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營管理 > 正文
 

中外管理:技術型經理人如何被動轉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8日 15:17 《中外管理》

  有多少經理人真能夠按自己的“人生規劃”走完人生?

  不確定性,才永遠是生活中的必然因素,包括職業生涯。

  于是,我們在職場上難免要面對“突如其來的取舍”、“毫無準備的變動”與“并不情愿的轉型”。

  這一切,也許是因為你的業績突出,得以“技而優則仕”,一步登天;也許是因為公司在經歷戰略巨變或發生并購,“船上”的你身不由己;也許是你的復合潛質被老板發掘,對你有心栽培,另有重用;當然,也可能,是主管在變相逼你走人……

  不管是哪種情況,你都必須思考:你是否就此放棄已然熟悉的領域;你是否相信現階段自身在陌生崗位上的潛質;你是否能夠承擔拒絕轉型所引發的后果……

  這種職業生涯的被動轉型,沒有主動跳槽的瀟灑,沒有步步高升的豪邁,沒有志在長遠的醞釀,有的更多是當機立斷的抉擇與挑戰。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著力于打造基于市場需求的技術競爭力,這類機遇或困擾正在更多地聚焦于技術型、專業型的經理人。

  于是,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是迎戰?還是固守?如何的考量?怎樣的心態?如何的準備?怎樣的規避?

  成敗在此一念。

  盧朝霞 沒想到的十年營銷

  莊文靜 鄧波

  初次見到東軟股份高級副總裁、運營總監盧朝霞那天,她患了重感冒,嗓音沙啞。可她依然如約接受了我們的專訪。當采訪已經超時,她卻“出人意料”地對照著提綱提醒我們:“這個問題你還沒有問呢……”

  盧朝霞的與眾不同遠不僅于此。

  當你將履歷表上“女,計算機應用專業碩士、教授”與“營銷副總”這兩個看似互不搭界的概念聯系在一起時,對盧朝霞已不由得刮目相看。更況且,正是這個書齋出身、技術背景的女教授,首先在東軟倡導并提出了“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經營理念,于是才有了今天四處“數字圈地”的東軟。

  而眼前的盧朝霞,一身黑色職業套裝,端莊而干煉。她身上濃重的書卷氣,仿佛一位可親的師長。一時間,我無法把她與印象中口若懸河、八面玲瓏的銷售人員聯系起來。

  而鑄成一系列并非水到渠成的對接,連她本人當初都沒想到。

  生活在得失之間

  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盧朝霞,有著那代人共有的特征——上山下鄉、經歷豐富。插隊的經歷,不僅塑造了盧朝霞能吃苦的性格,“同時造就了我理解他人,以及與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溝通能力。”

  1978年恢復高考,盧朝霞即考上東北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后直接留校。繼而,又考上本校研究生。而立之年的盧朝霞似乎開始苦盡甘來。殊不知,這“甘”總是來得如從天降,讓人措手不及。

  盧朝霞研究生畢業后,“正好”趕上攀枝花有限公司計算機管理系統工程。這個項目在1985年就投資了一千多萬,而它的項目組副組長和總體技術負責人正是盧朝霞。

  這個項目歷時四年多,由于長期奔忙,盧朝霞得了急性腎炎,臥床不起。隨之而來的“863高技術工程”又非邀請盧朝霞出馬不成。面對這個國家級工程項目,盧朝霞還是決然參與了。經過教學、科研的十年鍛煉,盧朝霞被破格提拔為教授,成為當時東大最年輕的女教授。

  盧朝霞在訴說自己走過的足跡時,一直同時動筆“默寫”著自己的履歷,嚴謹的態度可見一斑。這不,她就從工作簡歷上找到疏漏的地方:“你可能會發現,我怎么沒有生孩子的時間?”問得記者都一愣。

