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橫跨多產業的民營集團如何實現資本蛻變?復星式的產業投資成就了復星,還是復星式的成功影響了所投資的企業?所謂的“復星模式”是否具有可復制性與持久的生命力?
文|本刊記者 賀大卓/ 編輯|嚴睿 圖|本刊記者 梁海松
“你最真誠相信的東西,往往就是最有力量的。”
“我們不懼怕死亡,是因為我們每天面對危機。”
“任何人必須要為你做的每一個決定付出代價。”
這些格言式的語言出自一位復旦大學哲學系畢業生之口,也許有人認為這僅僅道出了一種生活態度。然而,這個人手中握有700多億資產,100多億現金,并且,他所帶領的企業被稱為“中國產業投資第一品牌”。那么,他的這些看似語錄的話會給其他企業帶來些什么?
此人就是郭廣昌——復星集團董事長,這些短句是其從十多年的創業經歷中總結而來,分別講述“方向”、“危機”和“成本”。
郭廣昌已經習慣將對于復星的引領凝練在這類語言之中,在復星集團的會議中,郭廣昌往往話不多,但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切中問題的關鍵所在。在《英才》記者對郭廣昌的專訪中,他也提及:“我所講的,都是我思考過的,邏輯上完整的東西。”
現在看來,郭廣昌追求邏輯完整的法則是成立的:作為一個多產業投資堅定不移的推行者,復星直接、間接控股與參股的公司多達100余家,主要涉及醫藥、房地產、鋼鐵、礦業、零售、服務業及戰略投資等領域。而這個看似瘦弱的浙江商人更像是一個實踐中的夢想家,出手準狠,而又胸懷遠大理想。他試圖打造中國自己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和GE。
在對于中國民營企業發展路徑的探討中,復星集團已經成為一個難以繞開的研究對象。一個橫跨多產業的民營集團如何實現資本蛻變?復星式的產業投資成就了復星,還是復星式的成功影響了所投資的企業?所謂的“復星模式”是否具有可復制性與持久的生命力?
當然,復星集團也經歷了或褒或貶的評價。在了解了郭廣昌于任何事件、于企業發展務求“邏輯完整”之后,我們不妨按照他的思路,探求復星模式如何構架、戰略如何部署、操作如何實施。如果有人認為復星會影響民營企業下一步走向,我們希望能夠找到那枚路標。
人脈 巨大財富
在郭廣昌的努力之下,15家中國民營企業“第一陣營”齊齊在民企館亮相,選擇標準是:“只選行業里最好的一家。”
“郭廣昌現在就是上海世博會民企聯合館的形象大使。”說這句話的人是孫軍,擔任復星集團總裁助理的同時,他多了一個身份——上海世博會(中國)民企聯合館館長。
郭廣昌之所以被下屬如此評說,起因為世博會民企館。由于西門子的臨時退出,復星集團在上海世博會倒計時近一周年之際接到上海世博局的邀請,決定承擔2010年上海世博會第17個企業館、也是當時最后一個企業館的參展組織任務,郭廣昌親自掛帥。
這讓人聯想到復星的“對標”企業——GE。GE作為美國國家館的首席合作伙伴是饒有意味的,GE的到來讓因為資金短缺有缺席世博之虞的美國最終決定參展。此舉挽回了美國的尊嚴,贏得了中國的好感、同時公司本身也獲得了巨大的營銷機會。而復星此次不但自己參展,還要聯合一大批中國優秀民企共同參展,“這是復星17年來培養出來的一種大局觀和開放的心態”,一位復星的內部人士如是說。
自此,郭廣昌開始奔波,從上海趕到杭州,找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要商量一件“很重大、很重要”的事情;帶著紅酒去找美特斯邦威董事長周成建,也是商量一件“很重大、很重要”的事情……
從今年4月16日正式回復上海世博局接下“最后一個企業館”的活兒,距離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僅有一年零半個月,很多創意設計公司甚至都不敢參加場館創意設計投標,所以,在7月2日舉行的上海世博會民企聯合館奠基典禮上,郭廣昌笑言要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現在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已經逐漸清晰,11月底完成主體部分施工,明年1月內外裝修將完成、3月完成布展、4月開門納客。這,就是民營企業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在郭廣昌的努力之下,號稱“中國民企活力矩陣”的15家中國知名民營企業齊齊在民企館亮相,其中包括阿里巴巴、民生銀行、紅星美凱龍、大連萬達、蘇寧電器等等。郭廣昌稱他的選擇標準是:“只選行業里最好的一家,在經濟危機中可以做到逆勢飛揚的企業。”
