美元/片提到9美元/片。用藥者不能停止用藥,也沒有其他藥可以替代,因此,公司贏利凈增1千萬美元。
請問,你覺得X公司的道德程度:
1(很不道德)2(難說)3(很道德)
然后讓另一組被試者看以下案例并作判斷:
案例B:大型知名制藥公司X最近研制了一種治療癌癥的新藥,對癌癥患者療效顯著。但生產這種藥成本很高,平均2.5美元/片。現在該公司的實際售價平均3美元/片,贏利微薄。因此,公司決定將生產該藥的產權轉讓給一家小型制藥公司Y,從中得到1千2百萬美元的產權轉讓費。Y公司為了將支付的費用早日收回,決定將藥片的售價定為12美元/片。用藥者不能停止用藥,也沒有其他藥可以替代,只能購買提價以后的藥。
請問,你覺得X公司的道德程度:
1(很不道德2(難說)3(很道德)
結果發現,只看案例A的被試者比只看案例B的被試者,認為X公司不道德的程度要顯著高一些。因為案例B中,X公司不是給藥片直接提價的公司,雖然在產權轉讓過程中得到了比直接提價更大的利益,在民眾看來,它還是一家有道德水準的公司。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間接傷害”效應。一是人們覺得,在X公司轉讓產權的時候,并不能預測到藥片的價格會被提到如此之高;二是因為X公司轉讓了產權,就無法在對價格進行控制,所以,藥片漲價的責任不能都由X公司來負。此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因為信息的不完全,看到案例A的人沒有看到案例B的存在,而看到案例B的人不知道案例A的可能性,因此,才出現“間接傷害”的罪孽不如直接傷害來得嚴重的判斷。
研究者于是又做了一個實驗,讓同一個被試者同時看這兩個案例,然后進行判斷。他們讓被試者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是案例A中的X公司還是案例B中的X公司更不道德?結果發現了完全相反的現象:被試者普遍認為案例B中的X公司比案例A中的要不道德得多!“間接傷害”效應因此消失。
這個實驗說明,當在一個惡性事件中間接傷害者眾多時,人們往往會情不自禁的將責任分攤,降低對參與者不道德程度的判斷。但是,一旦我們了解到,由于間接傷害者的增多,最后,被害者的受苦程度其實要大大超過只有一名直接傷害者制造的痛苦時,人們的判斷則會變得更準確理性,才會對那些間接傷害者也不姑息。只有如此,才會使每個人在做一件事時,不管自己的角色大小,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突破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