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營管理 > 正文
 

自己孵化的對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6日 10:50 《經理人》

  - 文/曾立平

  我估計,有段時間,提到牛根生這個名字,原伊利股份董事長、現已成為階下囚的鄭俊懷恐怕連腸子都快悔青了。極有可能,萬家樂的高層面對萬和集團總裁盧楚其時,也有過同樣的感受。

  牛根生,原伊利集團營銷副總,因“功高蓋主”被鄭俊懷掃地出門,于1998年底創辦蒙牛乳業。伊利就像一所“黃埔軍!保雅8鷱囊粋刷奶瓶的小工培養成呼風喚雨的人物,伊利“公司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也被蒙牛當仁不讓地“拿來”,并且做得更到位、更徹底。盧楚其,原萬家樂熱水器的配件商,當他看準市場空間,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技術,向萬家樂推薦遭拒時,立即選擇了自己上馬,于是,便有了中國熱水器市場曠日持久、熱熱鬧鬧的“二萬”之爭。

  伙伴演化成對手

  其實,在企業界,像伊利和萬家樂這樣,“自己養大的孩子”成為對手,與其搶市場、爭技術、論座次的不在少數。

  IT業就是其中的典型。據說在美國的硅谷,每年都有脫離大型軟件公司的高級技術人員在這里組建新的軟件公司,繼續從事性質相同的軟件開發業務。國內軟件開發公司,同樣為高級開發人員很可能在未來某天脫離企業,迅速成為強大的直接競爭對手而惶恐不安。另外,在一些國內外知名的大型咨詢公司,有些員工加盟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解從事咨詢活動的一般工作流程;二是為尋找機會獲得公司在過去數年、數十年或者更長時間積累形成的龐大數據庫,等機會成熟時自行創業。

  除此之外,這種對企業生存與發展形成威脅的“內部對手”,還包括在企業做了多年,對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的職業經理人。一旦他們脫離原來的企業投入競爭對手的懷抱,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往往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可怕的。

  這些“內部對手”了解企業的產品,深諳企業的技術;知道企業的市場,熟悉企業的渠道;熟知企業的戰略,掌握企業領導者的脾性,因此,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他們更容易成為企業的市場勁敵。有些“內部對手”,其新創的企業本身就是對原企業的管理流程、制度、產品、技術等等各個方面進行克隆,并彌補了“短板”之后建立起來的。

  這樣的競爭對手自然讓企業的決策者感到擔憂,感到恐慌。為此,它就成為企業管理界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也成為以“影響中國管理實踐”為己任的《經理人》雜志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們需要探究的是:是什么原因,讓昔日的伙伴變成了對手?這些從內部“孵化”出來的對手,他們是怎么出現的;他們的出現,給原來的企業帶來過哪些教訓;當還是一個幼小和非常弱勢的組織時,他們一般會應用什么樣的策略,避開市場先行者的鋒芒而迅速成長起來;羽翼漸豐時,他們又是如何發力,從市場追隨者變為市場挑戰者和強有力的競爭者?

  謹惕“內部對手”

  當然,僅僅探究這些問題,并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做這期策劃的最終目的,一方面是對國內企業界起警示作用,讓大家都來關注這個問題;另一方面,是試圖為我們的企業界找到應對“內部對手”的解決方案。

  盡管在前面提到,美國硅谷也有對企業心猿意馬,時時準備“偷技術”創業的技術高手,但總的來說,國內企業所“孵化”出的“內部對手”,還是要比國外企業多得多。這些“內部對手”一個比較大的共性是:在萌芽狀態,往往采用各種辦法韜光養晦,從而不為人注意,避免遭到攻擊,贏得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因為有成熟經驗、技術和市場等等的支撐,接下來,便是迅速的發展,等真正被關注時,他的拳頭,也就伸到原企業的下頜了。

  為什么企業會有那么多的“內部對手”茁壯成長?原因可能有很多,譬如沒有營造出讓員工忠誠的文化,譬如沒有從員工個人利益的角度多做考慮,等等。但有兩點很重要:

  其一,我們的企業還缺乏防范意識,盡管對這樣的情況有所擔憂,但并沒有相應的利益和制度約束,并沒有與員工簽訂相關的契約。

  其二,相當多的企業和企業家還比較輕敵,比較自以為是,認為自己辛辛苦苦、費盡心思打下的牢固江山,雖不是銅墻鐵壁,但僅憑幾個兜里沒幾兩銀子的“草莽英雄”怎能撼動?

  萬家樂是例證,伊利也是—— 當萬和做出一幅管理不善的假象時,被萬家樂派去“考察”的人便認為其成不了氣候;當蒙牛打出“做內蒙古第二品牌”的旗號,并在

冰淇淋包裝上打上“為民族工業爭氣,向伊利學習”的字樣時,伊利也難免沾沾自喜。試想,如果當初鄭俊懷知道蒙牛今天能成這么大的氣候,在萌芽狀態就將其扼殺,那么,今天中國乳業市場的格局會不會被改寫?

  競爭無處不在

  我們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內部對手”的產生是市場行為中的必然現象。競爭無處不在,“內部對手”生生不息。許多時候,刻意地被動防范也并非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即便你有很優秀的文化,有很嚴密的制度,有各種各樣的制約手段,對于一個蓄謀已久想創造自己事業和舞臺的人,又怎么能制約得了?

  所以,如果“內部對手”真的出現了,企業也沒必要沉浸在被“反叛”的陰影里,而應在盡快分析自身問題的基礎上,用積極的心態和措施去面對,要從中認真總結、吸取教訓,迅速整合資源,做出適合新形勢的調整。

  許多時候,正是由于競爭,企業才能更好更快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裂變”之后,反而能變得更加強健,從這個意義上講,“培養”和孵化競爭對手也有積極的意義,只要你能利用競爭來提升自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