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對手的成長軌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6日 10:54 《經理人》 | |||||||||
在企業內萌芽再分蘗成長的“內部對手”時時牽動著企業領導者的神經 文/袁學倫 在今日的商業氛圍下,市場競爭已經滲透到企業的各個角落,面對來勢洶洶的各路對手,企業領導者們也逐漸修煉到接近面不改色的狀態了。然而,獨有一類對手能時刻牽動他
對于企業與領導者來說,離開公司出去自立門戶,進而形成直接競爭關系的“內部對手”,無疑是個更具沖擊力的變量。 分蘗 在中國企業界,“內部對手”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夸張一點說,幾乎每個大企業,都能培養無數的“小老板”。原因就在于,那些真正“悟”出了道的下屬,都希望出人頭地、封疆裂土,于是紛紛自立門戶,成立小公司,與培養他的公司競爭。 尤其是中國企業技術研發實力普遍不強,往往是進行粗淺技術加工,模仿與復制的難度較。辉偌由虾芏嗥髽I營銷、管理意識薄弱,一旦掌握其客戶資源與業務模式,就很容易在行業內立足,這給“內部對手”的大量出現提供了萌芽與分蘗的良好土壤。 一般來說,“內部對手”是以以下幾種方式分蘗的: 1. 內部紛爭,被迫出走。 企業是以人為根本核心的,又有利益作為一大驅動力,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小利益集團之間的齟齬常常出現,一旦沒有妥善處理,就會出現嚴重紛爭,導致一些重要人員被迫出走,進而成為競爭對手。 2. 空間受限,自立門戶。 如果企業提供的平臺不足以讓人才得到完全的施展,使得他們有勁使不出來,最終也可能不自覺將他們推出門外,推到自己潛在對手的位置上。 3. 理念不合,另尋出路。 當潛在“內部對手”與企業領導者在企業發展理念、管理風格或者在對關鍵問題的判斷上產生沖突時,這些根本性的分歧很難在短期內消弭,于是潛在“內部對手”就萌芽成真正的“內部對手”。段永平曾一手打造了“小霸王”這個品牌,但是因為在股份制改造問題上和老板不能達成一致,他最終選擇離開,從頭創立了“步步高”,并且在一些業務和市場上與“小霸王”形成直接競爭關系。 4. 預謀已久,趁機出頭。 相比前幾種情況,這類“內部對手”的情況比較特殊,他們從一開始進入企業就有著很強的目的性—— “偷師學藝”。等到從企業里了解或掌握了技術、信息、市場、經驗等資源,他們就會另起爐灶,成為企業的競爭對手。香港超人李嘉誠當年就是應聘到意大利塑料企業做工人,“偷學”到對方塑料花制作的技術與生產工藝,最終成為世界最大的塑料花生產廠家,實現自己事業的轉折。 蓄力 一旦萌芽并分蘗出來,“內部對手”與原企業的競爭格局已經形成,短兵交接似乎也在所難免。但是,畢竟原企業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根基非常牢固,“內部對手”盡管知己知彼,在競爭中依舊是處于劣勢,此時,先生存下來,不斷積蓄力量壯大自己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雖然不同的企業在這個階段會采取不同的策略,但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盡快成長。 ● 策略一:示弱 既然原企業確實實力強大,“內部對手”就可坦然承認這一點,并且處處將對方擺到比較高的位置,將自己放到一個學習者與跟隨者的位置。這種示弱策略一方面是平息對方的怒氣,緩和雙方的矛盾,將競爭控制在良性的范圍內;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麻痹對方的作用,讓對方以為自己確實構不成什么威脅,從而為自己保存與壯大實力贏得可貴的空間。 蒙牛成立之初就是采取的示弱策略。當時蒙牛還沒有站穩腳跟,啟動市場只有1300多萬元,在伊利、草原興發這兩個資本大鱷面前顯得非常弱小,從競爭層面上看,興發和伊利聯手干掉蒙牛,是完全可能的。即使伊利只跺跺腳,蒙牛也可能東倒西歪。牛根生知道此時保存實力最重要,他開始“為別人”做廣告:在冰淇淋的包裝上,蒙牛打出“為民族工業爭氣,向伊利學習”的字樣;有的廣告牌上寫著“千里草原騰起伊利、興發、蒙牛乳業”。蒙牛名為伊利和興發免費做廣告,實際上為自己做了廣告,而且壯大了自身,防止了兩敗俱傷,保存了實力。 