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企業家:TCL 印度屋檐下(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1日 11:27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與象共舞 1998年春天,當劉洪齊從湖南大學國際金融碩士畢業,進入TCL時,并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TCL歷史上第一批派往海外的跨國經理人。與他一同被分到總經理辦公室的兩個西安交大研究生在下廠生產實習兩天后就辭職而去。劉洪齊在惠州的王牌生產基地待了4個月,交出一份建議改進作業流程的“無作業工時”報告,受到贊賞,旋即被選入“TCL國際事業培訓
1999年6月劉洪齊與其他6名“黃埔一期同學”被派往越南。他借了一部汽車,在胡志明市周圍的農村跑了3個月,逐個村地做銷售,因為無法按時吃飯,“把胃獻給越南了”。 來印度之前,33歲的劉洪齊的履歷上已經有越南和印尼兩個海外市場5年的出色業績,“承諾的目標從沒有不兌現過”。但是在2004年1月,當劉陪同李東生、易春雨到籌建獨資公司,第一次見到他后來的搭檔、主管營銷的TCL印度副總經理阿迪卡拉·高帕·克里什納(Adhikarla Gopal Krishna)時,他發現與這個比他大10多歲的印度人溝通并非易事,他們各自所操的湖南英語和印度英語互相理解起來困難重重,他們對如何開拓印度市場意見不一,他們的做事風格完全不同,兩人簡直沒有共同語言。 一年之后,高帕成為與劉洪齊關系最密切的印度人,他們的合作,也被外界視為典范。 2000年5月TCL進入印度之初就已為它工作的高帕是TCL印度的“三朝元老”。他是現在TCL印度班底中唯一經歷和見證了TCL的巴朗合資時代、辦事處時代以及現在獨資時代的人。2002-2004年間,TCL在印度只剩下一個辦事處的時候,曾經服務過塔塔、BPL和韓國大宇,在家電業有超過20年經驗的高帕沒有另謀出路,“我等著TCL重新回來,”高帕說。 對于他等來的劉洪齊,高帕的最初印象只有兩個字:年輕。劉洪齊對高帕的印象則是“愛說大話”。隨后的合作對兩人來說都充滿了驚訝:獨資公司剛剛成立,高帕就為下一季度的銷售計劃訂出了20萬臺的目標。劉問高帕如何能100%完成銷售目標,高帕一言不發。隨后,高帕又提出了一個劉洪齊“想都不敢想”的促銷方案:150美金零售價的21英寸彩電,附贈45美金的禮品。這是以往慣用促銷策略的巴朗公司熟悉的戰法,也為印度其他商家廣泛使用,劉洪齊干脆地否決了這一方案,并開始積極推動開拓農村市場,這令高帕開始真正意識到這個年輕人的存在。 “劉的坦率和直接令我印象深刻,”高帕對記者承認,而劉洪齊對執行力的強調一開始也讓他有些不習慣,“印度人對時間和效率的觀念不太嚴格,比如說如果我們約定9點鐘見面,遲到或者臨時取消都是正常的。” 而劉洪齊的坦率和直接在印度員工那里遭遇的常常是莫測高深的辯論,“很簡單的事情印度人可以講出一堆大道理,為了不去執行他們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劉洪齊說,“但印度人的修養是很高的,吵架可能吵到很厲害了,就是手指到你的頭上來,也絕對不會打起來。所以我就尊重他們,把問題都放在桌面上來討論。” 劉高二人的磨合使他們共同想到,如何讓TCL印度的30名中方員工和300多名印度員工有效合作是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作為解決之道,高帕通過熟人找到了印度技術與管理學院領導力發展研究中心(ITM CDLHP)主任蒙卡博士(M.L.Monga),“我對蒙卡博士說,你給我們做一個如何轉變態度的培訓,能不能想辦法讓員工從說‘不能’轉變成‘我能’?” 2004年“十·一”,TCL印度的全體員工與蒙卡博士聚集在昌迪瓦里工業園里的一座五星級酒店,開始了為期兩天的“態度轉變培訓班”,內容包括一系列分組討論、實例分析,甚至還做了游戲。“文化差異雖然存在,”蒙卡博士對記者說,“但基本的商業原則是共通的,有團隊合作的積極態度是跨越文化的基礎。”2005年春節之后,蒙卡博士又給TCL人做了第二次培訓,幫助他們實現更多“觀念(mindset)的轉變”。 劉洪齊愿意把越來越多LG員工跳槽到TCL歸因于這種觀念的轉變。“通過接觸,他們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團隊更專業化,更有活力,而LG已經由于強大而變得太傲慢了,”劉洪齊說。 不過,讓強大而傲慢的金光路與自己握手,他還需要很多時間的努力:一個最基礎的擔心是,即使TCL在印度的農村市場取得了更多份額,它又如何提升自己的品牌,回到大城市和高端市場,真正做到與LG、三星們分庭抗禮呢?這是一個無論劉洪齊還是李東生都暫時無法回答的問題。 (本刊實習生 趙聰慧 對此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