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在“標王”秦池酒的“兌酒事件”曝光后不久,“巨人的財務危機”傳遍了全中國。墻倒眾人推。巨人集團在短時間內分崩離析,各地的不少經銷商欠巨人的錢也沒能追回來。在這樣的危機時刻,在部下們眼里總是激情澎湃的史玉柱顯得格外孤獨,他沒有去找任何人,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閉門不出。他不再是舉著酒杯為戰士壯行的“元帥”,變回了那個木訥、內向、不善與人溝通的程序員。
至此,史玉柱的賭徒之路宣告失敗。
第二個十年:從賭徒到商人
史玉柱商海沉浮的第二個十年,李嘉誠式的商人特質漸漸占了上風。如今,除非是在游戲中,否則他再也不會發動熱血沸騰的“三大戰役”了。他不再做賭徒,同時,比爾·蓋茨式的高科技創業家激情也離他遠去
“咸魚翻身”只用了三年
1998年5月,一種叫做“腦白金”的保健品,在江蘇省江陰市上市。兩個月后,腦白金鋪滿了無錫、杭州、上海等地的大小賣場。接下來“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的廣告在全國的大小媒體上鋪天蓋地而來。那時候,沒有人關注,腦白金背后的人是誰。史玉柱也早已淡出了媒體的視線。
直到2000年,經不少媒體記者的明察暗訪,才探了出腦白金背后的真相。運作腦白金的公司,是上海健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健特”是巨人的英文“Giant”的中文音譯。這家公司有一位“決策顧問”,就是史玉柱。
2001年12月,史玉柱自信地出現在了媒體面前——他3億元的債務已經全部還清。接受媒體采訪時,他遞上了自己的新名片:巨人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名片上“巨人集團”四個大字格外顯眼。原來,巨人投資,就是上海健特的控股方。事實上,在1999年上海健特成立時,史玉柱就選擇了“隱身”,他害怕債主們前來討債,將腦白金殺死在搖籃里。當然,史玉柱也沒打算永遠躲在幕后。2001年初,當腦白金賺到了足以還債的錢,史玉柱走到了臺前,成立巨人投資公司,收購了上海健特。
2001年底,史玉柱當選“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但他并沒有大張旗鼓地慶祝。2002年,史玉柱成功運作了維生素組合產品“黃金搭檔”。2003年,當媒體上正在討論“保健品的市場空間”時,史玉柱已經成為華夏銀行和民生銀行的大股東,手中握有市值幾十億元的銀行股票。2003年12月,史玉柱將黃金搭檔公司75%的股權賣給了老朋友段永基控制下的四通電子,獲得12.4億元現金后,他基本不再參與腦白金和黃金搭檔的運作。
2004年,因為意識到“至少在八年之內或者更長的年份里,網絡游戲的增長幅度將保持在30%以上”,史玉柱開始開發網絡游戲。2007年11月1日,巨人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總市值達42億美元,史玉柱的身價突破了500億元。2008年1月,史玉柱和五糧液集團合作,開始共同運作“黃金酒”。如今,史玉柱的頭銜是,巨人網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巨人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運營網絡游戲的巨人網絡。是他手中最重要的實業公司。
史玉柱“咸魚翻身”的軌跡很清楚:保健品,讓他這個“中國首負”用了兩年時間就還清了3億元債務;參股銀行,讓他不再為現金流而發愁;互聯網行業中“容易賺錢,而且沒有壞賬”的網游,目前是巨人網絡的主營業務。
不再做東方的IBM
從這一系列商業運作中可以看出,史玉柱的思維變得異常縝密,行事風格也非常冷靜、老練,與當年那個盲目蓋樓的人不可同日而語。賭徒之路失敗后,史玉柱徹底走上了他悟出來的“李嘉誠+比爾·蓋茨”之路:賺錢是檢驗個人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史玉柱認為,在過去十年的中國市場中,洗衣機、電視機、影碟機……一度都是很賺錢的行業,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行業中所有的企業利潤都在下降。在中國,任何一個行業都無法一直保持高增長、高利潤。他的策略是:集中全部人力、一半財力投入到主營產業,留一半財力做其它方面的投資以提供現金,發現主營產業的前景不好,馬上掉轉船頭。保健品是如此,也許,網游在未來也會如此。
