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業:大舍大得的藝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2日 11:54 《經濟導刊》 | |||||||||
知道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還不夠,能夠做到“大舍大得”才是大智慧。 在8月結束的長江國際商務考察活動中,我和長江商學院EMBA同學一起去歐洲訪問,先后參觀了西門子公司,以及從西門子分拆出來的英飛凌公司。西門子是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多元化發展企業,而脫胎于西門子半導體的英飛凌現在已是全世界半導體行業排行第四的企業。
回顧起位列半導體行業前幾名的企業近20年來的戰略演變,對于公司命運的影響,不禁引人深思。 半導體行業的領袖是大名鼎鼎的Intel(英特爾)公司。Intel創立于1968年,是半導體行業的開拓者。在20世紀70年代,存儲器一直是Intel公司的核心產品。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越來越受到日本企業技術創新和韓國企業低成本競爭的壓力,市場份額急速下降。經過幾年的徘徊,在1984年11月,Intel最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戰略決策:放棄投資生產新一代的DRAM(動態內存),全力生產微處理器。其后Intel采取了一系列的戰略舉措,最終在電腦行業奠定了“wintel”(微軟操作系統+Intel芯片)體系,形成了超額利潤。Intel造就的平臺領導力使得它雖然在研發投入占收入的比重上小于其他競爭對手,但卻能維持最高的利潤率。Intel今天的成功離不開當時果斷放棄存儲,轉型芯片的戰略決策。 市場越成熟,對企業所擁有的資源的專屬性和匹配度的要求也越高,競爭越激烈,越需要資源聚集,專業化的程度也越高。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發達國家的企業集團紛紛將非核心業務出售或剝離,“歸核”為以專業領域為主的企業,有些企業砍掉許多還在盈利的旁支業務。真正實現了持續發展。 現在排名第二位的三星集團,是于20世紀70年代末才進入半導體行業的。在80年代初時,三星集團認為半導體與計算機、通訊、工業機械、軍事設備及消費電子等產業的發展有密切關系,是高科技產品的代表。為了帶動集團電子產業的發展,三星決定大膽進入DRAM業務。1983年9月,三星計劃建立第一個半導體工廠,在開工儀式上,李秉哲會長下了一道死命令:必須半年內完工。而同樣的工程在當時最發達的國家也要一年時間,這對三星這個初生牛犢的企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三星人拼命朝著目標努力,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1983年12月1日,三星召集國內外媒體,正式對外宣稱:三星已開發出64K DRAM,使得國內外媒體大為震驚,因為從李會長宣布要進入半導體產業,到真正做出實際產品,只用了10個月時間。而此前日本同行曾經斷言:到1986年底,三星能做出64K DRAM就很不錯了。1985年1月,三星再次對外宣布:開發出256K DRAM,使整個世界又一次驚嘆!三星半導體由推出64Kb DRAM(落后4年)到64Mb動態內存技術(與美、日同步)以至256MbDRAM(世界領先),前后只用了6年的時間。 三星的半導體產業在發展中并非一帆風順。在1985年后,由于市場上半導體供給過剩,導致價格狂跌,幾乎葬送了三星的半導體產業。但是它不但咬牙撐住,還加大了設備投資的力度。1987年后,半導體價格回升,使三星緩過氣來。然而緊接著TI公司起訴日韓公司的專利侵權案,又使三星卷入官司,最后三星付了大筆專利費了事。1992年,美國的反傾銷案又一次讓三星的半導體業務經歷了生死劫。但三星仍然堅持投入,在1993年市場規模縮小的情況下,三星電子仍不斷地大膽投資,在這樣的強烈攻勢下,眾多美國和日本半導體廠商相繼退出DRAM市場,三星電子取得了在全世界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 要想在巨變的市場環境中獲得成功并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就必須將資源集中投資于有限的主營業務,專心培養核心能力。 