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世紀重組”序幕 李嘉誠萬億資產騰挪信號
華夏時報記者 劉力圖 廣州報道
華人首富李嘉誠重組旗下“長和系”帝國已成定局。而在萬億資產的重組背后,透露出李氏兩家老牌港資房企對房地產業務的調整邏輯,以及李嘉誠面對運營商機做出的大膽選擇。
近日,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董事會公布,將對資產進行合并、重組、再分拆,成為兩家新的香港上市公司,分別為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長和”)和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簡稱“長地”)。其中,長和將持有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長地將持有兩家集團的房地產業務。
“這場重組只是‘長和系’資產分工、重塑投資板塊的序幕,可以反映李氏對于傳統投資和符合新趨勢的新領域投資的布局,以及多方的均衡發展均有所考慮,可以判斷接下來仍有動作。”香港某私募機構一名投資經理如此分析。
改變業務交叉弊端
與以往分拆港燈、港口業務等資本運作不同,在本輪有“世紀重組”之稱的議案中,房地產業務成為“長和系”業務重新歸類、簡化結構的關鍵。重組后,長地持有原來兩家集團在香港、內地及海外的房地產業務,成為香港最大的上市房地產公司之一。
“長實與和黃在房地產業務方面從最初分工明確,到后期業務相互交叉,更聯手進軍內地,這是早期發展的必要。”曾在和記黃埔內地房地產事業部任管理職務的人士向記者分析,隨著集團在內地房地產的策略和業績發生變化,相應調整也是必要的。
在上世紀90年代初,長實負責香港地產業務,而和記黃埔則自1992年涉足內地房地產業務,成為李氏商業帝國進軍內地業務的先鋒隊。
據上述人士了解,長實與和黃大概從2008年前后以合作的形式開拓內地市場,主要采取共同投資成立項目公司的模式,長實主要為出資方,而項目運作則主要依靠和黃。“李氏在內地房地產的業務增長放緩,雙方合作的優勢發生了變化,有些地方的人力、資本投入出現交叉、重合,有時候會拉低團隊的效率,因此需要調整。”他表示。
近幾年來,這兩家企業在房地產方面的業績與以往相比已暗淡不少。其中,內地樓市和香港樓市因受到政府調控政策的影響,對這兩家上市公司的房地產業績造成沖擊。
同時,“長和系”在過去兩年更為頻繁地使出其慣用的財務策略,即通過出售商業地產回籠資金。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過去兩年間,“長和系”拋售旗下的物業高達300億元。
房地產投資“天花板”
上述受訪人士認為,房地產投資的天花板效應是李氏在“長和系”重組中以房地產作為切入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江實業執行董事趙國雄近日公開表示,“長和系”兩年前知道國內有宏觀調控,房地產可能受到影響,所以放慢買地。現在回頭看,那時的決定比較正確,剛好避過了低潮。
與不少同時布局內地、香港兩地房地產的港資房企相似,長江實業高管曾多次公開表示,未來將放緩在內地的拓展步伐,專心發展現有項目。
“從經營方面來看,此舉更多是在不同商業時機的投資選擇。”在和記黃埔旗下零售板塊一位管理層人士看來,這幾年不管是零售,還是地產、港口等領域的商業環境已經發生不少變化,是調整的合適時機。
事實上,由于旗下子公司眾多,上市公司除長江實業、和黃外還有長江基建等,李嘉誠幾年前就表示可能重組旗下子公司以及聯營公司,并在分拆港口業務等方面頻頻進行資本運作。
據悉,“長和系”旗下涵蓋港口及相關服務、地產、酒店、零售、基建、能源、電訊、財務及投資等其他業務,近年來,在房地產投資出現低迷的同時,李氏在其他領域的投資也出現變化。
其中,零售業務對和記黃埔的收益貢獻從2009年以來一直下降,“長和系”貨架王國整體收益規模正在收縮,其零售業務下的明星品牌屈臣氏和百佳也屢屢傳出拋售傳言。今年,和黃轉售屈臣氏24.95%權益予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套現440億港元,用作派息。
除了踐行減持高位資產的投資理念外,“長和系”的全球多元化布局也逐步擴張。其早于3年前便開始布局歐洲并購業務。有媒體統計稱,李嘉誠近3年累計海外并購金額超過1400億港元,約半數公司資產已經轉移至歐洲,新增投資包括廢物管理、貨柜碼頭、廢物能源轉化等領域。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