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的困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6日 11:46 《法人》 | |||||||||
大企業背后都有大量的配合企業與之合作,在企業發展史上,這種合作應該是互利的,但目前國內大企業并未將這些中小企業納入自己的發展體系中,所以看上去紅火異常的配套企業潛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 ◎文/本刊實習記者 紀亮
“世界上任何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一大批中小企業的支撐。失去所有的零部件來源,‘航空母艦’便成為空殼。”這是2004年10月青島市副市長于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一段話,當時其目的在于呼吁當地的大企業盡快將其配套企業的發展納入自己的產業集群。時至今日,青島市已經形成了電子、家電、石化、汽車、造船、港口六大產業集群。位于龍頭的大企業蒸蒸日上、業績斐然,那么處于產業鏈末端的中小型配套企業的狀況又是如何呢? “他們當主角吃肉,我們當配角喝湯,大家各取所需,這本來也沒什么,但問題就在于,他們有時候連湯都不讓我們順順當當地喝到口!”當胡先生向《法人》談起曾經為大企業做配套加工的歷史的時候,言語中仍透露出些許無奈。 1000萬貨款=200萬破銅爛鐵? 胡先生是青島一家小有名氣的私營企業的主管會計,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他看著自己所在的企業借助于為海爾、澳柯瑪等大型企業的配套加工業務迅速發展壯大,享受著“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優勢。但是這些大企業的賬務結算方式卻也讓他頭疼不已。“原來我們給海爾干的時候,很少能痛痛快快直接拿到錢,最短三個月,最長的時候要8個月甚至一年多才能拿到貨款。” 胡先生所在的企業在1992年成立的時候是一個固定資產千余萬元的集體企業,當時主要業務是為海爾生產電冰柜外殼,屬于典型的配套企業。在設備、廠房方面的初期投入達七、八百萬元。 “像我們這種干配套企業的,在青島規模比較大的有幾十家,小的更是不計其數。”在海爾、海信、澳柯瑪、雙星等等這些在青島乃至全國都頗具影響力的大企業的身后,這些配套企業數量非常大。 “我們這些企業其實很簡單:那些大企業是一棵大樹,而我們這些做配套加工的就是樹下那些花花草草,大樹長好了,我們的生存空間也就大了,大樹長不好,斷了或者枯了,我們也就只能跟著完蛋。”胡先生用這樣一個比喻向《法人》闡述了他們作為配套企業的生存狀態。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的大企業與配套企業之間并未形成榮辱與共的關系,不平等之處隨處可見。“其他的不說,單單他們拖貨款這點就很讓人頭疼。”正常的企業賬務往來都有一個周期,在此周期之內都是可以接受的。胡先生向《法人》表示,這個周期在企業間交往中應當是由雙方協商決定的,但是在大多數大企業與配套企業的賬務往來中,完全是由大企業說了算。“我們從開始到現在十幾年的時間給許多大企業都干過配套,始終沒有找到能夠合理地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有一些企業能夠按時結賬,可有一些企業總是要拖一拖,直到拖到不能再拖的時候,再用以貨抵債、作價賠償等方式了賬,而抵債的貨值多少、作價的物品值多少,我們沒有發言權,完全是他們說了算。” 青島某私營企業負責人向《法人》講述了這樣一段歷史:1995年這家企業開始給青島市一家大型電器企業做配套加工,主要是塑料產品的沖壓注塑,頭兩年還好,貨款半年結算一次,可是從1997年7月開始一直到1999年底,兩年多的貨款一共1000多萬一直拖著沒給,最后這家配套企業只能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最終結果是和解,最后大企業給了這家配套企業一個車隊以抵1000萬元的貨款,這個車隊50幾輛車破得不成樣子,最多值200萬元。“可是我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再破的車好歹也是錢,總比沒有好。1000萬元貨款變成一堆只值200萬元的破銅爛鐵,實在心有不甘,但是跟他們打官司打不起,而且,我和他們的合作關系也就此中斷了。”這位負責人說。 胡先生對《法人》表示,這種情況在青島的配套企業中時有發生,但是幾乎沒有企業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一般的小企業都采取忍氣吞聲的態度。“一是因為他們也只是拖欠,并不是賴賬;;二是我們還要在這個環境下生存,捅出去對誰都沒有好處。” 當《法人》致電海爾咨詢相關問題時,海爾的一位工作人員以相關負責人不在為由拒絕了記者的采訪,但是該工作人員表示,海爾近年來也在不斷地尋找與配套企業合作的最佳模式,在賬務結算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基本形成了一套規范的制度,但是其具體內容卻并未透露。《法人》從另一家海爾配套企業了解到,海爾集團確實已經摒棄了原來拖欠貨款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付款方式:當月訂單款三個月之內結清80%,剩余20%累計入下月訂單款中,然后按月結算。該企業負責人表示,這種付款模式對于他們這種規模不大、資金實力并不雄厚的小型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如果還是原來的結算模式,我們的資金根本周轉不過來,不出一年,非關門不可!” 雙贏的契合點 拖欠貨款問題其實并非中小型配套型企業最為關注的,“只不過這個問題比較突出罷了”,胡先生這樣對《法人》說:“其實我們這些企業更關注自身的發展,當然這種發展仍然是依附在大企業之下的。