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MBAEMBA > 正文
 

MBA是什么:值錢的是代表實踐經驗的閱歷和能力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8日 01:51 東方早報

  《管理者而非MBA》是一個書名,作者是加拿大管理學者亨利-明茨伯格。這個書名就很有“打破常規”、突發奇想的感覺,能引起讀者相當共鳴,也引起我對此書的興趣。

  一看書名,就讓我眼睛一亮,頓覺興奮。因為,我早就有這個感受,卻一直不敢說,怕惹惱管理院校的朋友。其實,這是一個國家、民族在改革開放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認識過程,即開始時重學歷,而后重閱歷,它是一個歷史的必然。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我應日本科學顧問向坊隆之邀(他看了我有關論述日本科技政策的著作后,與我交了朋友,并約我參加“中日21世紀委員會”),在日本國家科技廳科技政策研究所工作時,深切地感受到日本是一個學歷社會,學歷甚至可以影響人的一輩子,名牌大學的學歷更是如此。可是,經過20多年的實踐,到了八十年代,他們又喊出了一個口號:“讓學歷見鬼去吧!”日本悟到,學歷已不那么值錢了,真正值錢的是代表實踐經驗的閱歷和能力。

  本書作者、著名管理學者亨利-明茨伯格在他自撰的序中,第一句話就說:我教過15年MBA課程,但我自己沒有MBA學位。并表示自己寧愿降低工資也不愿再講MBA課程,因為他感到目前MBA課堂的教學與企業經理人的業務、能力要求存在著太多的脫節。而且在他的同事同行中,很多人也有這樣的想法,認同此一現象的人數之多令他吃驚。從此,他下決心要對課程進行改革,要為編寫一本對成功經理人真正有用、能聯系實際需要的教材做出努力。

  最直截了當的說法是:學歷永遠是一個人步入社會,掌握系統知識,奠定自己今后工作基礎的重要過程的標志,但它與能力是不能等同的,尤其是管理這個學科重在實踐,更需要提醒人們擺正學歷與閱歷的關系。

  再說說中國企業家們的感受。在我和他們的談話中,幾乎都表示學過MBA,或看過教材,但不少人也有這種感覺。不少總經理明示:我讀MBA的目的是要這個能跟我一輩子的學歷證書和在學習中交朋友,至于MBA課程,不是最吸引我的。

  去年,韋爾奇在北京講課的同一天,海爾張瑞敏約我訪談。我問他:“你一直對韋爾奇的成就,特別是他能把企業做大的同時,又能把企業做小這一點使你佩服,但這次主辦單位請你去做嘉賓,你為什么不去呢?”他不假思索地比喻:“貝克漢姆是世界著名球星,但請他過來給中國國家隊講三天三夜,能解決中國足球上不去的問題嗎?”這一問,清晰說明,管理的本質在于實踐,管理是門實踐科學,不聯系實際就沒有生命力。別人的經驗不可搬用,普遍可用的理論也不多。

  我接著到鞍鋼采訪劉玠總經理。我非常佩服他只用十年,就把一個高爐停火、員工停薪、銀行停貸,到處煙熏火燎、垃圾成堆的無以為繼的我國第一廢鋼廠鞍鋼,變成能輸出煉鋼技術的世界第八大鋼廠,成為東北地區企業改革的先鋒,劉玠本人也成為國家改革的一面旗幟。當我問他,在獲得如此成就后,能否用一句話總結企業管理的經驗時,他給我刊題詞是“實踐是管理之本”。他認為,沒有實踐經驗的管理教授課程難講深刻,沒有實踐經驗的學生聽課也難聽懂。

  海爾與鞍鋼,一是民營,一是國有,盡管企業經營的專業內容不同,但共同體會是“管理的實踐意識第一”。也如同美國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的:任何一個成功企業,都不可能給另一個企業提供可行的成功經驗;而另一位管理大師鄧肯也說:嚴格地說,管理沒有原理。所有這些說法與理念都說明,管理學的學科特性是實踐,是通過講故事(案例)的實踐描述來傳達理念給人予啟發,從而使企業有可持續發展的長足進步。

  作者在本書《導言》中的幾句話,把這個問題說到了點子上。他說:工商管理教育不能給人們留下關于管理的扭曲印象。管理應該是一種實踐,他將大量的管理技巧(經驗),一定程度的藝術(洞察力)和一些科學(分析)結合在一起,使管理教育進行反思重構,把管理教育與管理開發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總之,讓我們要看到管理學的真面目,使之在實踐中成長,才是我們管理教育的最終目的。

  最后,我推薦我國第一部《企業法》起草人,我國經濟界、企業界的老前輩,公認的企業領袖人物袁寶華同志的一段話:“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這就是企業成長的途徑、方向和行動準則。我覺得這個準則,是實現《管理者而非MBA》一書作者的理想———建立真正的商學院的必由之路。

  (中外管理雜志社社長、總編 楊沛霆)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