  回憶自己的失與得,盧朝霞多少流露出了些許遺憾,雖然她并沒這么說。“我們這屆很多同學都出國了,還有1/3的人在國外當了教授。”畢竟,出國和讀博曾是她最初的夢想。“實際上生活就是這樣,有得就有失。”

  被“拉下了水”

  1995年初春的一天,東北大學主管產業的副校長找到已是東北大學管理與控制中心主任(實際等同于公司的總經理)的盧朝霞:“學校里面要造軟件‘產業大船’,劉老師(劉積仁在東大的尊稱)希望你能到他那里去。”言語中充滿了期待,“劉老師特別需要像你這樣既懂技術、又懂管理,同時還能帶領團隊的人才。”

  盧朝霞沒有馬上答應,只說“回去考慮一下”。結果和管控中心的同志們一商量,大家幾乎都反對:“我們的日子過得挺好的,為什么要過去?即使再好不也是‘寄人籬下’?”大家“寧做雞頭不當鳳尾”的意識很重,盧朝霞也很猶豫。

  半年過去了,東北大學校長又找到了盧朝霞,和她講了學校的策略和對她的期望。之后,盧朝霞去見了劉積仁。

  至今,盧朝霞清晰地記得劉積仁的那些話和情形:“‘盧老師,你過來吧!我就想把咱們的產業做大,我很需要你的加盟。’那時,我對國外國內的情況也稍有了解,大型軟件的公司還很少。所以,我從心里也想做一番事業。”

  “劉老師隨后問我對工資、待遇、股份之類有什么要求,我說什么要求都沒有。劉老師說:‘你能不能早點來?’”就這樣,算是“下海“了。

  1995年年底,盧朝霞走進了東大阿爾派(東軟的前身),坐在了營銷副總的辦公室。

  轉型之痛

  作為當年“東大三顆星”之一的盧朝霞,在已經成為一系列榮譽、光環籠罩著的學者、專家時,從沒有想到自己會在營銷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

  其間的困苦與壓力,一天一天強化著她堅強、沉靜、厚積薄發的性格。

  記得在《聯想風云》里記載了柳傳志的一段內心獨白:我40多歲創業,然后去一家公司推銷產品,結果被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趕出門外。當時真是百感交集。

  “我也有過類似經歷。那一刻,真的想找個地縫鉆進去。”盧朝霞毫不諱言。沒有哪個營銷人員沒有經歷過這一幕。1996年,盧朝霞出差在外八個多月。那時候因為公司還不太大,客戶有很多是電廠、水電廠,這些廠子又都在山溝里。“尤其是夏天,做當地的公共汽車,前面是抱著雞的、后面是抱著豬的老鄉,很多的人擠在一起,一坐就得幾個小時……”

  為了公司入圍電信“97”工程,需要見電信公司的一位處長,聽說他在湖南,盧朝霞就一路追過去,在飯店大堂苦等了六七個小時也沒等到,第二天早上接著等,終于等到了。但人家又沒有時間。于是,托人打聽得知他要飛往別的城市,又趕緊買和他同一航班的票,和別人換了座位,才終于能和這個客戶交談。在3個多小時的飛行中,感動了這個客戶,拿到了“97”工程入場券。

  當然,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即使今天,盧朝霞說到動情之處,還是落淚了。雖然她很快就讓自己恢復了平靜,但那個瞬間還是把我們感動了。

  盧朝霞遭到客戶冷遇后,并沒有追念自己的書齋生活,當時腦子里只有一個想法:怎么樣才能讓這個客戶理解你呢?“你和客戶之間的關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你不能拿平等的概念來衡量市場經濟、來衡量買方和賣方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對于在當時概念超前的軟件產品更是如此。”盧朝霞雖然是坦率直言,卻也出于百般無奈。

  比技術更重要的

  盧朝霞說:“過去很多軟件公司都認為技術是第一位的。但實際上公司在每個階段的時候都有不同的發展定位。那么,此時企業最關鍵的戰略定位是什么,就決定了什么是最重要的。”

  而1996年東軟成為了中國軟件第一個上市的軟件企業,銷售指標的壓力可想而知。

  那為什么劉積仁會認準讓“技術型人才”盧朝霞做營銷呢?

