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晴發自北京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亞歐間的經貿活動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道路運輸作為歐亞道路運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促進兩大洲的經濟發展上作用舉足輕重。為建立便利的亞歐國際運輸通道,交通部不久前表示,將全方位開放中國道路運輸市場,深化國際合作,加快中國公路網建設。就中國道路運輸行業對外開放的問題,《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中國道路
運輸協會會長姚明德。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的道路運輸行業對外開放現在發展到怎樣的程度?
姚明德:從1988年8月批準第一個中外合資道路運輸企業到2004年底,我國批準立項的外商投資道路運輸企業已有919個,投資總額近50億美元。尤其是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后,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的項目逐年增加。
今年,我國的道路運輸業已全方位對外開放,國家法律政策對外資的進入已無大限制,也就是說,外方可以在中國獨資從事道路運輸業。但是,對我國道路運輸市場來說,對外開放希望引進的不僅是外資,更重要的是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
《第一財經日報》:近年來中國在發展國際道路運輸合作上取得哪些進展?
姚明德:我國和周邊國家的便利運輸主要通過雙邊協定來實現,目前已經和周邊10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汽車運輸協定,和3個國家簽訂了多邊汽車運輸協定。在公路建設方面,我國去年簽署了《亞洲公路網政府間協定》,去年12月批準了《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
《第一財經日報》:目前制約中國發展國際道路運輸的瓶頸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姚明德:我國的國際道路運輸面臨著許多挑戰,比如與周邊國家政府間簽署的汽車運輸協定、協議等內容還不夠完善;口岸基礎建設薄弱,部分通往口岸的公路技術等級低,站場設施陳舊,不能適應出入境運輸發展的要求;存在一些非物理性障礙,增加了運輸成本,降低了服務能力。
非物理性障礙指的是過境手續繁雜、法律法規的不一致、資金短缺、貪污腐敗等。為減少非物理性障礙,國際道路運輸聯合會一直在推動中國加入國際便利運輸公約。對此我們也在商討當中。因為盡管在國際便利運輸公約下,多國道路運輸能減少成本,提高通關效率,但如果只是在兩個交界國間,和雙邊協定相比,在便利運輸公約下將繳納更多的運輸單據費用,反而會增加運輸成本。
此外,推動我國國際道路運輸事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對運輸企業人員的培訓。現在我國在黑龍江和新疆的國際運輸市場所占份額很低,我們出口的貨物還需外國的車輛來運,原因就是我們的管理和人員素質跟不上。
《第一財經日報》:為提高中國道路運輸企業的國際核心競爭力,你們協會能做些什么?
姚明德:現在中國道路貨物運輸企業的現狀是多、小、散落。平均一個道路貨物運輸企業擁有不到兩輛車。道路運輸協會正在給企業評定等級,其目的是以等級來標志企業的實力,推動道路貨物運輸企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
另外,協會強調提高道路貨物運輸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開展技術咨詢、人員培訓等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現在企業正在進行改組改制,協會將為這些企業提供經驗交流信息溝通的平臺。插圖/蘇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