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與設計人員總是承受強大的壓力,企業在強化品牌、提高公司盈利的名義之下,要求他們推出更多的產品,爭取新的客戶,開拓新的市場。但許多經理人在實現增長的沖動之下,忘記了所有這些活動有其另一面。有些經理人為了提高營收,可能引入成本高昂、難以管理的復雜做法,這事實上會沖淡品牌力度,拖累總體盈利。
總部位于紐約的美世管理顧問公司董事杰米·博諾莫(Jamie Bonomo)與安迪·帕斯特
奈克(Andy Pasternak)指出,當經理人開始花費太多時間用于品牌擴張與增長,而忽視由此帶來的成本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由于有更多的品牌進入更多的市場,經理人就越來越難以方便地對成本追根溯源,并且這樣做還模糊了單個品牌對利潤的貢獻程度。到最后,所有這一切使得高層經理人難以正確地決定該以什么樣的價格,向哪些顧客,推出何種產品。
企業往往發現,自己確實需要精簡品牌及市場的數量——否則就會面臨利潤下降之虞。
人們曾廣為引述紐威爾-樂柏美公司(Newell Rubbermaid)的例子。該公司曾憑借優質家用塑料制品(例如儲物箱、垃圾桶和餐具)系列建立起來的聲譽而擁有強大的品牌。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該公司開始源源不斷地推出數百種帶樂柏美品牌的產品,還收購了數家企業,那些企業生產的物品多種多樣,從書寫工具、像框到清潔用具。突然之間,公司要管理包含數百個品牌,數千種產品的多元組合,制造與分銷網絡遍及200多家機構。
結果如何?雖然紐威爾公司的銷售收入略有增長,公司的營業毛利在過去的五年里卻持續萎縮。換句話說,增加產品與品牌并沒有帶來更多的凈收益。相反,它讓業務更加難以管理,并產生沖淡總體品牌力度的邊緣品牌成分。
而在另一個例子中,某家美國電腦廠商對自己的品牌與產品作了細致分析,發現其中有一些所貢獻的營收或毛利微乎其微。
經理人在評審中發現,公司的許多低銷量產品僅僅擴大了有限的客戶范圍,帶來微薄的營收及毛利,但卻大幅增加了管理的復雜度。到頭來,公司發覺自己動用了20%的資產來支撐邊緣性的品牌與產品。
顯然,要讓品牌發揮盈利性,需要企業多個部門的配合。博諾莫與帕斯特奈克提出,提升品牌的綜合表現首先應被視為一種“梳理業務”的操練。這要求企業做一次徹底的調查,以便讓所有經理人了解哪些客戶、品牌與產品線賺錢,哪些賠錢。然后,領導人必須做好準備,做出堅定決策削減低毛利品牌與產品,這樣便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與資源,支持對底線業績貢獻最大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