談起投資原則,史玉柱坦言“膽子越來越小”。在2006年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他之所以投資銀行,是因為“現金趴在財務那里,我經常失眠,睡不著覺。生怕哪天頭腦一發熱,投了不該投的行業,再次釀成終生遺憾。所以我在尋找風險不大、變現能力強的行業,從而平掉賬面現金。賬面有基本的現金流量足夠了,不必趴著十多個億。基于以上認識,我投資了銀行,回報相當不錯,三年翻了一番,關鍵是沒有太大風險。”在他看來,“對企業來說,發展是第二位,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最大的考驗不是能否抓住機會,而是抵制誘惑。”巨人的相關部門告訴《新財經》,截至2009年3月31日,巨人的現金、現金等價物以及短期投資總值為52.111億人民幣,約合7.626億美元。
史玉柱已徹底放棄了他最初的理想“做中國的IBM”,現在,他認為這個理想只是個害人的空想。在公開場合,他也沒再提過“振興民族工業”之類的口號。在中國這個復雜的商業環境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首先,他讓企業永遠保持充沛的現金流,負債率低于10%;其次,他只做高利潤率的生意,比如網游、以及他現在正在運作的保健酒,但是基本不碰政府倡導的行業,不和政治扯上關系;其三,他清楚地知道,銀行貸款是很難的,所以他干脆做銀行的大股東;其四,他在資本市場上翻云覆雨,在壞征兆出現之前,及時把預計無法高速增長的業務賣掉套現;其五,他跟各種媒體保持恰當的距離,同時,他老于世故地用自己的故事和“語錄”與媒體周旋。“不管外界怎么評價,其實說到底我不是太張揚的人。能回避就回避,盡量少接觸,因為我現在沒這個需要。”
如果說史玉柱的第一次成功,源于他的“本我”:對成功的強烈渴望和敢闖敢拼的賭徒天性;那么,他的第二次成功,源于他的“超自我”:高度的理性對“本我”的克制,他改變了自己。
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奇才
史玉柱獨特的商業稟賦:發現能力、創造力能、市場感覺、營銷手段,等等,使他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少有的商業人物。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個商業“奇才”,卻把自己定位于一個商業“玩家”
史玉柱還有多少“傳奇”可寫
著名管理學專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肖知興撰文認為,一個人從創業家到企業家,從“事必躬親”到完全“天馬行空”,要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創始人從高級業務員、王牌銷售員退后,成為以管財務(資金流)和人事(人才流)為核心的幕后管理者。
第二階段,創始人繼續退后,只負責公司戰略和企業文化這兩件事情。戰略是實現公司長遠發展的業務模式,文化是為公司長遠發展凝聚人才。
第三階段,創始人繼續退后,只負責高層公關、企業遠景和價值觀的建設。高層公關包括政府公關,還有社會活動、公益活動等。創始人如果能夠進入這個階段,往往已經是功成名就。比如比爾·蓋茨。
事實上,這三個階段,就是企業創始人通過各種管理手段來分權、放權和授權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企業從原始積累,到慢慢找到其業務模式的過程。
以目前國內公認為“企業家”的幾個人為例,無論柳傳志、任正非還是馬云,都沒有到達第三個階段,應該是停留在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過渡期。講到企業,柳傳志最常說的是“戰略、行業規律”;任正非除了親自檢查員工的業務素質之外,還經常和一線項目經理們座談;逢年過節,馬云花在員工身邊的時間,也比在家人身邊的更多。但是,他們一直穩定在一個行業,在管理方面,他們也一直在向前探索。