  今天,盧朝霞在言談話語間,依然很欽佩當初劉積仁的決定:“劉老師用人用得真是比較高明的。你想,在一個軟件公司當中,你怎么能夠把好的產品、好的概念賣給用戶?這本身就需要架設一座技術和市場的橋梁。尤其做軟件銷售,不光是要懂市場策劃、銷售技巧,還要懂技術,懂行業知識,還必須要有讓客戶信服的溝通能力。因為,做軟件營銷和做其它產品不一樣,軟件本身有很多地方都是看不著,摸不著的東西,你很難描述,所以它真是需要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人來做。”如今,盧朝霞甚至會得意地打趣說:“即使讓我給農民推銷軟件,也不會有溝通問題。”

  造出來的復合型人才

  當問及盧朝霞,復合型人才能否培養時,她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覺得是環境造就人,人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我想復合型人才應該是在技術、管理、溝通等很多方面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有些人老覺得自己不喜歡跟別人溝通,不能做銷售,性格不適合,實際上這就是自我設限的結果。許多溝通是需要以心交心的真誠互動,有時一個短信、一個電話、一個小小的聚會或者活動,就能夠彼此了解 互相信任,客戶處得像朋友一樣。”最近,盧朝霞在學打高爾夫,胳膊曬得比較黑,她一邊讓我們看,一邊笑稱:這也是為了和客戶交流方便。

  殊途同歸,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達到同樣的目的,關鍵是你是否發自真誠,感動了你的客戶。盧朝霞正是在市場中懂得市場,駕馭市場,享受市場帶給自己的東西。

  盧朝霞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復合型人才。從她身上我們能感受到:第一,能屈能伸,堅韌;第二,善于換位思考;第三,樂意并且善于與人溝通,包括與客戶溝通和下屬溝通;第四,積極的開拓精神。

  信任嫁接忠誠的力量

  作為高級職業經理人,轉型后必然會面臨著更復雜的挑戰,會不會出現與上司的嚴重沖突呢?

  盧朝霞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回想了一下:“我也覺得很奇怪,我倆(指與劉積仁)看問題,從來都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有過什么分歧。可能女同志多少會有一種‘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心理吧(笑)。‘嫁’到這個企業里,忠誠度就非常高。而且女性非常敏感,對于與人相處、市場變化、對客戶的感覺,都比較準確。”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女性的優勢,使得劉積仁、盧朝霞成為了東軟的“黃金搭檔”。

  “信任是最大的鼓勵。我覺得信任、理解和挑戰,才能使人保持激情。”

  盧朝霞曾經有很長的時間非常低調,從不接受媒體采訪。但劉積仁對盧朝霞說:“你做銷售工作,一定要主動出來。”于是劉積仁請盧朝霞作為東軟的形象代言人,做了電視廣告和平面廣告。其用意也是希望更好地與客戶之間建立信賴感和親和力。

  又“被動”了一回的盧朝霞在言語中,充滿了對劉積仁的尊敬:“也正因為劉老師的大度,才能成就這么大一番事業。我負責的許多事,劉老師都不管,非常信任我。這一點是對我自己發展和創新的一個最大的激勵。”

  不想再“被動”

  今天,盧朝霞依然在為劉積仁給她的神圣使命——“再給東軟多開墾幾塊好地”而奮斗。她一年中有8個月的時間在北京,有兩個月的時間在全國各地跑,只有剩下的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回到沈陽,與家人團聚。

  盧朝霞有一個愿望:她希望自己50歲退休(雖然可能依然“被動”放棄)。用盧朝霞的話說:“IT行業是一個非常‘摧殘’人身體的行業。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競爭太激烈了……”盧朝霞近來身體著實不好,“一個人生活不規律,饑一頓飽一頓,有時回去就吃袋方便面……”

