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干將變成了對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6日 10:52 《經理人》 | |||||||||
干將叛離,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與企業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出現斷裂 文/黃文穎* 在商業活動中,企業內部人員的分分合合似乎從未停止過。特別是企業昔日的得力干將,最終因種種說得清楚、說不清楚的原因與“東家”分道揚鑣,甚至成為強勁的競爭對手
我們不能僅僅把干將出走視為企業的一種正,F象,或者簡單理解為企業管理中的被迫與無奈,而是應該站在競爭與發展的角度,來理解企業人才流失、干將變成對手的內在因果關系。惟有這樣,才能學會處理企業與干將們之間的關系。 “英雄”不甘“寂寞與平庸” 最近,互聯網業因為新一輪的高級人才波動顯得極不平靜。雅虎中國區總裁周鴻在合同到期之際,選擇離開雅虎獨立創業;在搜狐奮戰了6年之久的原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古永鏘悄然離開了搜狐,開始創立自己的公司; 在盛大,與唐俊同樣被看好的公司副總裁朱威廉,不久前宣布放棄約500萬美元的期權,為的是去尋找“刺激的創業感覺”。時下,在微軟公司工作了7年之久,已身居微軟全球副總裁位置的李開復決定離開微軟、加盟Google之際,卻引發了微軟與Google之間第一次激烈的針鋒相對。對于李來講,如今的微軟,已經不再像沖勁十足的小伙子,而是大公司一樣的行事風格了。而微軟缺乏挑戰性的工作,似乎已經無法激起這位全能型人才的工作熱情,與之相比,“將Google中國區事務從零到有建立起來”無疑充滿著挑戰和刺激。 企業想留住這種人,實際上是很難的。他們是不甘寂寞、不甘平庸的一類人,缺乏挑戰性的工作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乏味的事情。他們的共性是:要通過征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但是,企業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在高速成長的,所以這類“開拓型”人物往往不適應企業穩定的、甚至是緩慢的成長。這種不適應隨著時間會被慢慢放大,他們最終會在某個合適的時機跳離原企業而去接受更大的挑戰。 遭遇瓶頸后另立山頭 很少有人能在一個企業里完成職業生涯發展的全部過程。不同企業內的工作經歷構成了一個人不斷發展與提升的職業生涯。越是企業內的高層管理者,越容易遭遇到職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究其原因有兩點:第一,雖然企業內部有著良好的人才引入和培養機制,但是缺乏人才的發展機制。在這樣的企業里,并不缺乏高素質的人才。但是人才的發展通道設置過于狹窄,走管理路線成為人才發展的惟一途徑。因此,有限的職位無法滿足更多人才成長的需要;第二,人才成長遇到“天花板”。尤其在一些外資企業中,某些職位是無法完全靠個人的努力就能到達的。 當干將們認識到自己的職業生涯在這個企業面臨危機時,他會去尋找外部合適的機會,或者走上自創企業之路。而在中國企業里,高素質的領軍帶隊人物永遠是市場的寵兒。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更希望吸引成熟的人才,因此也愿意為他們提供更高的職位、更豐厚的待遇,甚至是創業的機會。而對于遭遇成長瓶頸的干將們,也希望把自己積累的經驗、知識運用于施展自己的舞臺。除此之外,為了更快地培養自己的核心隊伍,他們還可能會從原企業中拉走一批有素質的人才。這一致命招數,甚至能讓“老東家”大傷元氣,甚者一蹶不振。張勇濤曾是美的的一員猛將,一手將家電事業部由6億元做到了40億元。但是2002年美的家電事業部分拆成4個事業部,張勇濤僅得到其中一個事業部總經理的位置,他不滿于施展空間的縮小,辭職后與格力集團合作成立順德格力小家電有限公司,與老東家成為直接競爭對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管人員在企業內的危機感是很強的。一方面他需要看到自己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機會有多大;另一方面,他需要自己的發展能夠得到某種程度上的保障。這種保障可能來自于制度,也可能來自于上級對自己的信任與偏愛。一旦他們感到自己在企業內的發展出現危機,出走或者另立山頭成為原企業的對手,也許就成為他們獲得更大空間的一種選擇。 功高震主背后的權益邏輯 這一類“英雄”的離去多少帶有一些悲壯的味道。他們曾經為所服務的企業創造了極佳的業績,但是在最后仍然選擇了黯然出局。很多人說這是“功高震主”的原因造成的。我們不禁要反問一下,“功高”為什么不好?尤其對于職業經理人來講,業績越突出,功勞越高,股東或者老板應該越滿意才對,怎么會導致出走呢?因此,簡單的理解“功高震主”造成人才出走是沒有道理的。 前不久,在長虹對外透露打算進入手機業務的時候,遭來企業、媒體的各種嘲笑和質疑。但是隨著原TCL移動事業部總經理、移動通訊董事長萬明堅,攜同原20余名部下的入主,長虹的手機業務如何發展似乎已經不言自明。外界有多種分析和猜測“手機狂人”與原東家決裂的種種原因。有人認為“業績不佳”導致萬下課,但是李東生對外講“(TCL電腦的)楊偉強業績不佳的時候,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根據集團的要求改革自己的思路”,所以業績不好并非導致人才離開的關鍵原因。有人指出萬明堅經!翱诔隹裱、行為出位,與TCL文化格格不入”等等,似乎也決定了萬的叛離。但是萬以前的性格不也是如此嗎?沒有這樣的性格,也許根本沒有現在的TCL移動業務。諸如此類的原因,都不是問題的根本。