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營管理 > 新浪財經管理專欄_佐佑顧問 > 正文
 

佐佑顧問:制度-機制-體制 換個角度看企業三制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3日 13:17 新浪財經

  文/佐佑顧問

  中國企業的具體問題很多,多到無從分析、無處下手。其實歸結起來,無非體制、機制、制度這三樣東西。“三制”不是三個層次,是三個維度,三位一體。體制以產權為主題,以治理結構為主要內容,解決的是企業的利益格局問題。機制以經營為主題,以激勵(約束)機制為主要內容,解決的是企業的動力和活力問題。制度以管理為主題,以人力資源管理
為主要內容,解決的是企業的能力和效力問題。

  好的體制,確保好的戰略決策;好的機制,確保好的戰略執行;好的制度,確保戰略執行到位。三者有機互動,促進企業良性經營、持續發展。最理想的狀態是,企業在這三方面不僅面面俱到,而且和諧一致。由于國企和民企從起點到進程上的差異,我們分別用“三制”框架來分析這兩類企業,希冀多一個角度來思考、理解和解決企業問題。以“人為本”為前提,我們將“三制”的核心主題定義為“人”。

  一、以“三制”看國企

  1.主線:制度-機制-體制

  從國營單位到國有企業再到國資企業,國企一直處于改革之中。先是強化制度建設,如全面質量管理等;后是探索機制改革,如承包制、經濟責任制等;再是嘗試體制改革,如股份制、上市等。其中的主線是“制度-機制-體制”,制度效應遞減時,重點突破機制;而機制效應也不明顯,體制改革就提上了議事日程。似乎體制是更重要更關鍵更根本的,后來思路就聚焦到私有化了。由于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屬于國有獨資性質(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的國企,國有資本退出和國企改制遠非簡單的經濟行為;體制改革可能引發的人員下崗等不穩定因素,也都影響著國企改革的先后順序。從國家經濟戰略高度,對國企分類進行體制改革,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中小企業國資退出,管理者、員工持股;大型國企股份化、上市,引入市場化、社會化股東;涉及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行業企業,則國家控股或國有獨資。目前,國有銀行也已進入股份制和上市的倒計時階段。

  2.體制與機制互動互促

  改制上市似乎是國企改革的最優目標,政府也致力于把大型國企推向資本市場。通過股份多元化,尤其是境內外上市,建立起較為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股東會、董事會、經營層,形成相關利益群體利益協調一致的格局,從根本上確保股東投資回報最大化。但實踐證明,上市國企并不一定業績優良。而沒上市的企業卻不見得做得不好,甚至于做得非常出色。若體制不是原因所在,那原因何在呢?有人歸因于企業家的事業心和能力,這樣的企業家可以突破體制障礙,創建高效的激勵機制,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但企業家畢竟是人,人就有七情六欲,人就有生老病死;站在國有資產所有者角度,如何規避企業家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所帶來的風險?59歲現象和國有資產流失現象,使得國有資產當局強化了危機意識,紅塔集團褚時健一案表明了負向懲治的嚴厲態度。而企業家也在更理性地思考,如此嘔心瀝血地創造財富,如此不計回報地奉獻才智,卻冒著巨大的政治和法律風險,這到底為了誰?到底為了什么?事業心并不可靠,個人能力也不可靠,甚至黨紀國法也不能完全奏效。除了法律這個底線外,也許機制更值得信賴。所有機制中激勵機制是核心,所有者對經營者的激勵機制是核心中的核心。在治理結構上,表現為董事會如何激勵和約束經營層。只有激勵機制落實到位,體制效應才能真正發揮出來。不少上市股份制公司做了大膽嘗試,例如

股票期權計劃、模擬股票期權計劃、MBO(管理層收購)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國家法律和政策,受制于資本市場的狀況,受制于經營層人員的道德水平,從理念上和操作上都存在很多問題。各級國資委成立,代表國有資產出資者,正在出臺業績考核和薪酬制度,以形成激發經營者動力和活力的激勵機制。機制與體制不分先后,需要同步思考和設計。處于國營、國有體制背景下的國企,曾針對性地設計出承包責任制的激勵機制,在彼時起了積極的激勵作用,推動了國企改革走向深入。經濟責任制考核與激勵的機制,也是如此。以往的機制存在著不少問題,除體制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制度不匹配。