  每當盧朝霞快撐不住的時候,提出想換一下角色,做一些稍輕松的工作時,劉積仁就會給她鼓勵:“你還要繼續干下去,你越工作就越年輕。”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盧朝霞認為是對她的鼓勵和認可,覺得真的又年輕了。

  今天“被動”了半生的盧朝霞,非常希望能夠再次轉型,因為她實在太累了,“營銷鐵娘子”想退居幕后了。那時,她希望可以給企業做做策劃,帶帶新人。

  盧朝霞甚至還想到:也許有一天,自己或許可以寫本書,寫個劇本,甚至是由自己主演,講述一個自己與東軟的故事。畢竟盧朝霞將最好的青春歲月都留在了這里。

  那時,她可以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

  這一回,盧朝霞能如愿“主動轉型”嗎?

  技術專才 轉型何必“被動”?

  程社明 楊潤宇

  為何是技術骨干?

  不錯,技術型人才轉向做管理崗位,這是當前的一個趨勢。為什么會這樣?

  十多年前,在產品短缺時期,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把產品以最快的速度、較低的成本生產出來。因此,生產型人才是此時企業最受歡迎的人才。而隨著產品供過于求,勢必會造成大量的庫存積壓,這時能夠把產品賣出去的銷售人才就成了企業最需要的人才。而當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時,企業發現需要的是團隊的建設和整體的經營策劃時,綜合型的管理人才就成了企業最需要的人才。所以,一大批技術型人才、專家將走向管理崗位,負責帶領團隊在市場上拼搏。

  基于這樣的認識,就需要許多技術骨干從被動轉型向主動轉型做準備。這種準備不僅是新專業知識上的學習,而更多的是要從心理上準備好。

  技而優則仕?

  我們不妨觀察一下,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我們身邊的領導,又有多少不是從業務工作轉型到管理工作上來的呢?

  因此,技術型人才在企業中,成長的空間是更為廣 闊的。一方面,你可以走技術路線,甚至你可以做到總工程師、總會計師等等。你也完全可以隨著企業的發展,在企業迫切需要綜合型管理人才時,臨危受命。

  在轉型時,你要考慮到:新技術與更聰明的人才會不斷涌現,而具有領導能力的管理者卻是需要長期培養和磨練的。因此,當企業希望你從技術型人才轉型為管理人才時,你不妨將它看成一次挑戰自我的好機會,也許你會發現另一片天空。

  在這里,你還要考慮到對家庭和生活狀態的影響。做管理工作以后,也許要經常出差、開會,甚至還會有一些商務活動,這都需要先和家人溝通,獲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體力上也可能會有一個新的要求,比如說開會比較多,跟別人談話比較多,這也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

  當然,技術人才中也不乏“技術狂人”。他們只對技術感興趣,甚至癡迷于此。那你就堅持自我追求,但要做好如不能在原企業繼續自我,也要有流動到其它公司繼續圓夢的準備。

  轉型成功了嗎?

  優秀的技術人才轉變成優秀的管理人才,往往是出于老板的意愿。這里既體現老板的信任,但又有可能存在一些風險。因為做管理型的人才,需要跟團隊打交道,需要處理更多的人際關系,這對于以前主要是跟專業打交道的技術型人才來說,可能會有一個艱難的適應過程。

  因此,在與老板的博弈中,轉型的人才要認真考慮清楚:自己走向新職業時的成功標準是什么?也就是說,當你從一個技術型人才轉向管理型人才時,在多長時間內,取得什么樣的明確結果時才算是成功了?經過思考,確定自己的成功標準之后,你自然就能夠心情比較舒暢、比較有把握地從事新的職業。這個標準,只要自己感覺好就行。

  轉型等于放棄專長?

