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中國制造正在悲慘增長 利潤向境外轉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8日 15:05 《中外管理》 | |||||||||
趙曉 “中國制造”正在悲慘增長 最近,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江蘇家電企業小天鵝今年上半年銷售高速增長,銷售額高達60多億,但利潤只有區區幾千萬,幾乎牙縫一松企業就將掉入虧損的深淵。
小天鵝的情形也是當下整個“中國制造”的情形。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和去年相當的高速增長,工業增加值更是同比狂增16.1%。但奇怪的是,工業企業的利潤卻大幅下降。 國家統計局1-7月份數據顯示: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1228億元,同比增長55.5%。如果再考慮到各行業均衡利潤增長的局面已不復存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除石油、煤炭、化工、有色金屬,鋼鐵等五類與能源原材料相關的行業外,其它34個行業利潤增長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利潤整體增幅比去年下降19.1%。 增產不增收乃至賠本賺吆喝的增長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悲慘增長”,而“悲慘增長”將是難以持續的。 價格傳導失靈導致悲慘增長 檢討中國工業企業利潤的下滑,一大原因是資源價格上升侵蝕下游利潤導致的“剪刀差”效應。 目前,隨著上游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揚,下游利潤正大量向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等上游行業集中,下游加工制造行業卻因市場競爭或政府限價,無法進行價格傳導,造成利潤下降甚至虧損。 2003年11月以來,工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差距一直保持在4個百分點以上,由此造成工業品出廠實際價格收縮。 七月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產品價格中,燃料動力類、黑色金屬材料類、有色金屬材料類和化工原料類購進價格分別比去年同月上漲了15.6%、8.7%、14.5%和8.4%。其中,原油出廠價格比去年同月上漲31.4%,影響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1.1個百分點。汽油、煤油和柴油出廠價格分別上漲22.5%、18.3%和20.1%。 資源性產品價格節節上升,而制造品價格無法上升,如此好比是一把巨大的剪刀,將下游產業的利潤大量向上游產業轉移,相當一部分下游企業卻陷于“悲慘增長”。 境內利潤正在向境外轉移 假如中國經濟是一個封閉循環,則多少還有可欣慰之處,因為“肉爛在鍋里”。但事實上,中國經濟是一個開放經濟。從整個開放經濟的角度,中國資源有進有出,但整體上是資源凈進口國和制造品凈出口國。因此,上游國際資源和能源價格的上升,總體上侵蝕的是下游“中國制造”的利潤,導致的是境內利潤向境外轉移,“中國制造”的投資收益率急劇下降。如不能改變這種局面,投資者投資的信心最終將崩潰,從而引發企業發展的停滯,經濟增長的失速乃至危機。 警惕中國經濟增長的粗放! 上述危險確實是存在的。 第一, 中國的資源特別稀缺,大多數的人均資源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1/3,因此中國難以改變資源凈進口的局面。 第二, 中國經濟為典型的粗放增長,單位GDP的資源消耗遠遠高于國際水平,更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在上述情況下,資源品與制造品的“剪刀差”趨勢不改變甚至更趨嚴重,中國企業就只會變得更被動。如果再考慮到人民幣有可能繼續升值,從而進一步削弱“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則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危險之境。 前蘇聯的經濟規模曾經達到美國的70%,但突然崩潰了,原因在于其單位GDP的資源消耗是美國的3倍到5倍,因此無法長期同美國競賽。亞洲各國在增長很快的情況下突然遭遇危機,根本原因也在于經濟增長的粗放。 中國目前經濟增長的粗放增長程度不僅高于亞洲金融危機各國,甚至高于前蘇聯和中國文革時期(王曉魯,2005),中國人有什么理由斷言自己的經濟一定不會步前蘇聯和亞洲各國的后塵呢?顯然,中國是到了徹底反思并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時候了! (作者系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