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工的自主創新實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15:03 《北大商業評論》
柯銀斌 劉穎悟 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 2004年5月9日,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化工”)成立。它是經國務院批準,在藍星集團、昊華集團等原化工部所屬企業基礎上組建的國有大型企業,任建新擔任總經理,擁有成員企業l18家,經營業務涉及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石油加工及化工原料、農用化學品、橡膠加工及化工機械、氯堿化工和科研開發。 中國化工的創新起點 中國化工是由藍星集團、昊華集團為主體,聯合其它企業重組而成的,藍星集團又是由藍星清洗為主體發展而來的,可以說,藍星清洗是中國化工的“種子”企業。因此,中國化工的自主創新是以藍星清洗為起點的。 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企業史上,藍星清洗是極少數擁有自主技術創新和戰略創新能力的企業之一。1984年9月,任建新在蘭州成立藍星清洗(當時名稱為“化工部化工機械研究院化學清洗公司”),把一項發明專利技術Lan5-硝酸酸洗緩蝕劑進行商品化,逐漸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化學清洗技術體系,開創了工業清洗的全新市場;自1986年打破大型引進裝置開車前清洗市場由外國企業壟斷的局面,到1988年外國清洗公司徹底退出中國市場,藍星清洗至今一直占據著中國工業清洗的高端市場;不僅如此,藍星清洗還在日本、美國、印尼、烏克蘭設立分公司,為外國客戶提供清洗服務,實施跨國經營。 自主技術創新的先行者 1984年,中國現代公司的“元年”,藍星清洗也誕生在此時。當時,中國以自主技術開發新產品并占領市場的企業極少,藍星清洗和1986年成立的北大新技術公司(北大方正的前身)是其中的代表性企業。 藍星清洗發端于一項發明專利,該項技術由化工部蘭州化工機械研究院自主開發,但并未取得什么推廣效果。1984年,時任蘭州研究院團委書記的任建新決定創辦公司,以企業經營組織形式推廣該技術。在經過市場和技術雙重開發的艱苦努力之后,藍星清洗探索出一個全新的技術成果商業化、市場化和產業化的商業模式,成為中國企業中自主技術創新的先行者。 戰略創新的領先者 根據馬卡德教授的理論,戰略創新就是尋找一個獨特的戰略定位,它包括新的客戶、新的產品或服務,以及新的規則和方法(如何把產品或服務提供給客戶)。 改革開放早期,以“我也是”戰略思維占領市場并獲得成長是中國企業的主旋律。而藍星清洗從創業之初就是戰略創新者。當時中國并不存在工業清洗市場,工業企業的清洗工作主要由本企業自行完成,而藍星清洗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工業清洗市場。因此,藍星清洗是中國企業戰略創新的領先者之一。 科技創新體的率先實踐者 1999年10月,藍星集團第一個科技創新體——彩色顯影劑(CD-3)項目在南通合成材料廠正式成立。任建新做出一項組織創新決策:以技術創新項目為核心,組建跨地區、跨機構的科技共同體,優化科研成果、存量資產和流動資金的配置,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科技創新體主要由4個主體組成:科技創新發明人、科技創新園所在企業、職務發明人所在單位和中藍化工科技總院(藍星集團的中央研究院),各參與主體圍繞技術創新項目的商業化和產業化目標,投入資源提供支持,同時從科技創新體中獲得相對應的回報。 這種方式為項目帶來了長足的發展。2006年,生產能力達到每年800噸,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產品出口量達85%。 創新起點的戰略意義 藍星清洗以自主技術創新起步,不斷進行戰略創新實踐,使藍星集團擁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組織制度創新。在創業型國企紛紛改制成為民營為主的股份制企業時,藍星集團卻堅持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這種組織制度安排在其后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二是戰略定位創新。在1996年成功兼并江西星火化工廠之后,藍星集團以“化工新材料”為戰略定位,既不與上游爭原料,又不與下游爭市場,在現代化學工業和新材料工業的“交匯處”找到明確的戰略定位;三是兼并模式創新。在兼并重組國有企業和改制科研院所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以人為本”的兼并模式。 