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國庫券轉向股票
資金量做大以后,他不再親自到外地跑了,雇了幾個人在全國各地跑,他坐在上海用電話遙控。
這些人每到一地,第一個任務就是打聽當地的國庫券行情。楊百萬說:“用現在的話講,我就是買信息。我變成信息中心,知道哪里價格最低。我指揮他們從最低的地方開始依次買進,越買差價越小,最后回到上海賣出。人換班休息,資金不閑著,每天在滾動、膨脹。”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楊百萬開創國庫券異地買賣,稱得上是一個即有魄力又有頭腦的“吃螃蟹者”。而緊接著他見好就收,轉向更具潛力的股票市場,更顯示了他的眼光、魄力,特別是超前的金融意識。
他說,那時他訂了70多份報刊。這個數字著實令人吃驚,遠遠超過了一般單位閱覽室的規模。他每天讀報,分析金融形勢和經濟狀況,尋找新的機會。在關注國庫券信息和買賣的同時,他的眼界就已放得更寬,留心著當時上海剛開張不久的股票柜臺交易市場。說是市場,其實就是一間原為理發店的小小門面,這就是1986年9月26日開張的工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
很快,他發現股票市場的機會來了。
1989年,他在《中國金融》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說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和銀行把幾十年的盈利都貼進去了,面臨虧損的邊緣。他敏銳地感覺到這是利率即將下調的信號,立刻決定拋掉國庫券,買進股票。拋掉國庫券的另一個原因是看到當時國庫券價格實在太高了,達到120多元。而他手上的國庫券成本都在100元以下。
當時上海股票市場非常低迷,交易者寥寥無幾。營業部的員工好心地勸他不要買。但他堅信自己的判斷。他說:“我有一個多年來一直堅持的習慣,就是堅信自己經過分析研究后的判斷,而不愿理會證券公司或專業機構的話。”
他第一次買入的是電真空。電真空面值100元,此前最高曾到過140多元,當時跌到91元。楊百萬說:“在買入電真空之前,我實際上已觀察它一年多了。當時股票分幾種,一是甲種,紅利上不封頂,下不保底;二是乙種,下保底上不封頂;三是非甲非乙,既保底又封頂。電真空是非甲非乙,規定最高紅利率15%,最低不低于銀行利息。也就是說,買電真空的收益率最差不會低于存銀行。第一次買了3000股。算一算,如果每股一年能分15元紅利的話,一年4萬多元,我可以做食利階層了。那時的工資水平一般是每月100多元,一年才1000多元。當時倒也沒有想到股票后來會這樣大漲。”
他當時對營業部的人說,估計利率要調低,所以買點股票放著。結果沒多久,利息果然下調了。許多人都傳說他有背景,知道內幕消息。楊百馬說:“我哪有背景?我就是讀報分析出來的。”
半年后股票開始暴漲,電真空漲到800元。他讓助手化整為零不動聲色地拋售。拋完后他就帶著助手到普陀山旅游了一個月。因為他知道,下跌也是要有一個過程的。要克制自己,避開這個下跌過程。結果一直跌到1991年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電真空的價格是375元。交易所開業第一天,成交1000多股,他一個人買進了500股。后來漲到500多元,他又拋了。他拋后電真空又跌回370多元。于是有人到市政府去告狀,說楊百萬操縱股票價格。楊百萬真覺得不理解:“我每股已賺了100多,總共賺了5萬多了,為什么還不拋?后來有關部門經調查后為他辟謠。而他則又在370多元時再次分批買進。電真空后來漲到2500元。”
中國證券市場早期的一大神話是認購證。但楊百萬卻沒有參與認購證的盛宴。許多人對此疑惑不解,認為他這回是看走眼了。楊百萬說:“我沒買認購證的原因簡單,那時我滿倉都是股票。我怎么會拋掉股票去買還是未知數的東西呢?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很多人買認購證發財是發在黑市上。我已經名聲在外,就不要做黑市了。”
不過他話鋒一轉,說:“也不能說交易所開業以前我們買賣股票就是做黑市。早期無所謂黑市白市,而且我們的交易都是有法律依據的。1987年上海出臺《上海市股票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股票交易價格可由交易雙方自行決定、股票不能中途退股,投資人需要轉讓變現時,一般可以自找對象轉讓,并到代理發行機構過戶。規定就是要自找對象,自由定價嘛,怎么叫黑市?后來賺錢了,人家就說我們是‘黃牛’,搞場外交易,而不想想當時根本就沒有場內交易。實際上是我們在幫助政府形成市場。1992年市政府請我去開會,討論第二年股票發行的事。我在會上說,以前你們講電真空炒到300元,太高了,是黑市價格,現在新股發出來就是6元7元,相當于當時的600元700元。這怎么講?”