  從技術人員轉變成管理人員,也并不是一定要你和技術“一刀兩斷”,你依然可以保留對技術工作的興趣。因為,即使做了管理工作,我們仍然會離不開對技術工作的了解,而且正因為你有技術優勢,才更體現自己的管理優勢——你的技術知識和技術能力,作為你做正確管理決策的基礎。但需要注意的是:你要認清自己的新身份和新角色。

  技術與管理是可以兼容的,也是需要過渡的。直到有一天,你確認自己已經完全接受和適應這個轉型,你就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管理上了。

  所以,從技術型人才轉向管理型的人才,你不僅要及時學習管理知識、領導藝術,還要給自己一個適應的過程。當你明確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方向,從中得到了收獲時,一切心理壓力也就迎刃而解,可以更加由衷地馳騁于這個新的職業了。

  是職業經理人 就要學會轉型!

  曉 莊 孔 龍

  轉型必然,心態第一

  面對變化的環境或者轉型時,每個人通常會有四種選擇:要么適應環境,要么改變環境,或者是選擇逃避,再有就是抱怨。前三種態度都有其可取之處,唯有抱怨是永遠無濟于事的。

  即便是老板,也會有很多的“身不由己”、“欲罷不能”,何況我們受雇于人的經理人呢?無疑就更要保持一種時刻準備適應變革的心態。隨著企業的發展,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職業經理人的轉型,都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其實職業生涯轉型,也同時是一個經理人從專業化走向職業化的過程。因此,我們不要迷戀于自己過去的輝煌。

  只有擁有了積極的心態,在面臨突然的職業生涯變動時,不管是拒絕,還是接受,我們才不會大亂方寸,不知所措。

  積極心態源自獨立人格

  就職業經理人而言,積極心態的養成,首先需要具有獨立的職業人格。

  當你迫于外界環境而不得不轉型時,如果你總覺得自己為企業付出了一切,可企業卻對不起自己,是老板故意刁難自己,這其實就是不具備獨立人格的表現。

  什么是人格呢?日本京瓷老板稻盛和夫的一句話很深刻:人格是性格與哲學的結合。而在我國乃至亞洲文化,欠缺的都是對于獨立人格的培養。

  西方這方面就比較好。比如:號稱一代雄獅的英國抗納粹首相丘吉爾,在二次大戰剛結束,英國老百姓就把他競選下去了——這在東方是不可想象的事。當手下向他報告這個“壞消息” 時,他正在洗澡。手下本以為對選民的“忘恩負義”,他一定會大怒。結果丘吉爾得知后,只是說:“這就是西方的民主。”然后繼續洗他的澡。這就是具有獨立人格的表現。既然你是這個職業,就需要接受一切基于職業規則的結果。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更是如此,它需要經理人更堅強、更敬業、更精細。

  能屈能伸、能上能下,才是具有獨立人格的表現。我們做了職業經理人,就要不管面對怎樣的挑戰,都能從精神上堅強起來、振作起來。

  接受,也是一種人格

  人格,并不等于永遠以自我為中心,永遠不妥協。

  其實恰恰相反,能夠高瞻遠矚,積極面對現實,也是一種人格。韋爾奇的新著《贏》在談到并購時就提出:當你所在的公司被并購時,經理人肯定是被動的角色,因為這是董事們決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就是顯出一百個不樂意的樣子,老是苦著臉、怨天尤人,除了早早登上裁員黑名單,進而使自己更加怨氣沖天之外,還有什么用呢?韋爾奇的建議是:在現實中,這時候你必須要呈現一副早就盼著這一天的樣子,去擁抱它。

  這或許顯得并不完全真誠,但這能對自己有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進而會使你在新環境下迸發出真正的熱情來。反之,如果在突如其來的變故面前,你過于遷就自己不愿意改變的本能,那你的熱情就永遠出不來。你在新的環境變動下,就肯定沒有機會。