那么,一個企業集團的老總,是什么會讓他在比較與權衡中,放棄一位功勞顯赫的“英雄”呢? 惟有權益! 從TCL集團的發展舉措與TCL移動的成長軌跡中,我們就能夠厘清這一問題的來龍去脈?999年,在集團內部還在看好電腦與網絡業務的時候,萬明堅對手機業務開始內部獨立創業。2003年底,TCL通信的銷售額已經突破100億元。有報道稱“從2001年開始,萬明堅已經全面掌握TCL手機從市場到銷售的一切業務,旁人(包括李東生)根本無從插手”。不僅如此,萬還希望通過TCL通訊獨立上市籌措更多的資金,以支持他進一步擴大手機業務規模。但是李東生站在集團的角度上,要將TCL手機業務裝入集團,用以壯大集團的資產。2004年TCL實現集團整體上市。但最終TCL集團所獲的融資,并沒有過多投入到手機國內業務上,而是用于購并阿爾卡特手機業務。 對于TCL來講,一邊是集團國際化發展,另一邊是手機業務發展,TCL肯定會選擇前者;對于TCL手機業務的管理來說,一邊是需要能按照集團所規定的路線發展的“左膀右臂” 們,另一邊是仍然對未來手機業務發展想法頗多的萬明堅,TCL手機也會放棄后者。以李東生為代表的TCL集團高層難道沒有想過,走掉一個萬明堅,相當于培養一個強勁對手的可能性?肯定想過。這是否也暗示了TCL將整個手機業務與集團內其他業務進行比較之后,決定放棄前者的可能性? 因此,功高震主背后的邏輯,實際上是發生在“有功可言”之后的一系列的控制權與利益的爭斗。這種爭斗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公司內部的政治斗爭,有時候它代表的是一種發展思路的差異、小局是否必須要服從大局的考慮。 之所以“有功”之后會出現東家與“英雄”的決裂,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英雄”自身的原因。在他們把一塊業務從無到有、從差到優做起來之后,個人仍然希望業務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 而此時,這塊業務做起來之后可能需要公司對它進行重新規劃;也有些人會以這些成功作為價碼,對企業提出更多的要求,而此時,他忽略了自己的成功離不開公司提供的各種平臺。另一方面,“東家”的原因。在企業的某塊新生業務或者落后業務成長起來之后,他會將業務納入到整個企業發展的規劃之中。因此,他要求對這塊業務擁有控制權。只要有爭奪,就會有犧牲。在資本與經理人的較量中,后者處于弱勢。 綜上所述,“干將”的叛離大體上源于三種原因:其一,為追求更高的自我價值;其二,為了獲得進一步的成長與發展;其三,被動離開。如果我們將企業外部環境因素起到的作用稱為“牽引力”,企業內部因素造成的影響稱為“推動力”。那么,對于第一類原因,牽引力起主導作用;第二類原因中,牽引力與推動力同時起作用;對于第三類原因來講,是推動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干將叛離成為對手,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與企業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出現斷裂。企業如果想留住你旗下的干將們,首先你要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然后要從企業的制度、機制、文化各個方面去維系干將們對企業的依賴關系,并強化這種依賴程度。惟有如此,企業才能網羅天下能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令對手望“人”興嘆。 *作者系北京新華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顧問 附文: 干將“出走”的組織因素 - 文/黃文穎 干將叛離公司,意味著個人離開原組織的生存環境,而制度、文化、權利是構成組織環境的最基本因素。因此,我們不妨從這三個角度來找原因。 ● 制度保障與關系依賴 現代化企業制度強調的是:個人與企業之間是契約關系。公司和個人之間必須簽訂公平協議,企業能夠公平地評價個人對企業的貢獻與價值,并保證個人能夠得到公平對待和應得的報酬。但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國際公司,完善的制度永遠是相對的。當然,制度的單薄可以通過個人與領導之間的信任關系進行補充,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關系依賴可以超越制度保障發揮作用。但是如果這種信任關系遭到破壞,再完善的制度也無法保證這個人在企業里能夠長久發展。 ● 個人與企業文化的脫離 文化是價值觀的一種體現。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它的價值取向與價值觀會隨著組織生命周期的特點發生變化。而不同時期的文化需要組織中的成員順應并服務于這種文化。如果個人價值取向在組織發展過程中是一種較為穩定的狀態,那么,肯定會在某個時期,個人與組織的發展觀、價值觀出現摩擦、不適,甚至矛盾。所謂的“道不同”和“志不同”,本質上就是個人的價值取向難以融入到企業文化中去。 ● 利益格局的調整 一個穩定的組織結構,一定有著與之相對應的權力分布結構。組織結構是需要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任何一次的變動,意味著在增加某些權力的同時,會削弱某人的權力;有人在爭奪權力的同時,有人會被剝奪權力。權力被削弱與被剝奪,本質上意味著被這個組織排除在外,是不受組織歡迎的。 制度不完善,企業可以不斷進行制度建設以彌補漏洞;文化不統一,企業內部可以通過融合縮小組織與個人價值觀的差距。惟獨權利之爭,既是企業自身難以擺脫的頑疾,又是公司運營所必需的重要手段。最關鍵的是如何運用這種內部政治斗爭,保證公司整體上處于良性成長,而不是內部人為了權力而混戰,結果把核心骨干排擠走,還為自己制造了強勁對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