另一件讓他得意的事情,是1992年12月上證所實行股票拆細,10元拆到1元,但交易所收印花稅時小數點沒有相應調整,仍按10元面值計算。“我拿到交割單,一看不得了,要出大事了,就從上海大廈跑步到交易所,說快點找尉文淵總經理,發通知一律作廢,明天再交割。交易所的人發現了問題后都很緊張,說我立了大功。”
投資已成為終身事業
楊百萬第一次出門講課,是1993年去南京。
當時他在1500點的高位拋完了股票。他在南京對股民講,經過一輪快速上漲之后,大盤要調整了,大家千萬要冷靜。當時整個市場氣氛熱烈,同去南京的許多上海股評家也都在說要漲到1800點,楊百萬的話并無多少人聽進去。結果一個星期之內大盤開始暴跌。楊百萬這一炮打響全國。
從1993年開始,楊百萬經常受邀到全國各地講課作報告。他注重講授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和原則,也在大勢的關鍵時刻對散戶作出提醒,加之他的講課風趣生動,頗受歡迎。此后,他又開始應邀在全國各地報刊上持續發表文章,評論大盤走勢,宣傳投資理念。他在全國散戶中的影響力和名聲隨之越來越大了。
1993年,楊百萬在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專題節目中暢談股份制問題,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隨后他應邀在沈陽財經學院擔任了十年的專職教授,期間還應邀在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云南財經學院等高等學府演講。令他最感榮耀的是2000年10月,以一介平民和一個從未進過大學的初中畢業生的身份,他走上中國名校學術殿堂——北京大學的講臺,為研究生和MBA講授證券市場的理念和實務。至此,楊百萬在股市上不僅收獲了財富和知識,而且收獲了此前未曾預料到的榮譽,在很高的層次上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但楊百萬很快就冷靜下來。經歷了市場十幾年的風風雨雨,他深知股市波譎云詭,市場上沒有神仙,沒有妖怪,沒有人能夠完全把握市場走勢。從1994年起,他就盡量減少出去講課的次數,并盡量不接受采訪。特別是經歷了從2001年開始的漫漫熊市的折磨后,楊百萬的心態變得更加成熟了。
2003年底,他專門寫下《告別散戶》一文,宣布不再撰寫股市文章。此文也是夫子自道,濃縮了他十幾年的炒股體驗和幾十年的人生閱歷,頗含哲理,也體現了他的性情與個性。文中強調,市場青睞于對其有深刻了解之人,散戶一定要理解風險和機會共存的真切含義,證券市場成功與否是六分心態三分技巧一分運氣,缺一不可。他告誡散戶只有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的散戶一定是最終的失敗者。只有學習才是成功的基礎。語重心長,言詞懇切。
之后,他的路越走越寬。
早在2000年之前,楊百萬就開始致力于總結自己的操作經驗和對大盤、個股走勢的一些規律性的認識,開發一套技術分析軟件。為此,他成立了自己的軟件公司,投入了主要的精力。
在這段時間里,他寫作出版了五六本書。配合軟件的銷售和學員培訓而寫的《股市贏家》一書被評為2007年最佳商業圖書。這些書的寫作和出版讓他頗感自豪。這是一項重要的自我肯定,其分量不亞于賺錢。
楊百萬的成熟也表現在生活方面。他一直過著相當簡單樸素的生活,越來越從容淡定。他說,炒股已經成為我的事業和生活方式。
回顧二十多年的炒股經歷,楊百萬總結了一句話:“從一個投機者轉變為理性的投資者。”
他向記者反復強調:“我們是市場的受益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在這個市場上我們不僅賺了錢,而且找到了發揮才能、實現價值的用武之地。所以我們最知道應該如何愛護這個市場。我們是最堅定支持改革開放的人,也是最希望市場健康發展的人。我現在所作的工作,包括到處講課,培訓學員,都是為了宣傳、培養成熟理性的投資理念,為了支持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他說:“過兩年我會退休,不再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地講課,也不再參與軟件公司的業務。但我不會放棄炒股。炒股已成為我的終身事業。況且,炒股還能防止得老年癡呆癥呢!”