“光是這么多很厲害的民企一起來做一件事,本身就是很好玩的。”郭廣昌對于民企館的推廣不遺余力。不過,能集合15家“很厲害的民企”,無疑顯示了復星的影響力和郭廣昌的深厚人脈。
笑稱自己當時正忙著應付金融危機的馬云,對于郭廣昌的邀請如此回答:“(上海浙江商會)會長交代的事,我一定會做。”
當王健林被問及參加民企館是因為世博會還是郭廣昌時,王健林答曰這種事交給廣昌就放心了。“復星集團是牽頭企業。這個團隊看重的項目,一定會動用他們最精干的部隊。郭廣昌自己在這件事情上也幾乎都事事親為,我做的是一件既放心又省心的事情。”
實際上,每一位進入民企館的企業家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對郭廣昌的信任。新光集團董事長周曉光說:“復星看重的事情,一定是個好項目。”愛仕達董事長陳合林說:“跟著復星干,沒錯。”……當然,郭廣昌也積極為信任他的14家企業增加附加值——自從成為“世博會代言人”之后,郭廣昌講到最多的不是復星,而是14家伙伴企業,如數家珍一般。
“他們處在民營經濟里最活躍的行業,又是行業里最強的企業。他們既代表了前30年民營企業在想什么,又能讓人看到之后民營企業要做什么。譬如美特斯邦威,他們要做品牌、創意、連鎖;譬如分眾,江南春創造了這個行業;我們還有華誼兄弟……一看你就知道,中國的民營企業是生機勃勃的。”
這14位企業家,無論哪一個,單獨站出來都是沉甸甸的分量,他們在競爭充分的市場中,都是理性的投資高手,沒有把握的事情不輕易出手。但對于郭廣昌的“振臂高呼”,卻都是在第一時間就舉旗響應。對于做投資的復星,無論在選擇項目和融資渠道上,郭廣昌的這種號召力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資本 多渠道融資
在郭廣昌看來,中國太大、機會太多、企業家發展企業的野心太大——包括他自己。在不斷出現的機會面前,企業可利用的資金、資源永遠是不夠的。
對于現金流,郭廣昌一直認為它代表了企業捕捉機會的能力。“這次金融危機,巴菲特賬上有250億美元的現金,李嘉誠則有1000-2000億人民幣的現金,而復星只有100多億人民幣的現金,這兩個級別基本反映了差距所在,我們還要努力。”
在郭廣昌看來,中國太大、機會太多、企業家發展企業的野心太大——包括他自己。“無論是A股上市也好、H股也好、或者是紅籌也好,包括跟私人資本合作,包括商業銀行合作。”總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做任何事情資源都是有限的,比如人際資源,比如金錢資本。資源分散的前提下,怎么才能讓每一個企業都發展得很好呢?”這是郭廣昌思考的問題。早在2005年,就傳出上海浙江商會欲建民營銀行的消息,當時已任商會會長的郭廣昌就說將先建商會基金,為融資難的會員企業服務。現在他依然為建立商會之間的融資平臺而努力:“我們浙江商會互通的風氣越來越濃厚,大家平時是企業之間的好朋友,當一個企業有困難時,因為朋友之間是知根知底的,這個時候求銀行是不行的,因為銀行永遠是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不能求銀行的時候,你可以去求兄弟,大家會伸出手來幫你。當你要投資一個項目,沒有那么多錢去投資,你可以和大家一起去做。”
不過,這一平臺尚未完全成形,因此,郭廣昌的策略是復星的每一塊都獨立地去對接資本市場,這也直接引出復星自我總結的經驗與教訓,“注重現金流、注重多渠道融資,除了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以外,也注重長期的債券融資。”
譬如今年9月23日,復星集團與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于2003年共同設立的國藥控股(01099. H K)在香港上市,馬云等人入股國藥;9月,復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19億公司債券;復星旗下的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2月,發行過25億企業債。