作為一個追隨者,三星集團首先明確了半導體業務對于企業未來發展的戰略意義,此后傾集團全部力量投入這個投資量巨大的行業。在幾經起伏后,終于位列世界第二,而半導體行業進一步成為整個三星電子崛起的基礎。 成功的戰略在初期一定帶有大賭的味道,準確的判斷并果斷地承擔風險是一個成功戰略家的必備素質,正是依據這種戰略觀和判斷力,三星能夠傾全力開拓數碼時代,成為全球最成功的高檔電子產品制造商之一,2003年三星董事長被列為全球最成功的企業家。 成立于1930年的TI(德州儀器)是一家歷史悠久的企業。1954年TI發明了世界上首枚商用硅晶體管,1974年,第一個發明了單芯片微處理器,從而標志著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直到20世紀80年代前期,TI一直保持著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公司的殊榮。然而,受當時“大而全”思想的影響,TI也陷入了多元化發展的困境。1995年時,TI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30億美元, 但不少業務的市場排名并不理想,經營困難:筆記本電腦排名第九,企業軟件排名第十,打印業務排名第九,國防工業排名第十,惟一能排到第一位的業務就是DSP(數字信號處理器)業務。 市場競爭越激烈,越需要資源聚集,專業化的程度也越高。 1996年TI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大做減法:TI將旗下的國防工業部門出手給雷神公司,而國防工業部門曾一度占據德州儀器銷售額的50%以上;筆記本電腦業務賣給了臺灣宏基;存儲器業務出售給了美光。這段時間,TI共賣出了20家公司,把全部優勢聚焦在DSP和Analog(模擬)領域,大力發展,先后也買入20家公司,奠定了自己在通訊半導體領域的霸主地位。 在改革期間,TI一度曾跌至財富500強排名以外,不過十年變革最終大成。雖然在2004年,TI的收入與1995年大致持平,但市值卻大幅提升。現在TI在半導體行業已排名第三,并被認為是3C整合時代INTEL最強勁的對手。 半導體行業排名第六的ST Microelectronics (意法半導體)公司,由最初的三流公司成長為世界級的企業,也是由于戰略上聚焦于應用芯片和解決方案,并牢牢抓住行業大客戶的需求,從而形成和Intel、三星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奠定了自己的行業地位。 摩拖羅拉曾經擁有非常強大的半導體部門,但發展方向一直不明確。它一方面和Intel在電腦芯片領域競爭,另一方面又和TI大戰于通訊領域。四處出擊的結果是四面楚歌:半導體部門被剝離后,直線滑坡,已經跌至行業第十一名。 而日本的幾家半導體企業,如東芝和NEC,由于缺乏明確的戰略發展目標,雖然研發和運營能力都很強,但只排在第七和第九名。 再回到西門子的故事。英飛凌的管理人員提到,三星半導體受益于隸屬三星電子帶來的優勢。但為何同樣屬于西門子集團的英飛凌無法享受這樣的優勢,而要獨立出來?英飛凌的管理人員介紹了當時在西門子集團時受到的制約。半導體是一個快速變化的行業,需要快速決策。而當時西門子大部分的業務都是如火車機車、發電設備等長周期的傳統業務,再加上復雜的矩陣集團管理,英飛凌的發展實際上受到了西門子集團的制約。當英飛凌從西門子公司剝離出來后,公司的發展反而更加迅速。在英飛凌離開西門子后的第二天,又傳來其手機部門經過西門子公司長期猶豫,終于被出售的消息。 我們在佩服西門子多元化集團管理的經驗和成功時,必須同時清醒地看到他們經驗的局限性:無論是西門子還是通用電氣,他們的多元化業務都集中在一些長周期、高技術壁壘、高資本投入的B2B業務,產業優勢容易維持。而對快速變化的半導體行業,手機、電腦等業務卻束手無策。 從半導體行業上述這幾家世界領先企業的發展經歷,我們再一次清楚地看到企業持續發展的一些基本規律: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的前瞻性戰略:大舍大得,聚焦核心業務;大賭大贏,堅決投入,堅持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