結果,伊利和興發看到蒙牛如此“大度”,不僅為自己,還為別人,又怎忍心 “扼殺”它呢? ● 策略二:合作 有一些“內部對手”,為了贏得生存空間,盡量與原企業保持良好的關系,即使獨立門戶了,發展初期也不將自己的方向直接對準原企業的業務領域,而是尋求其他方向的一些合作。這不僅可以起到麻痹的作用,甚至還能借助原企業的力量來穩固自己的根基。等到有了一定的實力,再開始逐步轉向原企業的業務領域,與其展開面對面的交鋒。 李一男曾經是華為第二號人物,畢業兩三年就已成為華為主管技術開發的副總裁。但是,李一男最后卻毅然決然辭職北上創業。李一男和華為的股權結算是價值1000多萬元的設備,就靠著這1000多萬的設備,2000年李一男在北京創辦了港灣網絡公司。 李一男并沒有在一開始就與華為展開交鋒,而是采取了合作策略,成為華為的代理商,代理華為的一些產品。但后來,港灣公司逐步開始生產與華為類似的產品,由代理商發展為華為的競爭對手。目前,在寬帶IP產品領域,港灣網絡市場占有率在7%~8%,而華為也不過10%~15%,二者已形成全面競爭格局。 ● 策略三:借力 還有部分“內部對手”,既不向原企業示弱,也不與其進行合作,而是與其他業內大企業進行聯合,借助外力來與原企業抗衡。由于這些“內部對手”的領導者在原企業浸淫有日,既有豐富的經驗,也掌握了原企業的一些資源,更了解原企業的一些“短板”,所以能夠吸引到其他大企業。 從美的出來的張勇濤創辦的順德格力小家電有限公司,就采用了借力的策略,企業由他與格力集團投資組建,格力以品牌等無形資產出資,他則以人力和資金享有格力品牌的使用權。張勇濤的想法是租賃格力品牌,利用空調的網絡資源及自己帶來的原美的小家電的銷售人員,自身的采購和技術優勢,可以快速搶占市場,完成自身的資本積累,以圖更大的發展空間。 短短一年時間,格力小家電就做到了2.9億元的銷售額,給美的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不過后來由于沸沸揚揚的格力“父子”事件,張勇濤的借力策略未能徹底實現。 發力 當力量積蓄到一定的程度,生存早已不成什么問題,“內部對手”在行業內站穩了根基,向原企業及其他領先企業發起挑戰的時機就到了。此時,“內部對手”如果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采取吻合市場趨勢的經營策略,就有可能從市場追隨者變為市場挑戰者、競爭者,甚至超越原企業或其他領先企業,成為行業領導者,萬和、蒙牛都是這樣的成功典型。 1. 實現總成本領先 如果“內部對手”在技術上照搬原企業的那一套,雙方可能是相同的生產線、相同質量的原料供應商、相同的工作流程。而生產的同質化從理論上講極易造成成本的無差異化。但此時若“內部對手”能夠通過管理改造、技術革新、通過市場份額的增加,繼而提高原料采購數量,繼而增大對供應商的侃價能力,加快資金流轉,降低單位成本的利息支出等等手段,促使企業在同質同品的情況下,依然有很強的價格競爭力,那么這將造成對手很難逾越的價格壁壘,繼而成為價格的領跑者。 在電器零售行業,國美、蘇寧有今日之規模,就在于其很好地履行了總成本領先這一經典線路,而國美原副總何炬自立門戶組建的新家電連鎖企業易好家,同樣是在借助這一策略向國美等巨頭發起攻勢。 2. 技術克隆與創新 “內部對手”的一大優勢在于知己知彼,對于原企業的技術優勢與發展方向一般都有相當的了解,而且往往都能成功地克隆到自己企業里。但是如果只是完全沿著原企業的技術老路來走,自己很難有大的發展,更談不上超越對手。要從追隨者轉變成挑戰者、領導者,“內部對手”一定要在克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突破原企業的技術脈門,引領行業研發方向。 捷順科技是中國智能一卡通市場的龍頭老大,黃昌炎從捷順成立起就在企業里從事研發工作。2002年,黃昌炎辭職創建了自己的企業—— 創通。由于對捷順的技術情況非常了解,創通在其技術基礎上研發了領先于其模擬平臺的數字平臺,在行業內占據技術領先地位,并迅速躋身行業前三名,成為捷順的強力對手。 3. 營銷模式大突破 除了在技術上創新,“內部對手”要想成為市場領導者,就不能不在營銷模式與操作方法上創新。因為,你即便學到了原企業的營銷手段,掌握了它的客戶資料,但是采用與它相同的營銷方法要想將客戶拉攏過來是很難的,畢竟你的品牌吸引力相對較弱。創新了營銷模式,就能突破企業擴張的瓶頸。 在這方面,蒙牛的例子無疑是最具說服力的。在冷飲和乳品市場上,價格戰日趨激烈。牛根生決定利用自己地域、人力、能源等成本的相對低廉,又有一定的企業規模,以低價取勝。因此,他們向全國消費者做出了承諾:在全國市場上,同等價格的產品,蒙牛的質量最優;同等質量的產品,蒙牛的價格最低。