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跨國公司的灰色記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6日 11:43 《法人》 | |||||||||
英國摩根在上海市南匯區設立獨資企業——摩根熱陶瓷(上海)有限公司,在稅收、職工的勞動權益保護存在諸多令人質疑的不規范行為,而這些不規范行為可能的后果就是破壞規范的市場競爭環境 文/顧惠忠
英國摩根坩堝公司(以下簡稱英國摩根)創建于1856年,系熱陶瓷產品領域的世界領導者。目前,英國摩根在60多個國家設立了160多家生產廠和辦事處,并在倫敦股票交易所上市,是英國富時250指數的成分股。1997年1月,英國摩根在上海市南匯區設立獨資企業——摩根熱陶瓷(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浦東摩根),專門生產用于高溫爐和煙道內襯的陶瓷纖維產品。由于工藝先進、質量穩定,浦東摩根很快打開了中國市場,成立后的第二年即實現盈利,去年更是盈利1236.35萬元。 6月以來,我們陸續接到來自浦東摩根的舉報,主要是反映公司及高級管理人員刻意避稅和逃稅。 涉嫌成本價出口避稅? 舉報稱:今年3月以來,在原總經理離開公司,董事長羅一帆(IAN.W.Robb——英國籍)親自管理公司后,浦東摩根突然收縮國內市場,幾乎將產品全部出口至海外的關聯企業。中國《稅收征管法》、《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規程》等稅收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企業向關聯企業銷售產品時,價格應當是公平市場價或銷售給獨立方的價格。但浦東摩根向關聯企業出口產品時,違反這一規定,定價等同或低于成本價。這一行為被稱作定價轉移避稅。也就是,外資企業通過這類手段將應在我國境內體現的利潤轉移到境外去,人為地減少境內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評價浦東摩根是否有通過成本價出口避稅之嫌,關鍵在于其出口價格是否等同或低于產品成本,及出口的對象是否是關聯企業。也就是要弄清楚浦東摩根向海外關聯企業出口時的價格及產品成本價。 來自商品進出口管理部門的數據顯示,去年,浦東摩根全年出口的陶瓷纖維產品的數量為420余噸,今年已出口925噸,單價為每噸1200美元,折合人民幣1萬元左右。來自工商局的浦東摩根2004年財務報表顯示,當年該公司主營業務成本為5604.5萬元,當年陶瓷纖維的產量為3000噸,按此簡單計算,陶瓷纖維的成本為每噸人民幣1.89萬元。《法人》還了解到,浦東摩根陶瓷纖維的國內銷售價平均為每噸人民幣2萬元左右。此外,英國摩根熱陶瓷部門測試的數據也顯示,浦東摩根的出口價低于成本價。顯然,浦東摩根向關聯企業出口產品的價格低于或等同于成本價,存在避稅之嫌。而且浦東摩根涉嫌避稅行為還能得到13%的退稅優惠。 浦東摩根在給記者的解釋性文件中稱公司目前享受的所得稅率為7.5%(忽視了增值稅、營業稅等稅收),遠低于海外關聯企業的稅負,沒有避稅企圖。8月2日,英國摩根授權代表——熱陶瓷部門中國市場開發經理陳銀鳳在書面文件中認為記者掌握的信息不十分準確,但未與記者具體討論出口價和成本價等關鍵環節,稱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屬于商業機密,他們不愿公開披露。實際上,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國家工商管理局《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上述數據難以納入商業秘密范圍。 董事長涉嫌偷逃個稅? 該公司內部職工還反映,不僅該公司屢屢違反中國稅法,浦東摩根高級管理人員也有偷逃個人所得稅之嫌。羅一帆自2000年起就擔任浦東摩根的董事長,又于今年1月開始親自管理浦東摩根,在上海尋找了固定住所,但他未按中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浦東摩根的書面解釋稱,羅一帆是英國摩根熱陶瓷部門的全球銷售總監、熱陶瓷部門中國區總監,負責全球40個國家的銷售業務以及兼任27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他的主要工作地在新加坡。他是浦東摩根的法人代表,但不是浦東摩根的雇員,因此,無須中國的工作許可。言下之意,也無須向中國稅務部門繳納個人所得稅。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及相關法規、國家稅務總局有關文件明確規定,個人在境內外商投資企業中任職、受雇應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關鍵在于,羅一帆是否在浦東摩根擔任職務或被雇用。工商資料顯示,羅一帆自2000年起就擔任浦東摩根的董事長。記者還調查到,羅一帆在浦東某著名酒店式公寓租住已過半年。據此,羅一帆已符合我國稅收政策中須主動申報個人所得稅的規定。英國摩根授權代表陳銀鳳對羅一帆未繳納個人所得稅的解釋是——疏忽了。記者得到消息,上海稅務部門已對浦東摩根避稅和逃稅問題展開調查。 單方面解除職工勞動合同? 而浦東摩根在與職工的勞動合同上也存在糾紛。 或許,對于一家企業來說,開除或辭退一、兩個人算不了什么大事,但浦東摩根一次性單方面解除54位職工的勞動合同關系,對于在冊職工不過70人左右的公司來說絕不尋常。 記者從上海市南匯區社保中心了解到,今年5月,浦東摩根社保經辦人員來到該社保中心,給54名員工集中辦理退工手續,并將退工時間倒推一個月。即退工單上填寫的日期是今年4月。