我們開始為某個大企業做配套的時候,往往初期投入要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而且購買的模具、設備只能適用于一個企業的項目。萬一我們與這些大企業的合作出現矛盾中止了呢?萬一大企業出現變化呢?我們又該怎么辦?” 2000年韓國大宇汽車破產的時候,僅在韓國就有402家與其直接合作的企業,如果加上間接合作企業,其合作企業達到9400多家受到影響,涉及職工50多萬人。引發了千余家企業連鎖倒閉。 “我們只能算是大企業產業鏈上的最末端的一個環節,也就是一根繩子上最后的那只螞蚱。”一位海爾配套企業的負責人對記者調侃道:“給海爾做配套的企業太多了,也許他們現在還顧不上來規范我們。”海爾是個集群發展的范例。世界500強企業美國愛默生集團2001年落戶青島以來,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20%,而愛默生也僅僅是海爾集團配套產業鏈上的一環。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爾冰箱和空調制造基地周圍,吸引了日本三洋、中國廣州冷機、中國臺灣睿智等企業前來建立壓縮機總裝廠,而壓縮機總裝廠規模的不斷擴大,又吸引了為壓縮機制造配套零部件的電機廠、漆包線與熱保護器廠等企業前來落戶。這些零部件企業又吸引了一批原材料加工企業落戶,從而形成了一個以家電為核心的完整的產業鏈。 但是作為大企業產業鏈中的一部分,本地土生土長的中小型配套企業由于受到企業規模、資金實力、技術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仍然只是大企業的附屬品,很少能形成自己的品牌,這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現在給想給海爾做配套很難,沒有一定的實力根本就沒戲!”胡先生指出,海爾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對配套企業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這對于中小型的企業是一種挑戰。“但是如果我有了足夠的實力,我為什么不去發展自己的品牌呢?”緊接著他又將這個問題拋了出來。“其實我們只是希望在給大企業做配套加工的同時,能夠得到更多的技術、管理、經營方面的幫助和支持,發展我們自身的實力。辦企業就是為了盈利,我們只想找一個雙贏的契合點。為他人做嫁衣是好事情,可弄到最后把我們搞得自己沒衣服穿就不合適了吧?” 胡先生說,海爾、海信、澳柯瑪這些企業和他們的合作態勢僅僅局限在訂單往來上,其它方面幾乎沒有。但是國外的企業卻完全不一樣,胡先生的企業現在已經轉型給三菱重工和積水樹脂做配套,而這種合作就不僅僅是訂單上的往來,國外企業會定期地為胡先生企業的工人進行技術指導,并且在企業管理上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合作狀態。”胡先生說。 配套企業的潛在危機 從國際經驗看,任何一國支柱產業的發展都需要眾多中小企業為其提供配套服務,從而帶動一系列中小企業的發展。在世界大企業的發展史中,配套企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國通用、日本松下、德國大眾甚至已經倒閉的韓國大宇汽車都帶動了一大批配套企業的發展,并且憑借這些企業的支撐,迅速地發展壯大。 在企業配套生產方面,日本創造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配套生產的典范。日本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承包關系具有多層次性,一環扣一環,形成金字塔型系列化生產體制,密切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合作,使中小企業具有規模效益,增強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這種系列化配套生產體制在我國的上海也已有所發展,如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屬于其利益共同體的就有438家,列入汽車總廠加工編號的一次配套企業有980多家,進行二、三次配套的達上萬家。這類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其中二次配套以下的主要是小企業。從實際運轉情況來看,其效益普遍較好,一次配套企業利潤率在20%以上。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按照產業和產品關聯的產業組織體系的要求,大、中小企業在市場原則下相互選擇、協調發展,大企業應當盡快將地為其從事配套加工服務的中小企業納入自己的生產群體,形成以市場、技術等因素構建起來的新型的大中小企業關系,以利于中小企業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和專業化程度,以較高效率發展關聯產品,求得生存和發展。 然而廣州博融管理咨詢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的中小型配套企業多位家族式配套企業,存在著家企不分、產權結構封閉、信息偏少決策低下、進入門檻偏低等問題,這使得這些企業在發展道路上命懸一線,往往一著不慎就會全盤皆輸。同時,由于大企業與其僅僅是訂單合作關系,而并未將這些中小企業納入自己的發展體系中,所以看上去紅火異常的配套企業潛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我國的配套企業扮演著一個尷尬的角色,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