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出門了 海外并購來到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8日 14:42 《中外管理》 | |||||||||
金巖石 當三國時代到來…… 任何產業的周期都要經歷從春秋到戰國再到三國的過程,也就是說,一個行業是最大的三家企業控制70%的市場份額,余下的30%由小企業控制,這些小企業每天都有可能死亡。
在一個行業的春秋時期,企業各干各的,每個企業都活得很好,正所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但好景不長,很快就會展開戰爭,進入戰國時期,戰國的結果是三國鼎立,產業趨于成熟。可以說,任何產業都是在大多數企業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成熟的。而并購則是企業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不斷新生的結果。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當你知道企業早晚要死的時候,你有兩種選擇:一是通過并購脫胎換骨,一是干脆賣給別人。 所以并購不神秘,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個必然選擇。這也是傅成玉、張瑞敏等經營者們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企業在經歷春秋、戰國之后,到了三國時期,這時的必然結果是三家企業都不賺錢。因為只要這三家企業把價格拉上來,就會有一大堆小企業以低價進行競爭,就會再度回到戰國。 所以這三家企業只能把價壓低,這樣的結果是當產業的生命周期衰退的時候,一年之內就會把前幾年賺的錢都賠掉。如果在這個時期企業活了下來,就還有機會再賺幾年,然后再準備賠掉。 也就是說,企業真正的暴利時期是春秋和戰國時期,成熟企業的利潤率也就只能比銀行利潤高一兩個點。而企業能不能盈利取決于借銀行多少錢,如果負債高,企業就必然走向死亡。 并購,以逃脫周期性死亡 在投資銀行家的眼里,企業只要經歷了春秋戰國之后的國內產業整合,就一定會進入國際。企業是沒有國界的。在那些已經全球化了的行業里,中國公司別無選擇,跨國并購是必然的。這樣才能夠維持一個周期不死。 具體到一個企業如何進行跨國并購,簡單講,自己得知道你是誰。你在產業里是強秦,還是弱燕?如果你所在的產業在下坡,那在這個產業里怎么玩都得死,除非通過并購逃出這個產業。每個企業家應該想三五年后你所在的行業是什么樣,或者認命被買,或買別人,弄一個能活下去的企業,把自己脫胎換骨。 所以每個具體的并購都是改變市場地位,用買活的東西來抵消自己內在的死亡。雖然有時并購可能是陷阱,但你卻不得不跳,因為你已經到了絕處。如果是優秀企業家,應該爭取將自己企業的生存空間,放在一個行業和產品和企業的生命周期來考察,什么時候應該并誰,買誰,什么時候應該賣給誰。 每個企業都有周期,包括:產品、經濟、產業的生命周期。在三個周期中,通過并購來經營周期。正如馮侖所說:企業有四條命,分別取決于政府、自然界、技術創新和周期。政府、自然界、技術創新讓你死,你都無法逃脫。你惟一能克服的,就是周期。如果是周期讓你死,想不死就要并購,要在同一個組織平臺上獲得新生,再經歷一個新的春秋、戰國、三國,周期往復。 吸引外資越多,越要跨國并購 跨國并購其實真正的背景是國際資本流動。 現實的情況是,隨著外國資金進來,你就得出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市場一體化。從2002年始,中國市場成為全球吸引FDI(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地方,每年在600億美金以上,連續3年世界第一。 而據統計,過去30年世界FDI的70%是通過并購實現的,在中國目前這個數字只是30%,也就是進來的600億中有180億是來收購中國企業的。如果是70%(就是400億)的國外資金是用來收購中國企業的,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十年之內外資會把全中國都買光,這是很可怕的事! 所以,他們過來,我們就得出去。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根源,就是外資的進來。未來5~10年,是中國經濟全面國際化的時期。 我們應當看到:全球資本市場已經挪到中國,很多行業將來很可能沒有中國企業,比如:汽車業、彩卷業、化妝品、照相機、手表等行業。跨國公司正在中國上演新時代的“甲午海戰”。 中國的高速成長使許多企業不得不做出選擇,或者選擇做一個已經被外資占領的產業,或者殺出去,像聯想、海爾、新中基那樣。 所以,跨國并購將不可避免。 弱勢跨國并購的三大陷阱 在最近發生的幾次跨國并購中,中國企業總體是處于弱勢的。在這種類型的并購中,如下三個方面是中國企業往往容易忽視的。 第一,大家往往不能理解跨國并購中的政治博弈。中海油的案例就說明了跨國的大并購不可能沒有政治。通過資本市場的并購本身,就是政治博弈。 大的并購不僅要考慮技術因素,還要考慮外交和政治,必須有政府公關。所謂投資銀行業務,就是投資+銀行+政府公關三種角色。所以中國企業一定要意識到:跨國并購非常容易涉及政治和外交。 第二,注意金融陷阱。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沒有負債,按凈資產收購企業,就是同時把資產和負債都納入自己的經營體系中。尤其要注意的是:當企業發生重大變化時,企業目前的信用額度隨時可能被中止。按照一般的邏輯,收購一個100億的企業,如果它有30億是負債,人們往往認為70億就可以收購,因此為這70億用了所有的信用額度。但你必須考慮的是這30億的信用額度如果沒了,你必須有替換機構。如果你是國內并購,銀行還信任你,你還能拿到。但到了國外,你可能就拿不到了,因為中國的金融機構還沒有國際化。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隨時都可能陷入這樣的陷阱。 比如:中海油本身的市值220億,如果用180現金收購優尼科之后,假如市值是400億,如果中海油不是在香港上市而是在國內上市,就很可能陷入破產危機!因為優尼科本身的負債是40%多,如果3個月后,優尼科原來的債權人索債和信用額度中止,中海油就必須有80億現金!當你缺錢的時候,一分錢就能難倒英雄漢,讓你陷入破產危機。 第三是經營陷阱。收購國外企業,比同類中國企業要便宜很多,因為國外的破產制度很強,企業面臨破產威脅就得賣。但在日常經營中,企業為了少交稅會加速折舊,這使得企業越老,實際資產就越高于賬面資產。而且國外企業有很多都是百年品牌,無形資產也往往會低估,甚至用它實際價值20%的價格就能收到。 但是,經營這樣的企業所需要的管理能力,比國內企業要強很多。 你如果不能迅速完成轉型,不能迅速把國內企業的優勢和當地的劣勢進行整合,你的企業會迅速陷入經營危機。如果外國人能把企業順利經營它是不會賣的,尋求被并購,就說明在經營中他們有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難。 所以中國企業在收購的時候首先必然要先問一個問題:假如我是對方,我為什么要賣企業?要知道,在國外賣掉一個企業,所得的錢中交稅占了大頭。這只能說明:這個企業繼續經營下去的代價是他們不愿付出的。如果他們的困難正是你的優勢,跨國并購才能真正得到成功。只有你有理由證明你一定比他經營得好之后,你再行動。 (本文作者系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