  抉擇前,先認知自我

  除了心態,經理人還需要一系列現實評估。

  職業經理人在面對轉型時,首先要對自身進行素質的評估:自己是否具備新崗位所需要的素質。素質并不等于知識。知識和能力可以獲取,但素質是日積月累的個人特質。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古訓傳頌至今,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知己呢?有時候,人對自己的認識不一定是正確的,也許別人看你才是正確的。因此,不要太自信,尤其在轉型這個問題上,更不要太自信,也許別人看你可能更客觀和準確。

  當我們面對變革時,當外界要讓你做一件全新的事情時,每個人閃現的第一個念頭往往都是拒絕。也因此,你在想表達拒絕時,要冷靜考慮自己是出于自己的能力、特點真的與新崗位不適合,還是僅僅因為惰性和本能。

  所以不要不假思索地認為這是自己的一個損失,反而可能另外打開一片天地。

  但自我準確認知,依然是最重要的。古人強調“反求諸己”——不要總歸咎于外界的因素,而要每每反躬自問:自己哪里還可以做得更好——這是很深刻、很有效的

人生感悟

  那么我們該如何認識自己呢?

  首先,是要考慮自己的資質。不管你現在是不是在轉型的階段,自始至終都要考慮一件事:不斷地觀察自己,感悟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喜歡干什么、想干什么、會干什么、能干什么——這將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命題。

  我們身邊常有一種以名利為目標而什么都想干的人,這種人也通常什么都干不成。因為什么露臉的事都想干,就說明你的追求不是基于自身,而是受誘于外界。而如果我們在做事時總在想目標和收獲的話,就很容易心浮氣躁、左顧右盼。因此,在你想干些什么,并且會因此獲得什么之前,更應該想你發自內心想做什么,同時你自身適合做什么。

  其次,我們應該在了解自己資質的基礎上,再設定自己的目標。當你把兩者結合起來后,你就會逐漸擁有一種顯性的東西,這就是能力。

  在改變自己習慣的工作內容、環境、節奏時,人難免都會焦慮。而這時最重要的就是,區別焦慮的根源是惰性,還是資質。如果是前者,我們就要敢于去挑戰自我。

  繼而評估風險承受力

  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另一個現實就是要考慮:我為什么要在這個企業工作?是為了理想,還是為了生存?而隨著你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你的選擇可能也會不同。

  比如說,如果你還比較年輕,又沒有家累,你可能“敢于”拒絕這種變動——因為你隨時可以跳槽走人,另尋新路;你也可能“敢于”接受這種變動——因為你的職業還沒有定型,也輸得起。但如果你已經步入中年了,你可能更多只能被動接受,因為你已經“失業”不起了。

  基于此,當你選擇要接受或者是拒絕這個轉型時,你就要進一步考慮:兩種不同的后果會是怎樣的?這些后果我真的能承受嗎?這就需要做一個風險評估。再下一步,如果你接受轉型或者是拒絕轉型,你有哪些資源或需要獲取哪些資源,以支持你走好后面的路?這就是資源評估。

  然后評估環境

  評估完自己之后,我們需要評估的是你所供職的企業。這里包括評估:企業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是怎樣的,比如是初創期、成長期,還是成熟期。更主要的是:企業未來的走向是怎樣的。除了企業大環境,還有就是職業小環境。比如:新崗位的職業環境會如何?未來共事的及業務往來的人員是什么狀況等等。當然,相對于認知自我,判斷企業前景的不確定性更多,風險也更大。

  要化被動為主動

  所謂被動轉型的核心命題,其實就是:如何做到“心不想”而“事成”?

  面對轉型,第一,職業經理人要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選擇”,變“不想”為“想”。

  第二,要相信人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要學習女性超過男性的一個優點,那就是:忍耐力強。

  第四,要善于揚長避短,然后再適時適當地補短。

  第五,要勤奮多思,多多尋求解決的方法。

  第六,要善于借助外力。

  (本文內容均采編自奇正管理俱樂部活動現場研討觀點。)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