浦東摩根職工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時稱,54位職工的勞動合同分別于2006年5月31日和4年后才到期,辦理退工時職工并不知情,公司的這一行為屬于單方面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后來,公司要求他們與上海浦東對外服務公司(以下簡稱浦東外服)簽署勞動合同。 浦東摩根職工認為,公司瞞著他們單方面解除勞動,目的是削減福利。 浦東摩根在書面解釋中稱,有關終止勞動關系的證明只是變更人事檔案代管機構的需要,浦東摩根仍將繼續與員工維持原有的勞動合同,仍繼續累計計算員工在公司的工齡,員工的福利待遇也未受任何影響。并稱,這項變更已向南匯和上海市勞動監察部門備案。勞動管理部門認為,人事檔案代管機構的變更不需進行勞動關系變更,浦東摩根沒有必要因此單方面解除54位職工的勞動合同。 南匯區勞動監察部門表示,不管何種理由,浦東摩根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是違法的,集中解除54名職工的勞動合同,極為罕見。 浦東外服的上級單位——上海對外服務公司公關部負責人在回復記者時稱,浦東外服與浦東摩根職工簽署勞動合同的時間是6月1日,合同未涉及原浦東摩根與職工之間勞動合同的延續問題,給浦東摩根職工辦理的是法定的“四金”,不涉及浦東摩根原先的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問題。顯而易見,上文所稱浦東摩根將繼續與員工維持原有的勞動合同,仍繼續累計計算員工在公司的工齡,員工的福利待遇也未受任何影響等關鍵問題,并未得到浦東對外服務公司認可,也缺乏法律意義上的規范。而按照勞動法的規定,用人單位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必須對職工進行經濟補償。目前,浦東摩根并未對54位職工進行這樣的補償。 上海勞動監察總隊南匯大隊主管官員韋巍認為,浦東摩根解除勞動合同過程中,既存在事前未征求職工意見的問題,也存在未妥善解決經濟補償等后續問題。 英國摩根的授權代表——陶瓷部門中國市場開發經理陳銀鳳在書面材料中稱,“我們曾經就變更員工個人檔案管理機構的問題征詢過當地勞動局及法律顧問的意見。我們也已于2005年6月7日向南匯區勞動局報告了該項變更并從未收到過來自勞動局方面的任何控訴或反對。”言下之意是浦東摩根解除54位職工勞動合同關系之事得到過勞動監察部門的認可,勞動監察部門也未對浦東摩根的這一行為調查處理,系合法之舉。 采訪中,上海市勞動監察總隊南匯大隊主管官員韋巍卻說,浦東摩根在解除54位職工之前沒有征求過他們的意見,解除54位職工之后也未向他們作過書面備案,只是在他們調查過程中,對浦東摩根做過書面筆錄。顯然,浦東摩根所謂的曾向南匯區勞動監察部門備案屬不實之辭。 摩根的解釋 6月30日起,進行必要的調查后,為做到客觀、公正和準確報道,記者按照新聞操作規程,多次給英國摩根金融公共關系顧問及法定代表人等發函,要求他們對浦東摩根的有關行為進行核實,做出解釋或申辯。 7月5月,英國摩根法定代表人大衛(David Coker)親自給記者發函,聲稱英國摩根有相關政策和程序確保子公司合法經營。實際上,今年1月,浦東摩根就曾因違反所得稅征管法律法規遭到南匯區稅務部門的行政和經濟處罰。 7月26日,大衛又給記者回函。他說,對記者發過去的初稿極為震驚,稱事實是不正確的。隨后,他指派英國摩根熱陶瓷部門中國市場開發經理陳銀鳳與記者交涉。 交流中,陳銀鳳堅決否認避稅、違反勞動法等事實,但拿不出證據來說明事實不存在。在隨后的書面材料中,陳銀鳳就浦東摩根成本價出口避稅問題稱,“依據進出口管理部門的信息計算我們生產成本的方法是不正確的(記者計算生產成本時依據的是浦東摩根的會計報表)。我們的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屬于商業機密,故此我們也不愿公開披露。”同時,她還稱變更員工個人檔案時征詢過當地勞動局等事實。 英國摩根已將中國作為其業務重心,在中國設立了9家企業,并計劃在沈陽出口加工區設立磁性材料亞洲生產基地,7月19日,英國摩根總裁華倫·諾頓還親自參加沈陽出口加工區啟動儀式。作為一家跨國公司和上市公司,作為將中國作為戰略高地的跨國公司,英國摩根在中國的諸多不規范行為值得深思,本刊將繼續予以關注。 配稿: 專家評析 北京大學外國經濟學說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業良博士:我們知道商人總是傾向于追求利潤最大化,道德自律的效力往往不抵實際利益的誘惑和刑罰懲戒的威懾。 如果在某一環境中,對逃稅、漏稅現象的監管力度很弱,逃稅、漏稅所獲得的收益很大,風險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時,就會產生違法和違規的示范性效應。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人會效仿違法和違規的行為。甚至那些過去一貫守法的人也會在特定的環境里傾向于從眾,比如我們在國內可以看到很多外國人也會闖紅燈,而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里,卻幾乎沒有這樣做過。 如果我們的法制環境和稅收監管處于非常軟弱和尷尬的境地,由于法不責眾的社會效應,許多本來十分嚴重的違法現象也變得似乎可以通融了。最后甚至有可能發展到習慣成自然,違法和違規行為也變成毫無心理障礙和犯罪感的自然選擇。這是極其可怕的社會傾向。 再者,不少政府部門和地方當局之所以對跨國公司網開一面,心慈手軟,主要是過度追求所謂政績的心態所引發的,他們生怕得罪了這些跨國企業,失去地方和行業的發展與合作機遇,因此委曲求全地以喪失法制的嚴肅性和有悖于公平的超國民待遇作為代價。這種行為事實上破壞了規范的市場競爭環境,給未來的經濟發展和法制的完善埋下了嚴重的隱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