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同時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一個機會主義者嗎?
李書福可以。
“我不是偉人,是草民。我們的努力得到了認可,我們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到來嗎?”
采訪|本刊記者 劉建強 馬吉英
文|本刊記者 劉建強
這是“汽車狂人”的續集。
自1996年闖進汽車業以來,李書福的汽車帝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弱;吉利現在的激進國際化,可以看做李書福做強的起點。
這是整個中國汽車業集體面臨的一個瓶頸,也是他們在突破的一個關口。這等同于日本幾大車企上世紀70年代的境遇。
吉利收購沃爾沃的背后,實際是這家中國汽車業民營企業代表生存的艱難。這不僅僅是吉利一家的艱難,而是整個中國自主品牌尋找升級出路的困惑。
近年來,比亞迪試圖在新能源上占得先機,而李書福一直在規模上大做文章。從早年并購華普開始,到后來全國設立基地、遍地開花。這期間,李書福為他的激進擴張付出了代價。坊間傳言,李一度資金鏈斷裂,面臨崩盤。
痛定思痛。李書福決定在2007年進入戰略轉型期。技術、品牌以及利潤都需要盡快提升,所以,兩年半以來,他都在為這一目標傾斜資源,圍繞這一目標制訂戰略。
修復政府關系,收購澳大利亞DSI,聯姻高盛,并購沃爾沃,大量引進國際化人才,李書福正在通過他更為激進的國際化戰略,來彌補自己的短板,來實現跨越。
無論如何,享受中國汽車業海外并購高潮的人也不應該是李書福。
全資收購沃爾沃。
這個尚未簽訂合同(據知情人士透露,合同將在春節前一天簽署,即2月13日),但已經被外界視為完成的交易,在過去一年里召喚出吉利誕生以來針對它的最為熱烈和持久的討論。對此不動聲色的國有汽車三大集團讓這件事顯得不那么嚴肅而且危險。
這種潛在的看法是李書福制造汽車付出的最慘重的代價,他和他的汽車通常在人們談論相關話題需要一些笑料時出現。他確實像極了《喜劇之王》中那個得不到角色的小演員。
李的忍耐和固執深不可測。他幾乎從來不做口頭上的反駁。當評論者們習慣性地把這次中國汽車業目前為止金額最大的并購,視為李書福不自量力的冒進時,像往常一樣,他們忽略了這個“瘋子”為此所做的細致準備。
“吉利如果不拼搏的話,沒有政府或者別人會來幫我們。”吉利集團總裁楊健說,“我們經不起一點兒的質疑。有一點兒風吹草動,人家就會認為吉利不行了。”李書福對人才、技術、管理的追求被他的“佯癡”所掩蓋,你甚至很難分清那個人表現出來的到底是經過構思的“佯癡”還是本質的天真。
李終于看到了變化。2009年,中國政府對吉利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吉利被樹立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榜樣。它建立未久的技術體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商務部甚至不惜有違公平原則提前表示支持吉利收購沃爾沃。
這是一個淺薄的勵志故事嗎?如果這個10年前還在哀求一個失敗機會而不得的人所做的都是對的,這一故事所蘊含的荒謬性不言而喻。
李顯然不會這么看待問題。他的抱負可能比他自己所知道的還要大。2010年1月29日,我們在上海見到了這位言必稱“規律”的“先知”。
他要做車。他建汽車學校。他做低價車。他預言通用、福特的破產。他做低價好車。他收購英國錳銅、澳大利亞DSI。他做最安全最環保的車。
現在,這些事件突然有了一個大前提:他2002年就在吉利內部宣稱要收購最安全的沃爾沃。這樣的邏輯符合你的想象嗎?2002年,他剛剛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
“因為我能看得到明天,看得到這個規律,你們看不到!毕戎f,“就像氣功一樣。氣功是真的,你不相信?”
他的收購團隊相信。這個團隊的幾位核心人物像是李書福10年前安插在各大跨國公司的密探,等待著李吹響沃爾沃項目的啟動號角。他們負責為李驚人的言行提供詳細的注解。
所以他們更加謹慎,對收購的未來表示信心的同時不做過于樂觀的估計。這個任務還是交給李書福吧。
“過兩三年就知道了,我們一定能成的嘛,而且會取得巨大成功,信不信?簽訂合同后,我們會告訴大家具體怎么做!
李書福的隊伍
福特2009年10月28日宣布吉利集團成為沃爾沃優先競購方之前,張認識的朋友中90%的人認為吉利在開玩笑。
張自己早就改變了看法。張曾任英國BP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BP集團財務與內控高級顧問。參加吉利收購英國錳銅公司股權的后半程談判之后不久,2007年2月,張成為吉利汽車(0175.HK)負責內控和國際業務發展的副總裁。大約過了半年,他聽到李書福說:你應該看看沃爾沃這個公司,如果我們想并購的話應該怎么做。
“說句實話,剛開始我都是(心里)咯噔一下,”張對《中國企業家》說!斑有這種想法?”2007年,張看到的吉利正在為更換自己的卑微血統痛苦掙扎。當時,在售出旗下高端品牌阿斯頓·馬丁后,福特又傳出欲出售沃爾沃,但張從未想過它與吉利有什么關系。
預研進行了幾個月,張開始認識到李書福的想法“從戰略上講有合理性”。張擔任BP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時曾研究中國能源需求的發展,他的數據和結論反饋回倫敦未得到信任:中國能源需求很多來自機動車的消費增長。中國汽車市場的空間巨大,吉利是一個合適的領路者。這也是李書福日后說服福特和沃爾沃的重要理由。
吉利在美國聘請了顧問公司向福特表達購買沃爾沃的意愿,李書福也曾主動上門拜訪,福特置之不理。直到2008年底,福特仍未對吉利有任何表示!爱斎晃覀儠写鞌「,”張說,“我們這么有誠意,還找了專門的顧問公司,你完全不理。但平心靜氣地想,我不就是要說服你嗎?”
吉利判斷,福特出售阿斯頓·馬丁、捷豹、路虎和沃爾沃是出于戰略考慮而非財務選擇,因此并不會因為財務狀況好轉而放棄初衷。張說,李書福對此的態度是:你們不要擔心,早晚是要賣掉的。
2009年初,張跟隨李書福到美國再次拜訪福特汽車總裁兼CEO艾倫·穆拉利(Alan Mulally)。這一次,李是受到了福特的邀請。吉利意識到機會來了。
張說,這次拜訪前福特已經對吉利做了很多研究,“他會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才會決定是不是跟你談。”事實上,可供福特選擇的買家并不多,吉利對沃爾沃表現出的熱忱更是絕無僅有。
張牽頭組織的項目團隊開始進入加速階段。張向李書福推薦了自己BP集團的同事袁小林。
袁1994年畢業于中國外交學院,任外交官多年。2000年進入BP,負責重大并購項目,曾參與和主持包括英國北海油田、荷蘭煉油廠、美國潤滑油廠、韓國化工廠等在內的股權交易等項目。袁小林曾對張選擇吉利感到不解,2008年下半年,當張出差到倫敦建議袁也加入時,袁小林再次表示驚訝。
“大企業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袁小林對《中國企業家》說,“在選擇潛在買家時有個較高的門檻,以保證并購不會留下隱患。因此它們通常不會找小公司。對于吉利購買沃爾沃,英國人通常會說:‘很有意思的一個想法!蚁敫L禺敃r可能也這么看!
系列組文:
吉利前高管自述:希望吉利更穩健些
沃爾沃的出路:速贏變革與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