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在一夜之間布滿了蒙牛的廣告; 2001年7月10日,離揭曉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還差三天,蒙牛宣布,一旦北京申辦成功,蒙牛捐款1000萬,是國內第一個向奧組委捐款的企業。 2003年10月16日,“神舟5號”順利返回地面,牛根生一聲令下,候車亭、超市、電臺、報紙、廣播一起行動,幾個小時之后,“航天員專用牛奶”的廣告便鋪天蓋地地出現。2005年,蒙牛又成為全國最火爆的電視節目“超級女聲”的主贊助商……憑借一系列迅捷、新穎的營銷戰術,蒙牛的品牌在消費者的心目中牢牢樹立起來,完成了從市場追隨者到市場領導者的蛻變。 附文 與“內部對手”和平共處 - 文/袁學倫 今天的市場早已沒有絕對的對手。即便與昔日的屬下或伙伴成為對手,明智的企業也應該與其保持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良性關系,與其和平相處。 其一,企業家要有開放的心態。必須能寬容和理解屬下希望自立門戶打造一片天空的理想;同時又要認識到,這有利于共同做大“市場蛋糕”,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從長遠來看大家都能受益。2000年初,用友集團原副總裁胡進平離開用友,創立聯成互動公司,在一些領域與用友形成競爭關系,但王文京對其非常寬容,甚至在其困難之時伸出援手。 其二,友好分手,保持相互之間聯系的紐帶。馮侖創立的萬通是知名房地產企業,當初馮侖的一些創業伙伴先后出走自立門戶,潘石屹的SOHO中國、易小迪的陽光100都成為萬通的勁敵,但是多年過去,他們都與萬通保持著較好的關系,在行業發展的關鍵時刻甚至共同進退。 其三,打破局限,加強合作。比如,整合雙方的資源優勢共同完成一些項目,這不僅能消除雙方的忌憚與疑慮,也有利于企業把握“內部對手”的動向,維護自己的領先地位。 其四,盡可能將“內部對手”攏入自己的范圍之下,進一步淡化對立突出協作。在聯動互動公司資金困難之時,用友就投入資金成為其股東,雙方的共同利益更為突出與牢固,和平共處當然不在話下。另一種極端的例子則是,企業干脆將“內部對手”購買下來,雙方又徹底融為一體。最近,國美就收購了原副總何炬出走后組建的新家電連鎖企業易好家。 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緣何更易產生“內部對手”? 文/諸強新 企業內部生長出“對手”,這在中外企業都不鮮見。但問題是,中國的企業內部似乎更容易產生對手,而且無論企業大小,類似事件均屢見不鮮。原因何在? ● 華人的個性特點 中國人有兩個非常好的優點:一是聰明,二為勤奮。但中國人又有兩個很不好的缺點:一是不團結,二為不守規矩。中國人的不團結使得一個中國人被稱為“龍”,三個中國人被稱為“蟲”,于是在企業內斗爭事件層出不窮。于是,在同甘苦階段一起打拼的伙伴,到后來另立門戶。華人的人性特點還衍生出“寧為雞頭、不做鳳尾”的小老板心態。因此華人世界里小老板特別多,但惟獨缺少大的世界級的企業。 ● 浮躁的特殊一代 改革開放使一大批人先富了起來,但我們也不得不面對貧富差異的無奈。面對著身邊越來越多富人的誘惑,許多人變得浮躁起來,幻想著一夜暴富,希望著快速發財,于是如前面所說的,從原企業走出了許多小老板,也有打工一族為獲更高薪水頻頻跳槽,一夜之間成為競爭對手的主力軍。 ● 不夠完善的管理機制與文化 民營企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但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管理機制不健全、企業文化缺失或有名無實等問題。比如有的企業引進職業經理人后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沒有建立企業、老板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游戲規則,而是通過“錦衣衛”親信監控職業經理人的工作,招致職業經理人不滿而出走到對手那邊;也有的企業文化有名無實,比如說是要誠信,但有一家企業的老板為了獲得保險公司對車輛的賠償,卻授意下屬作假,這樣的企業文化令員工對老板的誠信與人品產生懷疑,便心安理得地加盟了競爭對手。另外,一些企業對重要崗位人員缺少“競業避止協議”等預防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