回頭再看史玉柱,撇開他一系列商人的“生意經”不談,業界普遍認為,巨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源于老板史玉柱的“營銷魔術”。從腦白金、黃金搭檔,到后來的《征途》、黃金酒,巨人推出的每一款產品,都會打上鮮明的史玉柱烙印。甚至有人說,如今,“史玉柱”作為一個商標,遠遠比他售賣的產品更吸引人的眼球。史玉柱已經47歲了,未來,如果沒有史玉柱,巨人的產品還能不能火暴市場,從現在看是一個未知數。
在很長一優時期內,在上海健特公司中,最龐大的部門是營銷策劃部,史玉柱一直兼任策劃總監。一位和史玉柱很熟悉的巨人公司員工對《新財經》記者說,在他們眼里,比起商人、工程師、投資家,史玉柱“更像一個產品經理,因為他始終關心產品,關注用戶體驗”。即使是現在,史玉柱也會像運作“腦白金”時一樣,躥進上海的弄堂里和老頭、老太太們聊天。史玉柱常常會和“80后”乃至“90后”在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里一起玩,他要了解這些年輕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樣的游戲。
無論史玉柱選擇的商業路線是豪賭還是穩健,二十年來,在巨人公司,史玉柱扮演的角色始終沒有變,那就是集策劃總監、戰略制定者、團隊領導人于一體的家長型老板。巨人真正的王牌,就是他本人。柳傳志有電腦、任正非有電信技術、馬云有電子商務,史玉柱只有他的“比爾·蓋茨+李嘉誠之路”。
史玉柱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他曾經和馬云開玩笑說:“我們兩個都是做企業的,可是你看,他們都說你是企業家,而我,只是個商人。”
歷史沒有“如果”
事實上,史玉柱是中國商人的一個活標本。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他從一個激情的創業者變成了老于世故的商人,從年輕人最崇拜的人,變成一個充滿爭議的謎樣的人。從他的故事中,我們讀出的,是中國民營經濟可以合法經營以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商業環境。
史玉柱生于1962年。目前,在中國的商業舞臺上,“60后”可謂星光燦爛,其中的杰出人物有:馬云(1964)、張朝陽(1964)、王文京(1964)、潘石屹(1963)、黃光裕(1969)、王志東(1967)……在這些同齡人中,就財富而言,史玉柱可以排進前三名,就爭議性而言,他也可以進前三名。
“對于這個公司,我沒什么好談的。”肖知興教授在接受《新財經》記者采訪時說,“這個公司賣的各種產品,它的業務模式,直到現在很多人都在打問號。光能賺錢就是英雄嗎?一個‘英雄’公司的業務,應該對社會有貢獻。”
黃光裕固然已經鋃鐺入獄,曾幾何時,因為有了國美,即使是身處偏遠地區的消費者,也能買到便宜的家電。但是,史玉柱賣的腦黃金,并沒有讓1億人真的聰明起來,腦白金也只滿足了國人的送禮需求。至于網絡游戲,更是一個“灰色地帶”。
何況,在任何一個行業,“廣告催肥,快速退場”的成功案例,似乎也無法給后來者們多少啟迪。“請人民作證”的“巨不肥”減肥食品的攤位前,人頭攢動,這樣的案例放在商學院的教科書上,學生們也只能看到:一個激情的年代,一個混亂的市場。
有人認為,在上世紀90年代,史玉柱還沒有成熟。在他最有希望成長為“比爾·蓋茨”的時候,如果媒體沒有把他打造成的“中國的比爾·蓋茨”,政府沒有賦予他“高科技楷模”的光環,種種誘惑沒有撲向他,他好大喜功的情愫也許不會膨脹得那么夸張,巨人大廈也就不會加高到72層。
1997年,在巨人財務危機爆發的時候,如果媒體們沒有扮演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角色,落井下石般報道被他們吹捧了幾年的巨人,史玉柱有可能在危機中恢復巨人的生產銷售秩序。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