  3.制度是體制和機制的基礎

  國企激勵機制的理念是很先進的,問題往往出在制度上,管理制度的設計缺少科學的方法和工具,有巨大的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管理的制度慣性。企業管理包羅萬象,職能管理包括財務、人力資源、公共關系等,業務管理包括市場、研發、制造、服務等,因此管理制度也很龐雜。廣義的制度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流程性、程序性、約束性的,如質量管理手冊、營業廳服務手冊、員工行為規范等;另一類是牽引性、導向性、改進性的,如績效管理制度、薪酬制度、獎懲制度等。狹義的制度跟人有關,如何激發人不斷產生積極的行為?如何促使人的行為持續導向于企業的目標?制度的目的是通過形成一種良性激勵機制,促進企業達成經營目標,從而實現相關利益群體的價值回報。仔細分析過去曾經成功的優秀國企,其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于制度,海爾就是一個范例。海爾的體制并不領先,海爾的發展靠的是機制和文化。機制從何而來?機制的活力來源于制度的效力。海爾文化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水下的龐大基礎,講出去的文化是做秀給外人看的,內在的文化是依托制度管理出來的。從“不準隨地大小便”到“砸

冰箱”,從OEC到SST,從學日本松下到學美國GE,海爾的管理一直持續地向前進化,這個管理進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制度進化的過程。表面看海爾文化很好學,但怎么學也學不會,根本原因在于海爾管理你很難學到,海爾制度你很難執行到位。國企管理者更擅長或熱衷于宏觀戰略規劃,而忽視或輕視微觀制度管理;更習慣或愿意將企業問題歸因于體制落后,而不是歸因于制度不佳和機制滯后。這或許是國企經營業績不佳的思維根源。隨著管理教育的普及、管理知識的傳播以及管理咨詢機構的帶動,國企開始更加重視管理改進和制度優化,這是很令人鼓舞的事。

  二、以“三制”看民企

  1.主線:體制-制度-機制

  民企的體制、機制和制度,與國企相比,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由于民企一落地就是市場化主體,出資人到位、產權清晰、權責明確,似乎天生擁有先進的體制。因此,民企發展歷程的主線是:體制-制度-機制。體制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良好前提,既然自身體制好、市場機會多,大多數民企都將精力投入到經營之中,迅速積累原始資本,隨即跨行業、跨地域、多元化發展。隨著經營危機和衰敗的出現,尤其三株、巨人等案例的教訓,民企開始將部分重心落在制度建設上。另一方面,市場競爭的加劇對產品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促使民企更加重視制度管理。當然,此時制度建設的重點放在程序性、約束性的制度層面,主要目的是風險控制、行為規范,例如ISO質量體系、財務審計制度、員工手冊(考勤、紀律、獎懲等)。市場競爭越來越聚焦于人才的競爭,加之人力資源市場日趨活躍,而且外企、國企的吸引力不俗,使得民企不得不嚴肅思考激勵機制等問題。從求生存到求發展,民企從制度到機制,這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邏輯。

  2.家族企業分析:治理、經營與管理

  民企的體制是不是天然優越?其體制如何演進?有什么好的模式?目前看,主要的形態是:一個角度,創業者一般既是股東也是經營者,治理結構三個層次扁平為一個層次。另一個角度,創業者多為家族成員,經營者一般也是家族成員,家族所有、家族經營,也引入部分職業經理人。這種體制有利于形成簡單而清晰的利益格局,有利于降低內部人控制的風險和內部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經營決策效率和市場響應速度。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系和家長式的權威,也有利于防范和處理企業危機,有利于前瞻、系統地培養企業接班人。在職業經理人市場發育不全、職業道德風險偏大的背景下,民企的如此體制有很大的適應性和合理性。但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這種體制的缺陷。創業股東與經營者角色完全合于一身,長期看不利于企業發展。一是因為兩種角色對人的素質和責任要求很不一致,能圓滿勝任雙重身份的人并不多見;二是股東作為經營者時,在權衡各利益群體關系時,難免出現有失公允的現象。至于家族管理的問題就更為明顯,家族企業的文化和氛圍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家族企業管理往往因缺乏透明度引發市場疑慮,家族成員的血緣關系并不能消除彼此間的利益沖突。很多人拿國際上的家族企業做論據,舉如沃爾瑪、福特,說明家族企業是一種全球化的選擇。單單做這樣的橫向對比意義并不大,關鍵在于,如何定義所謂的家族企業?如何順應企業不同發展階段而采取不同的家族企業形態?所有權角度的家族企業,只是說明一個家族在一家企業中持有一定的股份(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或單一股份較多),并不說明家族成員必然參與董事會或經營層或管理層,最終參與與否,由相應的機制、法律和制度決定,而并非出自個人的主觀意愿。國外企業也有過創業者兼經營者、股東兼經營層的經歷,也有過家族所有、經營和管理的經歷。但為了獲得更大的可持續發展,這些企業總的趨勢是:努力突破自身和家族局限,開放地整合資本、人才等市場資源,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效率提升,從而為相關利益群體帶來更大的價值回報。