藍星清洗早期的跨國經營實踐和藍星集團成功兼并國內企業的經驗,在中國化工多起跨國并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藍星集團的科技創新體組織創新,將為中國化工正在籌建的技術和工程中心提供豐富的經驗和實踐基礎。 “綜合學習基礎”是錢德勒教授提出的一個概念。在他看來,公司的成功和競爭優勢來自或依賴于對某種“綜合學習基礎”的培育,這種綜合學習基礎是進入某個特定商業利基市場時所需要的動態組織知識和組織能力。藍星集團以創新為主要內容的認知路徑和自主創新能力,正是中國化工未來發展的“綜合學習基礎”。 自主知識產權的價值創新目標 自主創新逐漸成為中國企業關注的主要課題。但如何理解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目標是什么,大家并未形成較為一致的看法。中國化工雖然未對“自主創新”概念提出明確的解釋,但我們研究發現,其自主創新具有兩個目標特征:一是獲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二是圍繞提升企業價值而開展創新。 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 在中國化工的科技發展規劃和科技創新產業統計中,科研成果/項目和專利申請授權數量是兩個主要指標。 中國化工對科研成果/項目和專利申請授權數的高度重視,正是以獲取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為技術創新目標的具體體現。中國化工對專利管理工作尤其重視,全集團已有69家重點企業建立了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并落實了機構和人員。同時,集團公司有關部門已開始著手研究和制定集團公司的知識產權戰略。 以提升企業價值為目標 總經理任建新多次提到:“企業創新是技術和市場的結合,企業創新的原動力是市場,檢驗和評價企業創新的成效的還是市場。” l天華院憑借技術實力與中石化共建工業爐聯合設計研究所,參與CBJ型乙烯裂解爐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其產業化成果榮獲國家重大裝備特等獎;通過對進口干燥設備消化吸收再創新,成為中國石化行業大型干燥設備主要供應商,訂貨量已達市場份額的90%以上。 l西南院的變壓吸附技術與美國UOP和德國林德公司三足鼎立;自行開發變壓吸附濃縮回收催化裂化干氣中乙烯技術,成功地在中石化燕山分公司產業化;開發的20萬噸醋酸專有技術,已在國內轉讓5家,獲得技術轉讓收入近1億元。 l黎明院自主研發的蒽醌法固定床制過氧化氫技術,在國內已先后向40多家企業推廣,總生產能力達到200多萬噸/年,控制的市場份額達80%以上。 l炭黑院不僅囊括了中國炭黑行業所有國家級和大部分的部省級科技進步獎,還探索出一條技術與商業模式共同創新的發展道路。到2006年,炭黑院的技術成果已轉讓至中國炭黑行業85%的生產企業,完成合同總金額4億多元。 l晨光化工研究院致力于氟材料高端技術的自主研發。僅2007年就完成10項新產品開發,共完成新產品產量1157噸,實現新產品產值1.9億元。同時還承擔了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化“1000t/a氟橡膠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 l益陽橡機率先引進世界先進的德國技術,生產GK型密閉式煉膠機,并對關鍵部件進行自主創新改造;與日本神鋼、神商合資,成立了國內橡機行業第一家合資企業,聯合生產高精度機械式和液壓式輪船硫化機;與北京化工大學聯合開發研制出國內第一臺鼓式硫化機;自主開發的大型鋼絲平板硫化機組和大功率壓片機,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并銷往歐美市場。主導產品密閉式煉膠機和硫化機系列成功進入世界輪船三巨頭和世界輸送帶前三強。 在2006年集團科技工作會議上,任建新提出了技術創新的三種方式:一是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掌握自主技術,實施進一步擴產改造,達到產品經濟規模;二是在保持降低消耗、減少費用等管理改善的同時,更加突出以技術進步為手段,改善產品工藝、提高配方水平,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注重科技要素在降低成本中的作用;三是針對企業產品發展規劃搞研發,爭取做到生產一代,儲備一代,開發一代。 企業價值的一般公式為:企業價值(利潤)=銷量x(價格-成本),由此,以提升企業價值為目標的技術創新不外乎三種方式:提供產品銷量的創新、降低產品成本的創新和提高產品價格的創新。中國化工三種創新方式的共同目標,正是提升企業價值。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