不過,資本運作在中國仍舊是個敏感詞語,牛市與熊市的變換、交替,產業經營與資本運營互動加劇,無形中放大了多元化擴張帶來的負效應。對此,復星選擇通過增強透明度贏得公眾支持,主動邀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財務報告,郭廣昌認為贏得資本市場支持并不難,“要懂得為投資者創造價值,其次要透明、規范,讓人相信你,愿意把錢投給你。”
早在2004年,外界就已經看到了復星對于利潤的追求,在出售了客車及個別銀行的股份之后,復星集團首席執行官梁信軍表示:“虧本的買賣不是復星的追求。”
同樣,郭廣昌也表示:“我堅信,企業應該盈利,應該創造利潤,企業不盈利就沒有生存和存在的必要。有社會意義而不盈利,那是社會公益機構做的事情。”
不過,他也強調:“一些人講來講去就看出我們很懂資本市場,其實如果離開了復星含辛茹苦地培養這些產業,含辛茹苦地去創造利潤,含辛茹苦地一步步提升我們的管理,資本市場會認可我們嗎?不可能的。”
收購當好股東角色
復星會在短時間內將其自身的民營企業的活力、機制與文化滲透到被投資項目當中,手法頗多,例如郭廣昌常說的:“股權結構也是生產力。”
復星有沒有讓一個投資項目持續升值的能力?按照現在的數據支撐,我們對復星這一能力毫不懷疑。是以國藥控股為例,“6年前我們投資的時候,國藥只有幾千萬利潤。”郭廣昌說,而就在今年上半年,國藥已實現利潤6.48億元。
不過,看復星對被投資項目的支持,除資金注入之外,其表現更像一個“甩手掌柜”。復星自稱不推崇派出總裁、副總裁到被投資項目里“摻沙子”的做法,其實是他也沒有足夠多的人力資源去“摻沙子”。一般情況下,復星只會從集團派出包括財務總監在內的兩三名人員到被投企業。
因此,有復星旗下企業的員工指出,被復星投資后,復星對下屬企業的經營參與并不多。而復星的這一做法,是基于對原團隊的水平、能力及理念的高度認同。
對于這一說法,郭廣昌說這是對復星集團本身的要求:“兩句話:一不越位;二不缺位。”
郭廣昌說,他跟很多被投資企業一直說一句話:復星不可能幫助你來做對的事情,因為在這個行業里,你一定懂得比我多,該怎么去做,這是你的事。復星最主要的功能是讓你少做錯的事情。
復星的這一做法,與做實業出身的很多投資者不同。諸如朱敏,在32億美元將自己的網訊賣給思科之后,成立賽伯樂投資。在投資的企業里,朱敏對自己的定位是共同創始人。企業發展到高速成長期的時候,朱敏幾乎每個星期都要開一次頭腦風暴會。“我不會像財務投資者那樣,每三個月去看一次報表,當然,我也不會每天管著他們,我是跟他們共同患難的兄弟,他們有任何事情都可以來找我。”
但復星通常沒有這種想法,“如果讓我來說‘老娘舅’該怎么做、鋼鐵該怎么發展,是有難度的。”所以,復星依靠專業團隊和組織團隊的方式來幫助被投資企業。
郭廣昌認為,和多元化對立的并不是專業化,而是專一化。“不要自己去經營這些產業,一定要找到行業里最專業的團隊來具體運營。經營房地產,我就要找一個‘萬科的王總’來經營,當然找‘王總’非常困難,但王總第二、第三還是有的”
郭廣昌總是被外界評價“整合”人才很有一套。“很多團隊每個人都很強,分裂后能做得更好。我們4個人(復星的4位創業者)呢,大家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留在一起反而可以做得很好。我始終對自己的不足有充分了解,所以總希望凝聚一批人一起去做事。”
也正因為如此,郭廣昌才選擇了這條看似“捷徑”的路,以復地地產為例,郭廣昌指出,在專業人士的操盤之下,營銷團隊的戰斗力和專業性顯著提升。
同時,復星也會在短時間內將其自身的民營企業的活力、機制與文化滲透到被投資項目當中,手法頗多,例如郭廣昌常說的:“股權結構也是生產力。”
讓經營者參與價值分享,這是復星為其入股的國有企業設計的提升方案,根據不同類型企業的具體情況再區別對待。
復星進入后,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大大小小600多個員工成為股東;在國藥控股這樣的央企里,經營者持股暫時無法推行,便采取相應的中期激勵方式;在豫園商城(600655.SH),一開始推行經營者持股也因體制內力量反對而受阻,于是復星回避存量,先做增量激勵,比如先在豫園的異地擴張公司里推行新制度,逐漸再將一些原來的資產托管過去……總之,“創造價值者分享價值”是復星堅定要注入投資企業體內的文化與制度。
復星賦予被投資項目的價值既以資本又以產業的眼光來衡量,因此,對于復星而言,他們對企業管理能力提升的貢獻其實也不小。當然,復星的快速擴張主要還是由于其投資眼光很準,而這一點是大多數人樂于觀察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