  3.制度和機制領先是民企發展之關鍵

  民企發展到一定規模,也會選擇股份制上市,這是一條體制進化的光明道路。但體制再好,也保證不了企業的短期業績和長期發展。更何況,民企體制上的相對優勢正在消減。外企自不必說,國企市場化、民營化、股份化進程在不斷提速。若體制上沒有比較優勢,則資本、資源上均不占優勢的民企,只能從機制和制度上尋求快速突破,否則空間將越來越小。外企的本土化畢竟需要適應期,而國企的歷史包袱和社會負擔也很難一下子卸掉,這給民企留出了不長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民企再也不能一味追逐銷售業績,而無視或忽視制度與機制。以領先的機制與制度,放大體制上的相對優勢,這是民企重要的競爭策略。制度建設除繼續加強職能性、基礎性、業務性管理之外,必須以人為本,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管理。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形成有效的人才吸引、激勵(約束)和發展機制,持續為客戶和相關利益群體創造更大的價值。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績效和薪酬,其本質是價值評價和分配,其目的是價值創造;人作為主體,價值作為軸心,制度-機制-體制之間有著很強的內在聯系。考慮到多數國企“三項制度改革”仍舉步維艱,民企在人力資源吸引、招聘、選拔和發展方面,也有機會形成和擴大優勢;若能形成領先的績效和激勵機制,民企就有望在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需要指出的是,民企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要從建機制的角度來定位,避免外企式的過度職能化;要以客戶和市場為導向,以經營業績為目標。另外,民企近期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在于高層次的制度建設,包括董事會對經營層、企業對部門的業績考核與薪酬激勵,而不應追求精細化的員工考核與薪資制度。

  三、以“三制”看企業

  上文從國企和民企兩個大類來做分析,對典型企業而言有較強的參考價值。但企業個體千差萬別,如何應用“三制”框架進行分析?這里給出一些提示性的觀點:

  三制”是個分析框架,適用于各類企業個體,無論外企、國企、民企。具體分析時,要加上時(發展階段)空(架構)維度。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情境,“三制”的結構不同,管理的側重不同。譬如: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創業企業與成熟企業,一般企業與股份制企業。

  體制、機制、制度沒有優先和層次關系,而是共同作用于企業的各個層面。對于企業問題,“三制”必須同時、同步納入思考。但對于具體企業而言,在特定時空條件下,“三制”是有側重的。分析問題時要抓住重點,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問題時要找準切入點和撬動點。

  體制靠制度支撐,機制靠制度保證,制度建設非常關鍵。從一定意義上講,制度是基礎和根本,機制、體制是制度運行的結果。面對中國文化缺乏制度理性、中國人缺少制度習慣的現實,制度建設應格外給予重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借鑒和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加以應用并不斷創新。

  沒有最好的體制,沒有最優的機制,也沒有最佳的制度,關鍵在于適合企業及其發展階段。體制、機制和制度都有進化的趨勢,都有一個與時俱進的調適過程。國企、民企在市場化進程中趨于融合,若二者“三制”相對優勢互補互動,企業將更加具有

競爭力。國企和民企都應積極主動地尋求相互間購并和重組的機會。

  上市國企由于國有股一股獨大,損害中小股東利益,故此引入獨立董事制度。這是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問題,側重于道德和法律,而不是側重于我們講的體制。最近流行的MBO、股權期權等概念,更接近薪酬制度范疇,意在激勵機制,而離體制較遠,主要解決經營層市場化薪酬及中長期激勵問題,而不是作不作股東、進不進董事會的問題。

  “三制”應用于具體管理實踐時,體制、機制、制度的優先次序還是有一定規律的。粗略舉例:已改制上市的國企,機制-制度-體制;待改制的國企,體制-機制-制度;股份制民企、家族制企業,制度-機制-體制;成長期民企,機制-制度-體制。成熟期企業,制度-機制-體制。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4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