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營管理 > 正文
 

國企改制時如何應對掠奪式的外資廉價并購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7日 01:05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北京報道

  “本輪外資并購,跨國公司采取的手法往往是掠奪式和廉價式。”經濟學家白津夫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必須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未來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三點已
經成為跨國公司目前在中國收購活動的基本要求。”

  在如此不平等條款下完成的并購,其結果必然是,中國民族工程機械自主品牌和創新能力逐漸消失;國內龍頭企業的核心部分、關鍵領域和高附加值如果被外資控制,行業發展必將出現“外大內空”的危險景象。

  國企改制要不要外資并購

  其實,跨國巨頭大舉并購國內行業的龍頭企業并非偶然,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并購重組的一種新趨勢。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并購重組就已經開始發生了戰略性轉變。20世紀80年代的并購重組主要是為了降低和分散經營風險,90年代的并購重組主要是為了擴大企業規模和實現一體化經營,而進入21世紀后的并購重組則主要是以提高核心競爭優勢為基礎的戰略并購。這種并購突出以市場為導向、以高新技術為重點、以增強競爭能力為目標、以強勢企業聯合為特征,加劇了資源向優勢企業的集中,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也改變了國際投資方式。因此,跨國巨頭大舉并購中國行業龍頭企業的行為正是這一戰略并購的具體表現。

  拿機械制造行業的外資并購為例,如果說傳統的合資并購僅僅是為獲得進入中國市場“許可證”的話,如今的合資并購則已經明確為:將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納入跨國巨頭的全球產業鏈,通過合法途徑實現對中國機械制造市場的壟斷。

  面對如此國際購并的大環境和大趨勢,中國的國企改制如何選擇?外資并購還行得通嗎?

  經濟學界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只要是國有企業就必然會出問題,只有選擇產權改革才是解決國有企業問題的根本之策,而產權改革最好是將產權賣給外國公司,據說在國資委內部也有很多人持這種聲音;

  另一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讓跨國公司并購并不是唯一解決不良資產的出路。如果國有企業發展前景良好,過去體制上的弊病應該趁現在的大好時機盡快扭轉。成立國資委的目的就是使國有企業真正有出資人的代表,用市場管理的方式,割斷過去國有企業多重的行政命令關系,通過實施出資人的辦法,使國有企業煥發活力。這本身就是為了使國有企業產權清晰,能夠適合市場經濟環境。

  “現在不少人認為國資委的任務就是應把國有企業滅掉,我認為這種理念是非常錯誤的。這還要看企業的結構,比如搞服裝的、搞食品的、搞零售的,歷史證明,這些行業讓國有企業來管理絕對不行;而象礦山、鐵路、電力、國家電網等,讓私人去搞也是不行的。所以,不能籠統地說國有企業是行或者不行。我們國家是一個工業和科技競爭力相對落后的國家,面對全球化競爭,不能讓產權都私有化,沒有了民族工業,國家經濟獨立就等于是零。”國家發改委體改所研究員高粱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明確表示,國企改革的目的不是要把國有企業滅掉或賣掉,而是要做強做大民族工業。他認為,現在中央提出自主創新,如果這些品牌消失了,創新的主體都沒有了,還談什么創新。

  現實的問題是,中國加入WTO以后,面對開放的國際市場,各個產業都面臨著外部的挑戰。要想保護民族產業,企業不良資產等財務漏洞能否自我填補?如果填補不了,企業在開放市場條件下又如何活下去?

  “如果要對產業進行保護,在遵守WTO法律范圍條件下,財政要有支持力。中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確面臨兩難選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中國當前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是改革。中國如果不改革只保護,死路一條;如果不改革就開放,中國民族產業到最后難免全軍覆滅。

  強勢壟斷危及國家經濟安全

  近年來,《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和《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涉及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法規和辦法相繼出臺。這標志著中國政策的閘門已經打開,外資并購中國企業已不存在任何制度性障礙,外資可以并購的目標企業涵蓋多種組織形式與所有制形態的中國企業上市公司、國有企業以及民營企業。

  不過事實證明,跨國巨頭們在對于中國企業的并購潮中,幾乎都將關注目光集中投向國有企業改制。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地方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對某些國企來講,合資絕對是一條出路。國企必須改制,否則后面方方面面的事情都無法解決。”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指導國企改制的過程中在扭曲的政績觀驅使下,草率選擇讓跨國公司并購龍頭企業的方式來參與其改制。

  “這是當前國企改制中的一種不正常的傾向,如果原國企產權部分或全部轉讓給另外的國企,則被地方政府一些官員認為‘改制不徹底’,‘改了也等于沒改,改來改去還是改到國企的飯碗里’。而跨國公司的財力、技術、品牌等更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睞,同時還可兼收‘引進外資’的‘政績’。”國家發改委研究員高梁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一語中的。

  從近年來外商投資情況看,外商獨資企業比重上升很快,從1985年的0.66%、1990年的不足20%,上升到1999年的38.5%;而從2005年1-10月份利用外資的情況看,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實際利用外資比上一年同期分別下降11.76%和42.83%,而外商獨資企業和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同比卻增加4.27%和43.63%。

  從正式對外披露的30多起外資并購中國企業的案例來看,來自美國企業的并購案件最多,占30.2%;歐盟企業次之,占27.3%;來自東盟國家和香港的企業都占9.1%;日本企業為2例,占6.1%;加拿大、印度等各1例,占3.1%。

  “跨國公司利用資本運營控股并購我國企業后,通過對我國產業尤其是戰略性產業的控制,將可能壟斷或圖謀壟斷國內一些產業。外資控股并購最大的負面效應就在于它可能導致的壟斷。”白津夫分析說,如果外資并購造成壟斷,外商不僅控制國內市場,制定壟斷價格和瓜分市場策略,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損害消費者利益,而且容易制約內資企業成長和技術進步。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士意識到了外資對行業形成威脅的負面影響。國家發改委研究員高梁于2005年12月底在《聯合早報》上撰文稱,“應該反思過度開放的問題”,制定相應對策,給脆弱的國內工業以喘息之機。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36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